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判——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核心 被引量:3
1
作者 徐诗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6,共8页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不少学者利用或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来探究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了均建立在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根基进行论述的"边缘论""夹缝论"和&qu...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不少学者利用或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来探究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了均建立在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根基进行论述的"边缘论""夹缝论"和"北进想像论"三种典型看法。为突破"本土/中国"讨论框架的局限,朱耀伟试图把视野转移到"东西方,本土和全球以至东方主义/后殖民性和全球资本主义之间"进行。以上的讨论实际显示出政治因素是长期制约香港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讨论的重要原因。他们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均暴露了学术缺陷和意识形态立场,无论在学理还是现实上都无法让人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香港文学 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本土性 中国性 内在矛盾
下载PDF
论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以反映本土意识的香港小说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诗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2-49,共8页
"混杂性"是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然而,当我们重新将"混杂性"放在香港文学场域进行考察时,却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隐含着认可西方文化价值标准,从而突显自身"主体性&qu... "混杂性"是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然而,当我们重新将"混杂性"放在香港文学场域进行考察时,却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隐含着认可西方文化价值标准,从而突显自身"主体性"的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夹缝"和"边缘"这两种视角潜在表达这一诉求。然而,这种做法并未有效实现这一诉求。与其思考如何逃离各种文化中心主义,还不如搁置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对抗,用中华文化价值标准作为重新思考研究"香港文学文化身份"的方法,将目光聚焦回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反省如何将百年以来的殖民历史经验融入作品当中,以此作为回归后香港文学能真正发出属于自己声音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过渡期 “混杂性”文化身份 本土意识 香港小说
下载PDF
新世纪香港文学批评管窥——以《香港文学》批评栏目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诗颖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3期50-56,共7页
香港报刊商业化倾向严重,且不少报刊无法做到长期经营,很难形成强大的平台来支持文学的发展。这使文学评论发表的园地越来越少,大多数评论文章只能借助一些纯文学刊物或者文化刊物发表,可大部分也由于资金受限而被迫停刊:比如:“... 香港报刊商业化倾向严重,且不少报刊无法做到长期经营,很难形成强大的平台来支持文学的发展。这使文学评论发表的园地越来越少,大多数评论文章只能借助一些纯文学刊物或者文化刊物发表,可大部分也由于资金受限而被迫停刊:比如:“《素叶文学》等杂志是由编辑群集资出版的,因为资金的无法顺利到位而最终停刊;《香江文坛》、《字花》等杂志都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前者因资助取消而被迫停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文学 文学批评 考察对象 栏目 商业化倾向 文学评论 刊物发表 文学刊物
下载PDF
试论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诗颖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72-275,274+273+275,共4页
在当今语文教育界里,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本细读已经越来越不受师生应有的重视,这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审美判断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提供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并通过某些经... 在当今语文教育界里,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本细读已经越来越不受师生应有的重视,这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审美判断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提供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并通过某些经典中学语文课文的分析,让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细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落实,取得一定的效果。"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作为当前一种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教学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文本细读 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压抑·缅怀·觉醒——论陈谦中篇小说《繁枝》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诗颖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3-77,共5页
一棵家庭树,引出了立蕙的寻父之路,更隐藏着一个移民家族50年来所发生的点滴。陈谦的中篇小说《繁枝》正如题目一样,许多鲜为人知的枝节需要不断被发掘。小说不仅仅局限于何氏移民家族的故事,而是更多从家族三代人的精神历程出发来着眼... 一棵家庭树,引出了立蕙的寻父之路,更隐藏着一个移民家族50年来所发生的点滴。陈谦的中篇小说《繁枝》正如题目一样,许多鲜为人知的枝节需要不断被发掘。小说不仅仅局限于何氏移民家族的故事,而是更多从家族三代人的精神历程出发来着眼于如下问题:生活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华民族几代人如何直面历史,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思想冲突以及如何在觉醒后重新放飞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树 压抑 缅怀 觉醒
下载PDF
论《蹲下时看到了什么》的隐喻和反讽
6
作者 徐诗颖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2-67,共6页
《蹲下时看到了什么》作为2013年东西最新发表的短篇小说之一,其语言的最大特点是隐喻和反讽,二者使叙事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它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扇通往精神真实的大门,这样我们既能直接面对最艰难的生活现实,却又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存... 《蹲下时看到了什么》作为2013年东西最新发表的短篇小说之一,其语言的最大特点是隐喻和反讽,二者使叙事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它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扇通往精神真实的大门,这样我们既能直接面对最艰难的生活现实,却又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存希望。东西在小说中通过喻体"路"探讨了人类必须回答的三大终极问题,即:我们选择的路是什么,为什么找不到这条路,怎样才能找到这条路。东西关注中国底层个体的生存状态,对历史和世道进行了严肃的拷问,从而窥探中华民族的生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反讽 本质 方法 生存价值 终极意义
下载PDF
“民国机制”之“进入”历史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7
作者 徐诗颖 《贺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1-74,共4页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进入”历史 价值尺度 史料搜集 “书写”历史
下载PDF
用真诚笔墨挥洒人性光辉——重读陆地小说《故人》中的李冰如形象
8
作者 徐诗颖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8-71,共4页
《故人》是广西壮族老作家陆地的代表作。一经问世,它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陆地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年代里依然忠实生活,写出了人世间的真挚情感,塑造了个性化的人物,用真善美陶冶净化了读者的灵魂。在《故人》中... 《故人》是广西壮族老作家陆地的代表作。一经问世,它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陆地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年代里依然忠实生活,写出了人世间的真挚情感,塑造了个性化的人物,用真善美陶冶净化了读者的灵魂。在《故人》中,李冰如就是陆地笔下成功塑造的一个具有个性化情感的典型女性。通过分析作品中李冰如的形象,对文革时代发表的一篇批判性的评论《<故人>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发出不同的声音,以此突出陆地用一生的执着来追求真情写作,挥洒人性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 李冰如 敢爱敢恨 矛盾迷惘 真情写作
下载PDF
“沉潜心性”的生命灵动——1956至1976年施蛰存的学者风度
9
作者 徐诗颖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9-72,共4页
在反右和"文革"时期,施蛰存被迫改变原来创作小说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对古碑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此过上了20年沉潜的生活,逐渐从人们记忆中的"海派才子"身份转向淡泊稳健的学者角色,学者风度也逐步养成。在这20年里,... 在反右和"文革"时期,施蛰存被迫改变原来创作小说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对古碑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此过上了20年沉潜的生活,逐渐从人们记忆中的"海派才子"身份转向淡泊稳健的学者角色,学者风度也逐步养成。在这20年里,他选择在政治浪潮中坚守自我、在金石古碑中拓展自我、在诗词唱和中寄托自我。这一切都为晚年所取得的最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学者风度 政治浪潮 金石古碑 诗词唱和
下载PDF
试析胡红一剧作的人性“乌托邦”情怀
10
作者 徐诗颖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2-86,共5页
广西第三批签约作家胡红一从记者编辑成功转型为剧作家,在戏剧创作中始终向受众传递着"真善美"的品德,勇于实践美好生活的理想,努力追求人性"乌托邦"情怀的复归。胡红一的戏剧追求主要体现为:从多个角度选取紧扣时... 广西第三批签约作家胡红一从记者编辑成功转型为剧作家,在戏剧创作中始终向受众传递着"真善美"的品德,勇于实践美好生活的理想,努力追求人性"乌托邦"情怀的复归。胡红一的戏剧追求主要体现为:从多个角度选取紧扣时代脉搏的戏剧题材;用三大显著手段设置戏剧笔下的角色人物,体现丰富的内心情感;人物语言不矫揉造作,戏剧语言所塑造的意境展示着和谐美和自然美,充满着浪漫和诗意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红一 真善美 乌托邦 戏剧追求
下载PDF
关于“民国机制”命名和定义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11
作者 徐诗颖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8-72,共5页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命名 定义
下载PDF
“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12
作者 徐诗颖 《新余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9-80,共2页
李怡于2009年提出的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引起了两岸学界的共同关注。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结合李怡等相关学者对此叙述范式所进行的解... 李怡于2009年提出的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引起了两岸学界的共同关注。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结合李怡等相关学者对此叙述范式所进行的解读,可以发现在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上仍有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文学史观 价值评判
下载PDF
试析艾青桂林文化城诗歌创作的“比兴”意象
13
作者 徐诗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1-14,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桂林文化城 艾青诗歌 “比兴”意象 象征型意象 比喻型意象 综合型意象
下载PDF
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梅雨之夕》为个案
14
作者 徐诗颖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6期44-47,共4页
在我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作品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的小说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的描绘,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本文通过介绍弗洛伊德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重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 在我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作品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的小说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的描绘,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本文通过介绍弗洛伊德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重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施蛰存的作品《梅雨之夕》,探究其中男女主人公内心意识流动的心理过程,以此体现他在努力追求中国式的潜意识描写方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突破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无意识 人格结构 《梅雨之夕》
下载PDF
混杂性:流徙空间下的香港文化身份特征——以19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诗颖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5-94,共10页
混杂性是"香港"这个流徙空间内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可知,香港应被视作"成为"的过程和"开放"的意符,作家们的身份认同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 混杂性是"香港"这个流徙空间内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可知,香港应被视作"成为"的过程和"开放"的意符,作家们的身份认同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关系性、叙事性和想象性。因此,各种"香港"的故事既是复数的,也是"开放的能指",共同展现出这座都市日新月异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性 香港小说 香港书写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金都茶餐厅》 《我城》 《狂城乱马》
下载PDF
“香港书写”与传统再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诗颖 《华文文学》 2022年第1期24-34,共11页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的“香港书写”,其表现出来过度内在化的倾向和过于西化的创作技法使香港文学在“重塑人文香港”的路上面临自我设限的障碍。要真正突破这一限制,可以用“如何寻根,怎样书写?”的理念来做出重新思考。在“...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的“香港书写”,其表现出来过度内在化的倾向和过于西化的创作技法使香港文学在“重塑人文香港”的路上面临自我设限的障碍。要真正突破这一限制,可以用“如何寻根,怎样书写?”的理念来做出重新思考。在“如何寻根”的层面,需要聚焦的是“如何自处的存在之思”,也就是重新审视文化身份在作家寻根的路上所带来的价值和限度,并在流徙文化空间里重新发掘自身的文化根性。在“怎样书写”的方面,从过于讲究西化的书写形式里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寻求艺术创新和突破,从而拓宽文化香港想象的领域。这一理念成为当下切入反思研究“‘香港书写’与传统再造”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香港小说 香港书写 传统再造
下载PDF
失“物”志:为“消逝”的香港形塑与作注——论19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地志书写”
17
作者 徐诗颖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4,共7页
对一个城市以及城市文化身份来源的认知不仅与“历史/时间”相关,还指向“地理/空间”。城市空间的呈现是实体地景与人类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在一个城市,必然会与其中的某些街角、地标、建筑等地景发生关系。这些地景并非都是纯消... 对一个城市以及城市文化身份来源的认知不仅与“历史/时间”相关,还指向“地理/空间”。城市空间的呈现是实体地景与人类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在一个城市,必然会与其中的某些街角、地标、建筑等地景发生关系。这些地景并非都是纯消费性场所,也镌刻并承载了某时期人们生活的体验,默默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并透过日常生活渗透进人们的意识,从而形成某种私人或公共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记忆 消费性 人类意识 香港小说 地景 生活渗透
下载PDF
文学史观建构的限制与突破——从中国内地考察后“九七”时代香港文学史的编撰
18
作者 徐诗颖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出版了多部香港文学史。对于撰写香港文学史,各自持有'内地本位'与'香港本位'的心态和立场,使得内地和香港两地学者长期以来在建构文学史观的方法和途径上出现了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定位香港文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出版了多部香港文学史。对于撰写香港文学史,各自持有'内地本位'与'香港本位'的心态和立场,使得内地和香港两地学者长期以来在建构文学史观的方法和途径上出现了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定位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关系,并将二者在文学史模型中做到有效'整合',便成为致力于编撰香港文学史的学者的难题所在。为了突破现有文学史观的局限,建立文学史编撰的新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具体挖掘香港文学独特性的层面上,对史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加强理论系统建设这两方面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后“九七”时代 香港文学史
下载PDF
2018年香港文学研究概况
19
作者 徐诗颖 肖小娟 何春桃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0-52,共13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与发展,2018年的香江文坛吸引了更多学者的目光。他们立于香江内外,用远近视角建构起新的香港文学史;新秀老手丰产文墨,展现斑斓色彩;文学、电影与戏剧融入更多跨界元素;多位文艺界巨星陨落,文坛上下齐奏哀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与发展,2018年的香江文坛吸引了更多学者的目光。他们立于香江内外,用远近视角建构起新的香港文学史;新秀老手丰产文墨,展现斑斓色彩;文学、电影与戏剧融入更多跨界元素;多位文艺界巨星陨落,文坛上下齐奏哀乐;文学对话愈加紧密,形成双声共响、互促共生的文化盛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鉴 香港文学 跨界 综述
下载PDF
走向“媒介融合”,共筑“湾区文化”——“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20
作者 徐诗颖 张衡 李瑞晶 《粤海风》 2020年第4期4-9,共6页
近年来,随着媒介的更新发展,"媒介融合"已然成为热点。新兴科技集结、媒介特色凸显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以"9+2"的智慧城市合力和创意人文理念走在了媒介融合与文化勃兴的前沿。2019年11月2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近年来,随着媒介的更新发展,"媒介融合"已然成为热点。新兴科技集结、媒介特色凸显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以"9+2"的智慧城市合力和创意人文理念走在了媒介融合与文化勃兴的前沿。2019年11月2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国际论坛于羊城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 媒介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 新兴科技 人文理念 跨界文化 审美文化 智慧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