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院校篮球协会与社区篮球活动的互动与合作模式探索
1
作者 徐辉龙 张盼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第13期13-15,共3页
本文聚焦于高职院校篮球协会与社区篮球活动的互动与合作模式探究。首先,剖析两者当前的互动形式、频率以及参与人员的特点与需求,并借助数据分析支撑,进而探讨合作的目标与原则,精心设计具体合作模式,辅以案例分析;接着,深入研究合作... 本文聚焦于高职院校篮球协会与社区篮球活动的互动与合作模式探究。首先,剖析两者当前的互动形式、频率以及参与人员的特点与需求,并借助数据分析支撑,进而探讨合作的目标与原则,精心设计具体合作模式,辅以案例分析;接着,深入研究合作模式的实施与管理,涵盖组织协调、资源调配等方面,借助数据评估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本研究不仅总结了主要成果,还明确了研究的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篮球协会 社区篮球活动 互动 合作模式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新构造运动与超压体系喷溢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徐辉龙 丘学林 孙金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100,共8页
莺歌海盆地是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红河断裂带南段的右旋扭动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以伸展为主的转换—伸展盆地。受该应力场作用,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纪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的... 莺歌海盆地是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红河断裂带南段的右旋扭动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以伸展为主的转换—伸展盆地。受该应力场作用,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纪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断裂活动,底辟带的发育与分布,泥火山和地震等。新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演化、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和底辟构造带发育以及它们的雁行排列特征,同时还控制了盆地油气的成藏和分布。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强超压盆地,新构造时期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其控制的多期底辟活动不但形成超压体系(包括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通道,同时决定了莺歌海超压盆地油气田的快速幕式充注成藏规律。成熟的烃类以溶解状态储存在超压体系中,当超压体系孔隙流体压力大于封闭盖层破坏压力时封闭盖层就产生水压破裂,超压体系便沿着活动断裂和底辟带等通道发生喷溢活动,油气向上或侧向往过渡带和常压带运移聚集成藏,随着压力的下降,断裂重新闭合形成新的封闭层。这一喷溢过程以幕式活动形式周而复始,在超压盆地的过渡带和常压带中形成大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超压体系 幕式喷溢活动 底辟构造带 油气成藏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2 位作者 孙金龙 丘学林 曹敬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7,共7页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南海北部 地壳结构 南沙地块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徐辉龙 叶春明 +2 位作者 丘学林 孙金龙 夏少红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10-18,共9页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分类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徐辉龙 孙金龙 李亚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60,共8页
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研究在成因、分类方面一直存有许多争议,并导致了对古海平面、构造升降、古气候等研究意义的诸多争议。本文通过成岩特征研究,将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分为四类:海滩岩、砂丘岩、贝壳... 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研究在成因、分类方面一直存有许多争议,并导致了对古海平面、构造升降、古气候等研究意义的诸多争议。本文通过成岩特征研究,将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分为四类: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并对深圳西冲海滩岩、汕头广澳砂丘岩、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岩和海山岛硬壳灰岩等4个典型露头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四类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意义进行讨论,认为海滩岩在古海平面、海岸带演化和古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贝壳堤岩也具有古海平面(在某些条件下)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意义,而砂丘岩和硬壳灰岩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意义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岩 海滩岩 古海平面 古气候 全新世
下载PDF
日本信浓川地震带超压热水系的喷溢作用与地震活动
6
作者 徐辉龙 孙金龙 +1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华南地震》 2006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信浓川地震带位于日本大地沟北部,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区内地震主要沿信浓川流域发生,并密集成带,大地构造上处于日本海板块向本州板块俯冲的边界线上。该地震带大多数地震为中强震,且均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伴随着明显的地下水前兆异常,... 信浓川地震带位于日本大地沟北部,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区内地震主要沿信浓川流域发生,并密集成带,大地构造上处于日本海板块向本州板块俯冲的边界线上。该地震带大多数地震为中强震,且均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伴随着明显的地下水前兆异常,震中区有强烈的超压热水系的喷溢活动。震中区地下水的温度、电导率以及主要地球化学成分呈线性异常分布,并与地震强弱或地震断裂规模有关,地震断层的规模控制了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的强度和规模。地震发生与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关系,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使断层发生活动所需应力条件降低,诱发地震发生,同时断层活动为超压热水系向上喷溢提供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日本大地沟 信浓川地震带 超压热水系 喷溢活动 地震
下载PDF
1995年日本新泻北部M6.0地震及其由地震烈度和地下水地热异常分布所揭示的隐伏地震断层(英文)
7
作者 徐辉龙 《华南地震》 2003年第4期24-36,共13页
1995年日本新泻北部M6 0地震发生在新泻地震空区的东部边缘。由于此次地震震源较浅 ( 10km) ,造成了 55栋房屋倒塌、 16 5栋房屋半倒。通过计算倾倒墓碑的地震矩 ,对本区地震烈度进行了分析 ,发现烈度 6度区 (据日本JMA度 )为一覆盖面... 1995年日本新泻北部M6 0地震发生在新泻地震空区的东部边缘。由于此次地震震源较浅 ( 10km) ,造成了 55栋房屋倒塌、 16 5栋房屋半倒。通过计算倾倒墓碑的地震矩 ,对本区地震烈度进行了分析 ,发现烈度 6度区 (据日本JMA度 )为一覆盖面积 6 1× 1km2 ,呈NNE -SSW向分布的条带 ,表明震中区的冲积平原下存在一条隐伏断层。震中区地下水的温度、电导率和Cl-浓度等异常区与呈线性分布的 6度烈度区大致吻合 ,也有力地证明了震中区下面存在一条隐伏断层。这次地震可能是由高压型热水系沿隐伏活动断层喷溢引起。带着高温的高压热水降低了岩石的断裂强度 ,从而触发了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动断层 地下水异常 地压型热水系 地压型热水系喷溢 日本 新泻北部 地震 震源 1995年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及其波形特征 被引量:56
8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夏少红 王平 徐辉龙 叶春明 康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58-565,共8页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然地震和爆破三种震源的波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枪信号特征明显,信号主频4~8Hz,振幅±0.15μm·s^-1,波形一般具有3~5个峰值,并随时间有规律变化,易于准确识别.实验探测结果说明,这种能量强、重复性好、探测精度高、绿色环保的枪阵组合震源可广泛应用于海洋与陆地深部结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波形特征 深部结构 珠海台
下载PDF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6
9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4 位作者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大陆边缘 深海盆
下载PDF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 被引量:24
10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4 位作者 赵明辉 叶春明 陈营华 徐辉龙 王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处理手段,突出弱震相,压制强噪音。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固定台站均可清晰识别出有效信号,这是首次利用固定台站记录到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最远接收距离达到240多公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地震实验 地震数据处理 震相 地壳深部结构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46
11
作者 曹敬贺 孙金龙 +1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海陆地震联测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地震联测 莫霍面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亚敏 施小斌 +2 位作者 徐辉龙 何家雄 刘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7,65,共12页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部凹陷带;时间上在裂陷期出现局部快速沉降-整体慢速沉降—局部快速沉降的阶段特征,进入裂后期逐渐减缓并在15.5~10.5Ma期间减至最低值,但自10.5~5.5Ma以来又明显增大。裂后期异常沉降在盆地东西部都有明显表现,在北部凹陷带较小,在中央凹陷带内往东区有逐渐增大趋势;时间上裂后异常构造沉降随时间增大,增长过程具有快-慢-快的阶段性。分析认为:裂后阶段早期的快速沉降可能是裂陷期非均匀拉张的结果,而晚中新世以后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裂后期异常沉降 应变速率反演 拉张因子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亚敏 徐辉龙 +2 位作者 孙金龙 丘学林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39,共8页
对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219个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阐述了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地震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对研究区区域深部动力学条件的分析,从地震发生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分析红河断裂带活动的分段性特征,取... 对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219个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阐述了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地震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对研究区区域深部动力学条件的分析,从地震发生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分析红河断裂带活动的分段性特征,取得如下新认识:(1)红河断裂带北西段由于受印-藏碰撞影响而显现出挤压应力场特征,断裂活动具有逆断特征和局部拉张应力场下的正断特征;(2)中段作为华南亚板块与印支亚板块之间的主体剪切活动带,显现剪切应力场特征,断裂以剪切活动为主;(3)南东段在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础上,受到深部物质抬升、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影响,而表现出张扭应力场性质,断裂活动显现张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红河断裂带 现代构造应力场 深部动力学条件 分段性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1 位作者 詹文欢 曹敬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滨海断裂带 南海北部陆缘 发震机制
下载PDF
海洋广角地震数据校正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夏少红 敖威 +2 位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徐辉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1,共5页
海洋广角地震数据的采集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高难度等特点,这使得从海洋上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显得异常宝贵,但往往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如气候条件、定时定位条件、仪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的限制,导致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存在一些缺陷。以南海... 海洋广角地震数据的采集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高难度等特点,这使得从海洋上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显得异常宝贵,但往往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如气候条件、定时定位条件、仪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的限制,导致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存在一些缺陷。以南海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及海底地震仪(OBS)探测的试验数据为例,对导航数据时间误差、部分陆地固定台站的时间误差、海底地震仪定位偏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数据校正方法,同时对这些校正方法的原理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从校正后的结果看,原本存在明显问题的数据得到了有效解决,为更深入地解决海洋人工地震数据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广角地震数据 校正 海底地震仪 海陆地震数据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朱俊江 詹文欢 +2 位作者 丘学林 徐辉龙 唐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7,共9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制解分析 ,震源深度 0~ 33km的地震在整个区域密集分布 ,较深的地震分布在断裂的北东侧。断裂带西北部断裂活动方式为逆冲型 ,北部为正断型 ,南部为走滑型 ,其它地方为奇异型 ,也即是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 3种方式的过渡类型 ,反映了红河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受到来自北北西向的推挤力和北东东向的正压力的联合作用 ,使受力区的断裂发生挤压逆冲、水平走滑和拉张正断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RRFZ) 震源机制解 右旋走滑运动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徐辉龙 夏戡原 施小斌 叶春明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2,共7页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根据低速层的走时间断特性辨识了海区地壳中部低速层。剖面中壳内低速层分布在新塘经南澳岛至南澳岛东南约150.0 km的陆架区,尖灭于东沙隆起,其顶面深度为10.0—18.0 km,速度为5.5—5.9 km.s-1,与上、下岩层的速度差均为0.5 km.s-1,其空间展布较为稳定,厚度为3.0—4.0 km,推断其为华南沿海陆上低速层的延伸,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是引起该区壳内低速层弹性波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该区壳内低速层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 华南沿海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沟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朱俊江 丘学林 +2 位作者 詹文欢 徐辉龙 孙龙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8,355,共9页
根据马尼拉海沟及邻区地震、火山活动的分析,并结合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发现马尼拉海沟在深度200多公里仍为俯冲的性质,深地震主要集中在12°N~14°N之间,地震密集区出现明显的分段特征,从北到南深度逐渐变深.震... 根据马尼拉海沟及邻区地震、火山活动的分析,并结合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发现马尼拉海沟在深度200多公里仍为俯冲的性质,深地震主要集中在12°N~14°N之间,地震密集区出现明显的分段特征,从北到南深度逐渐变深.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最大主压应力轴(P轴)以菲律宾大断层为界,北部主要为NW向;南部较为复杂,为NW,NE和近NS向.显示了北部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南部以顺时针旋转为特征.菲律宾板块向西仰冲所产生的构造应力,被马尼拉海沟的斜向俯冲,菲律宾大断层的左旋走滑,以及民都洛断层的左旋走滑所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海沟 震源机制 地震和火山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