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筋半灌浆套筒性能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徐采薇 陈传涛 +1 位作者 其功 陈春晖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前灌浆套筒作为常用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连接形式,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能。研究按照行业规程中对钢筋灌浆套筒轴向拉伸性能的要求,对多组半灌浆套筒分别进行了单向拉伸、高应力反复拉压、大变形反复拉压的试验研究,通过... 目前灌浆套筒作为常用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连接形式,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能。研究按照行业规程中对钢筋灌浆套筒轴向拉伸性能的要求,对多组半灌浆套筒分别进行了单向拉伸、高应力反复拉压、大变形反复拉压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不同连接钢筋直径的半灌浆套筒的轴向拉伸性能和其作为装配式建筑连接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灌浆套筒 破坏形式 反复轴向拉压
下载PDF
新型装配式全预制板-梁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屈洋广 徐采薇 其功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54-61,共8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全预制板-梁节点,整块全预制板在工厂中预制完成后运至现场,通过布置附加钢筋、节点现浇混凝土的方式将梁与板形成整体。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梁-板节点结构体系在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模拟实际工程中中间支座板-梁节点的... 提出了一种新型全预制板-梁节点,整块全预制板在工厂中预制完成后运至现场,通过布置附加钢筋、节点现浇混凝土的方式将梁与板形成整体。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梁-板节点结构体系在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模拟实际工程中中间支座板-梁节点的受力状态,对全预制板-梁节点、全现浇板-梁节点、叠合板-梁节点开展了静力试验,并且运用软件ABAQUS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了抗弯承载力验算。对比三组试件的裂缝开展、钢筋应变和特征承载力水平,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规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浇构件,预制构件构造缝截面先于受弯最大截面破坏,且裂缝发展缓慢;节点布置附加钢筋能有效延缓裂缝开展,提高构件的抗弯承载力。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当荷载方向与叠合面垂直时,对于叠合面进行粗糙处理的预制构件,在有限元模拟中可不考虑叠合面相对滑移而按整体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板-梁节点 全预制楼板 裂缝开展 抗弯性能 特征承载力
下载PDF
极限状态下灌浆套筒内锚固钢筋的受力原理及变形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胜 徐采薇 +2 位作者 其功 陈传涛 屈洋广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151-157,共7页
灌浆套筒作为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较常用的一种结构构件间的连接形式,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此课题研发了一种灌浆套筒内钢筋极限状态下有效锚固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多组灌浆套筒分别进行单向拉伸、高应力... 灌浆套筒作为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较常用的一种结构构件间的连接形式,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此课题研发了一种灌浆套筒内钢筋极限状态下有效锚固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多组灌浆套筒分别进行单向拉伸、高应力反复拉压、大变形反复拉压等试验,对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对评价灌浆套筒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套筒 装配式建筑 钢筋锚固长度 钢筋受力变形
下载PDF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作为柱的冲击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邝梦芳 徐采薇 +1 位作者 其功 董鹏程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3年第1期40-48,共9页
为探究适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作为柱的冲击力计算方法,采用落锤冲击试验装置进行了冲击试验,测得了4根PHC管桩试件的冲击力时程曲线,分析了撞击过程中的冲击力变化特点及冲击高度对冲击力峰值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使用4... 为探究适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作为柱的冲击力计算方法,采用落锤冲击试验装置进行了冲击试验,测得了4根PHC管桩试件的冲击力时程曲线,分析了撞击过程中的冲击力变化特点及冲击高度对冲击力峰值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使用4种冲击力计算方法计算了试验工况,并采用ABAQUS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了各计算方法的结果。研究表明:PHC管桩的冲击力时程曲线可定义为脉冲段、次脉冲段1和次脉冲段2这3个阶段;单、双自由度模型法的冲击力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较小,有限元模拟所得冲击力时程曲线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采用单、双自由度模型法或有限元模拟计算冲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力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抗冲击性能 ABAQUS仿真分析
下载PDF
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在某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其功 范枝波 徐采薇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1年第3期43-49,共7页
目前,普通混凝土预制柱造价昂贵,不利于推广装配式建筑,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由预制混凝土管桩作为预制管,并在桩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对于这种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采用了后插纵筋和后插纵筋并套上橡胶管这两种... 目前,普通混凝土预制柱造价昂贵,不利于推广装配式建筑,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由预制混凝土管桩作为预制管,并在桩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对于这种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采用了后插纵筋和后插纵筋并套上橡胶管这两种方式来跟节点相连,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抗震性能较好,但节点出现了破坏。因此本文对节点的破坏成因和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等力学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其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其次,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了分析,为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 低周往复试验 节点受力性能
下载PDF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抗侧向冲击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邝梦芳 徐采薇 +3 位作者 其功 曹华先 杨雪强 董鹏程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14-119,130,共7页
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采用超高落锤冲击试验装置对4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进行冲击试验并使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测得不同冲击高度下落锤的冲击速度、冲击力时程曲线及试件冲击区... 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采用超高落锤冲击试验装置对4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进行冲击试验并使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测得不同冲击高度下落锤的冲击速度、冲击力时程曲线及试件冲击区侧面处位移时程曲线,并获取试件的破坏形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PHC管桩动力响应及破坏形态。基于该模型的可靠性,在PHC管桩内填充C30混凝土并配置钢筋进行冲击模拟。研究表明:PHC管桩在低速冲击作用下具有较好的弹性恢复能力;当PHC管桩局部受到2次大于15km/h的冲击荷载时,将在冲击区发生局部冲切破坏;当PHC管桩受到2次累计冲击荷载时,第2次撞击较首次抗冲击性能减弱;灌芯后的PHC管桩抗冲击性能较PHC管桩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抗冲击性能 动力响应 弹性恢复能力 冲击力时程曲线
下载PDF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互动多样性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徐采薇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8期78-79,共2页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人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多媒体环境下,电子书刊与碎片化阅读潮流的兴起,使传统纸质书籍受到冲击。要想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书刊,更富有感情地投入阅读,互动性书籍装帧设计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人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多媒体环境下,电子书刊与碎片化阅读潮流的兴起,使传统纸质书籍受到冲击。要想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书刊,更富有感情地投入阅读,互动性书籍装帧设计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之一,如何体现书籍的互动性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装帧设计 互动性 多样性
下载PDF
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范枝波 其功 +2 位作者 过民龙 毛娜 徐采薇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6-51,共6页
基于后插纵筋连接和后插纵筋套橡胶管两种连接方式,制作了由预制混凝土管桩作为预制管并在其核心浇筑混凝土的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研究了不同连接方式的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现象、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变形和延... 基于后插纵筋连接和后插纵筋套橡胶管两种连接方式,制作了由预制混凝土管桩作为预制管并在其核心浇筑混凝土的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研究了不同连接方式的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现象、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变形和延性。结果表明:两种连接方式的管柱均先在梁端出现裂缝,然后在节点区出现裂缝,最终节点破坏造成承载力下降,而柱身并未出现裂缝;两种连接方式的管柱滞回曲线呈现梭形,滞回环饱满,耗能能力良好;两种连接方式的管柱承载力接近,延性系数和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的要求,变形能力良好;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的抗震性能较好,但在设计时应该对节点进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预制混凝土组合管柱 抗震性能 滞回曲线 骨架曲线 耗能能力 延性
下载PDF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中的下套筒钢筋施工工艺及安装速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其功 黄海斌 +2 位作者 徐采薇 陈春晖 过民龙 《建筑施工》 2019年第9期1741-1744,共4页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主要连接方式之一。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对上套筒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而针对下套筒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对半灌浆下套筒的连接施工工艺试验、注意事项及不同的钢筋安装速度对下套筒抗...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主要连接方式之一。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对上套筒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而针对下套筒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对半灌浆下套筒的连接施工工艺试验、注意事项及不同的钢筋安装速度对下套筒抗拉承载力影响的研究,得出倒插钢筋速率越慢越有利于与套筒和灌浆料之间连接的结论,为现阶段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现场施工工艺提供一种新的参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半灌浆下套筒 倒插法 施工工艺
下载PDF
广州白云机场P4交通综合体项目地基基础大跨度转换梁结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传涛 徐采薇 +1 位作者 其功 冯松峰 《建设科技》 2022年第23期100-103,共4页
广州白云机场P4交通综合体项目在地基基础结构设计时,采用大跨度转换梁结构横跨广州地铁三号线隧道及工作井。在设计时采用传统PKPM软件进行计算,考虑到项目的结构复杂性和桩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PLAXIS 3D软件对项目横跨地... 广州白云机场P4交通综合体项目在地基基础结构设计时,采用大跨度转换梁结构横跨广州地铁三号线隧道及工作井。在设计时采用传统PKPM软件进行计算,考虑到项目的结构复杂性和桩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PLAXIS 3D软件对项目横跨地铁结构的部分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PKPM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估了结构设计参数的安全性,并且验证了有限元计算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有限元 大跨度转换梁 桩土共同作用 地基基础
下载PDF
混凝土叠合梁凹口构造对抗剪性能影响研究
11
作者 过民龙 其功 +2 位作者 李娜 高聪 徐采薇 《智能城市》 2020年第6期157-160,共4页
广东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规程》(DBJ 15—107—2016)及行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针对叠合层小于150 mm的混凝土叠合梁,规定其必须采用带凹口构造的预制截面方案。但在工程实践中可发现,凹口构造叠合梁的... 广东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规程》(DBJ 15—107—2016)及行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针对叠合层小于150 mm的混凝土叠合梁,规定其必须采用带凹口构造的预制截面方案。但在工程实践中可发现,凹口构造叠合梁的制造既费工费时、质量也不易保证,且在成品运输及吊装过程中易发生凹口开裂现象。文章针对规范推荐的凹口构造叠合梁,对其进行静载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对比其与非凹口构造叠合梁及整体浇筑梁在抗剪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凹口构造叠合梁与非凹口构造试件的静载抗剪承载性能基本一致,且皆可等同现浇,因此在抗剪设计时非凹口构造叠合梁在一定条件下替代凹口构造叠合梁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混凝土叠合梁 凹口构造 静载抗剪性能
下载PDF
装配式混凝土凹口叠合梁静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过民龙 其功 +2 位作者 李娜 徐采薇 黄海斌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91-596,共6页
广东省标及行标装配式结构技术规程针对楼板厚度小于150mm的叠合梁、叠合板体系,建议主梁采用带凹口的预制构造方式。但实际工程中常采用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厚度小于130mm,故大多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梁叠合梁预制部分均需采用凹口构... 广东省标及行标装配式结构技术规程针对楼板厚度小于150mm的叠合梁、叠合板体系,建议主梁采用带凹口的预制构造方式。但实际工程中常采用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厚度小于130mm,故大多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梁叠合梁预制部分均需采用凹口构造,然而不少装配式构件预制厂因其长久积累的生产习惯常诟病这种构造导致的额外制造成本,且当叠合梁宽度较小时预制部分凹口构造处的边垛部位常因浇筑质量难以控制而致其吊装或运输时开裂,故这种构造可能需要适当改良。本文对凹口构造与无凹口构造的叠合梁进行了静载抗弯与抗剪试验,考虑剪跨比、后浇叠合层位置的影响,对试件破坏形态与跨中挠度-荷载曲线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论预制部分是否采用凹口构造及后浇叠合层位于受压或受拉区,叠合梁与现浇梁在抗弯及抗剪静力性能上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混凝土叠合梁 凹口构造 静力性能
原文传递
浅基础条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中德规范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传涛 徐采薇 《土工基础》 2021年第6期751-753,758,共4页
德国规范(DIN4017)和我国规范(GB 50007-2011)均采用Terzaghi叠加法作为基本公式对均质土上条形浅地基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德国规范中的承载力系数N_(q)、N_(c)是由Prandtl在经典破坏准则下,利用无重量土的假设推导得出,N_(r)(N_(... 德国规范(DIN4017)和我国规范(GB 50007-2011)均采用Terzaghi叠加法作为基本公式对均质土上条形浅地基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德国规范中的承载力系数N_(q)、N_(c)是由Prandtl在经典破坏准则下,利用无重量土的假设推导得出,N_(r)(N_(b))是结合实验数据得出的经验值,通过引入安全系数,得到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我国规范在计算地基承载力考虑了对地基沉降的控制,在计算承载力特征值时使用半理论半经验确定的承载力系数;针对两国规范的不同,通过案例计算,使用两国规范分别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对比试验测定的承载力特征值表明两国规范都是偏保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叠加法 破坏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