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应用钙拮抗剂抑制鼓室硬化豚鼠模型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蔡勋华 童军 +2 位作者 徐雨笠 陈文文 邓亚新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4-327,共4页
目的通过豚鼠中耳炎模型探讨局部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抑制鼓室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对豚鼠人工创伤双中耳种植病原菌的方式建立慢性中耳炎的模型,并对左耳每日滴用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CBBS)液灌注治疗,右耳为对照耳,滴生理盐水的方法... 目的通过豚鼠中耳炎模型探讨局部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抑制鼓室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对豚鼠人工创伤双中耳种植病原菌的方式建立慢性中耳炎的模型,并对左耳每日滴用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CBBS)液灌注治疗,右耳为对照耳,滴生理盐水的方法,来研究中耳局部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是否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趋化分泌活动,进而抑制骨形成蛋白-2表达,较少钙盐沉积,从而阻止或延缓MS、TS发生。观察数据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鼓室粘膜炎性细胞、肉芽组织及硬化灶病理学改变;2)分别使用CD68及BMP-2抗体进行标记,确定中耳组织内侵入的细胞类型和BMP-2表达情况。3)取中耳近鼓膜处标本送投射电镜观察粘膜组织纤维细胞内形态改变、巨嗜细胞趋化情况及组织内纤维增生和钙离子沉着情况。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对照耳听泡内炎症较实验耳严重;CD68及BMP-2染色情况:实验耳及对照耳粘膜及听泡内均有较高CD46的表达并和感染的严重度呈正比,对照耳稍多;对照耳粘膜BMP-2染色明显高于实验耳,即使感染程度接近仍有明显差异,并且在粘膜下层会出现较密集的群聚现象,考虑为大量的巨嗜细胞集聚并有较高的BMP-2分泌。电镜改变:实验耳标本内尚可见部分柱状上皮细胞,仅有少量胶原纤维增生,炎症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很少见到巨嗜细胞,基本看不到钙盐沉积。对照耳标本组织破坏严重,部分区域几乎看不到多少正常组织细胞,已无法辨认出柱状上皮细胞,可见成堆的充满吞噬泡的巨嗜细胞,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并伴有成堆的钙盐沉积。结论动物模型实验提示中耳局部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趋化分泌活动,减轻局部炎症破坏,进而抑制骨形成蛋白-2表达,较少钙盐沉积,从而阻止或延缓鼓室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室硬化 动物模型 钙离子拮抗剂
下载PDF
耳蜗TRPC6基因导入治疗大鼠噪音性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单良 徐雨笠 +1 位作者 李玎 童军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TRPC6(瞬时受体电势C通道蛋白6)过表达慢病毒(PHBCMV-TRPC-EGFP)导入SD大鼠耳蜗后,能否转染毛细胞,促进听力修复。方法21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3组:TRPC6组,空病毒组,对照组。噪音暴露后,TRPC6组和空病毒组,于噪声暴露后1d经圆窗... 目的探讨TRPC6(瞬时受体电势C通道蛋白6)过表达慢病毒(PHBCMV-TRPC-EGFP)导入SD大鼠耳蜗后,能否转染毛细胞,促进听力修复。方法21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3组:TRPC6组,空病毒组,对照组。噪音暴露后,TRPC6组和空病毒组,于噪声暴露后1d经圆窗膜耳蜗分别注入PHBCMV-TRPC-EGFP和荧光表达空病毒。全部3组大鼠于噪音暴露后3、10、20 d行脑干电位(ABR)检测,噪声暴露后20 d行耳蜗铺片,观察耳蜗TRPC6的转染状况及毛细胞变化。结果噪音暴露前及后3 d,3组大鼠AB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噪音暴露后10 d,AB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RPC6组与空病毒和对照组之间ABR阈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0)。噪音暴露后20 d,3组AB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其中TRPC6组与空病毒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P=0.00)。噪音暴露后20 d,TRPC6组和空病毒组大鼠耳蜗铺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和GFP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荧光阳性表达毛细胞,对照组耳蜗铺片未见毛细胞荧光表达。TRPC6组较空病毒组毛细胞缺失较轻。结论TRPC6过表达慢病毒导入大鼠耳蜗后,能成功转染大鼠毛细胞,促进其修复以治疗噪音性耳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C6 基因转导 耳蜗 噪音性聋
下载PDF
电刺激面神经麻痹兔眼轮匝肌诱发闭眼的刺激位点的选择 被引量:5
3
作者 童军 李克勇 +3 位作者 陈文文 蔡勋华 徐雨笠 耿亮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01-1005,共5页
目的 利用电流直接刺激失神经支配的兔眼轮匝肌诱发闭眼反应,寻找能以最小刺激电流诱发有效闭眼的最佳刺激位点.方法 20只(40侧)新西兰兔,切断双侧面神经制备面神经麻痹模型.刺激电流为双电极、双向交流矩形方波,频率35 Hz,脉宽0.2 ms... 目的 利用电流直接刺激失神经支配的兔眼轮匝肌诱发闭眼反应,寻找能以最小刺激电流诱发有效闭眼的最佳刺激位点.方法 20只(40侧)新西兰兔,切断双侧面神经制备面神经麻痹模型.刺激电流为双电极、双向交流矩形方波,频率35 Hz,脉宽0.2 ms,电流强度可调.围绕眼轮匝肌,选取眶上缘中点(A)、眶外缘(B)、眶下缘中点(C)三个位点,分别以间距2.5 mm和5.0 mm的双电极进行刺激,再加上双电极分别置于A、B和A、C两种方式,共八种刺激模式,分别标识为A2.5、A5.0、B2.5、B5.0、C2.5、C5.0和AB、AC.以能使眼睑有效闭合的最小刺激电流值为阈电流值.结果 八种刺激方式阈电流值引出率用联组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C50和AC三种刺激方式,有效闭眼引出率低;其余五种方式的阈电流平均值进行ANOVA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92,P<0.001).LSD检验,阈电流均值最低的B2.5与A2.5、AB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A5.0、B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阈电流平均值第二低的A5.0与A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5、B5.0和A5.0三种方式获得完美闭睑形态的比率最高.结论 电极置于眶上缘中点和眶外缘时可获得较高的有效闭眼率、较好的闭眼形态和较低的阈电流值,是应该优先采用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眨眼 动眼肌 电刺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