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局部巨噬细胞免疫耐受表型
1
作者 郭力嘉 刘奕彤 +2 位作者 陈颖怡 徐骏疾 刘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局部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潜在调控靶点。方法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肝脏中的各类细胞表型及其功能变化。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局部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潜在调控靶点。方法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肝脏中的各类细胞表型及其功能变化。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脏组织中的炎症程度及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标志物表达水平,利用油红染色观察NASH肝脏局部脂肪组织堆积情况。体外利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干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转录组测序验证体内试验结果。结果与健康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相比,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NASH小鼠肝脏巨噬细胞表现出了显著的异质性,其高表达包括C1qb、C1qc、Mafb、Apoe和Cd14在内的多个炎症基因,但与抗原提呈功能相关的基因Cd209a、H2-Aa、H2-Ab1和H2-DMb1等的表达相对较低。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表明,这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可能是由于局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的积累和诱导造成的。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局部巨噬细胞免疫耐受表型,可能是牙周炎致病菌感染促进NASH炎症和发病的关键机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巨噬细胞在NASH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几个潜在的调控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巨噬细胞 抗原呈递 单细胞测序
下载PDF
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
作者 徐骏疾 范志朋 王松灵 《口腔生物医学》 2014年第4期174-175,共2页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承办的“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于2014年10月24日至2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全国40多个口腔院校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关键词 中华口腔医学会 生物医学 学术年会 会议 浙江大学医学院 医学专业委员会
下载PDF
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辅助治疗Ⅱ/Ⅲ期牙周炎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娅姣 谢咏梅 +1 位作者 徐骏疾 刘怡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辅助牙周机械治疗在Ⅱ/Ⅲ期牙周炎的疗效。方法将33例Ⅱ/Ⅲ期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组;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以及单纯牙周机械治疗组,每组11例。所有患者均分次进行超声龈下刮治、根...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辅助牙周机械治疗在Ⅱ/Ⅲ期牙周炎的疗效。方法将33例Ⅱ/Ⅲ期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组;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以及单纯牙周机械治疗组,每组11例。所有患者均分次进行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以及抛光,其中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组和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分别在牙周机械治疗后牙周袋内使用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或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单纯牙周机械治疗组仅进行牙周机械治疗。三组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牙周检查。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龈沟液炎性因子TNF-α、IL-1β浓度。结果三组患者在基线时各项牙周临床指标以及龈沟液炎性因子TNF-α、IL-1β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自身对比均有明显缓解(P<0.05),其中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组各项指标均比单纯牙周机械治疗组显著缓解(P<0.05),但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组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均是治疗慢性牙周炎有效的药物,两者的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海藻酸钠口腔用水凝胶
下载PDF
1,25(OH)_2维生素D_3矿化液对人牙髓干细胞成骨方向诱导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乔佳 张振庭 徐骏疾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D3矿化液对人牙髓干细胞的成骨方向诱导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恒牙牙髓中分离培养成纤维样细胞并测试其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Stro-1阳性率,用一定浓度的1,25(OH)2维生素D3、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矿化液诱导... 目的研究维生素D3矿化液对人牙髓干细胞的成骨方向诱导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恒牙牙髓中分离培养成纤维样细胞并测试其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Stro-1阳性率,用一定浓度的1,25(OH)2维生素D3、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矿化液诱导牙髓干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碱性磷酸酶染色、Vonkossa染色及骨钙素、Ⅰ型胶原基因表达观察和检测矿化液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及矿化基质分泌情况,以未诱导组为对照。结果维生素D3矿化液连续诱导21d后,诱导组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Ⅰ型胶原和骨钙素的基因表达阳性,并可见明显钙结节形成。结论维生素D3矿化液可以诱导人牙髓干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并促进其产生矿化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维生素D3
下载PDF
音乐及音乐疗法对人体的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梦笔 徐骏疾 王松灵 《口腔生物医学》 2015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音乐是指人们想像和创造的、以声音组成的一门艺术,同时对人体生理机能、临床症状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音乐可以提高人类推理能力,减少压力,减轻疼痛,增加舒适感和放松感,同时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免... 目的:音乐是指人们想像和创造的、以声音组成的一门艺术,同时对人体生理机能、临床症状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音乐可以提高人类推理能力,减少压力,减轻疼痛,增加舒适感和放松感,同时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来起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生理功能。音乐疗法是通过接触规定的音乐干预、预防或减轻生理、心理创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痴呆、疼痛、神经精神类疾病、临床辅助治疗以及儿童心理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音乐疗法
下载PDF
甘露糖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颖怡 杜鹃 +3 位作者 罗振华 郭力嘉 徐骏疾 刘怡 《口腔生物医学》 202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甘露糖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体液和组织中的单糖,特别是在神经、皮肤、睾丸、视网膜、肝脏和肠道中,具有多重调节功能。甘露糖不仅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定植,预防尿路感染,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糖代谢,发挥抗肿瘤功能,还能够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细胞... 甘露糖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体液和组织中的单糖,特别是在神经、皮肤、睾丸、视网膜、肝脏和肠道中,具有多重调节功能。甘露糖不仅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定植,预防尿路感染,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糖代谢,发挥抗肿瘤功能,还能够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细胞及肠道菌群来调节免疫反应。本文对甘露糖的生物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潜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糖 免疫调节 抗细菌 肿瘤
下载PDF
儿童上前牙区多生牙引起邻牙牙根吸收的风险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元敏 李亚康 +1 位作者 吕梦皓 徐骏疾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上前牙区多生牙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特点,探讨引起多生牙邻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6例上前牙区多生牙患者的CBCT进行观察统计,从多生牙在牙槽骨中的牙冠近远中倾斜方向、...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上前牙区多生牙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特点,探讨引起多生牙邻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6例上前牙区多生牙患者的CBCT进行观察统计,从多生牙在牙槽骨中的牙冠近远中倾斜方向、唇腭侧位置、垂直深度、多生牙的牙根发育及牙囊情况进行分析。由2名影像学专家用双盲法对CBCT产生的图像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统计及二元Logistic回归解析。结果多生牙患者的性别与多生牙位置及牙囊大小对邻牙牙根吸收无明显相关性,而多生牙引起的邻牙牙根吸收可能与多生牙牙冠方向、牙根形成与否有关;多生牙牙长轴近中倾斜及牙囊增大的情况下,邻牙牙根吸收风险增加。结论根据多生牙牙长轴方向可以早期发现并预测牙根吸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牙根吸收 危险因素 锥形束CT
下载PDF
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通过下调促炎性Th17改善实验性牙周炎
8
作者 贾璐 杜鹃 +3 位作者 罗振华 郭力嘉 徐骏疾 刘怡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 探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能否及如何经由肠道免疫影响实验性牙周炎。方法 丝线结扎小鼠上颌第二磨牙构建实验性牙周炎(PD)模型,灌胃新鲜LGG至小鼠体内。实验分为PD对照组和PD+LGG实验组,Micro-CT... 目的 探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能否及如何经由肠道免疫影响实验性牙周炎。方法 丝线结扎小鼠上颌第二磨牙构建实验性牙周炎(PD)模型,灌胃新鲜LGG至小鼠体内。实验分为PD对照组和PD+LGG实验组,Micro-CT扫描重建上颌牙槽骨三维结构,流式检测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 cells, SLCs)和脾脏淋巴(splenic lymphocyte, SPLs)中IL-17A+Th17和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RT-qPCR和ELISA分别检测牙龈和血清中IL-17A、IL-6、TNF-α、IL-1β及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结果 灌胃LGG显著减缓牙周炎牙槽骨吸收,PD+LGG组SLCs和SPLs中促炎性Th17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免疫抑制性Treg的百分比在两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同时PD+LGG组牙龈和血清内IL-17A、IL-6、TNF-α、IL-1β、RORγt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 应用益生菌LGG有利于改善实验性牙周炎,其机制可能在于下调牙周局部和全身促炎性Th17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鼠李糖乳杆菌 TH17细胞 TREG细胞 益生菌
原文传递
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徐骏疾 周建 王松灵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4-409,共6页
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颌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颌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 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颌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颌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损伤,放疗15 d后微血管闭锁,骨改建停止,颌骨内开始出现纤维化。基于干细胞的生物性治疗可使颌骨内微循环得到恢复并修复骨质,为重度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双膦酸盐除了可沉积于颌骨使破骨细胞大量凋亡外,还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颌骨损伤并调节免疫,对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间充质干细胞的逐步应用,有望在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等颌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放射性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微血管损伤 免疫失衡 干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酸性神经鞘磷脂酶在涎腺放射损伤中的防护作用
10
作者 徐骏疾 王松灵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688-690,共3页
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SM)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成参与信号转导的神经酰胺(ceramide,CER)的主要来源。神经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SMase)是一种可催化神经鞘磷脂水解,生成CER和磷酸胆碱的酶。
关键词 神经鞘磷脂酶 酸性神经鞘磷脂酶 神经酰胺 放射性损伤 涎腺
原文传递
耐瑞特:一种基于群体学习方法的新型硝酸盐制剂,可发挥更好的机体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雯 胡耿 +18 位作者 李韶容 李国情 冯晓宇 吴志芳 张栋 秦力铮 王雪 胡亮 徐骏疾 胡磊 贾翌江 温欣 王劲松 张春梅 周建 李文斌 王晓刚 王玉记 王松灵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838-850,M0004,共14页
硝酸盐是一种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但由于半衰期短,硝酸盐的临床应用受限.为了提高硝酸盐可用性,突破传统的依赖大规模高通量生物实验的药物配伍研发瓶颈,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群体学习方法的药物配... 硝酸盐是一种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但由于半衰期短,硝酸盐的临床应用受限.为了提高硝酸盐可用性,突破传统的依赖大规模高通量生物实验的药物配伍研发瓶颈,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群体学习方法的药物配伍预测系统,该系统预测维生素C为与硝酸盐配伍的首选药物.通过采用微囊化技术,筛选并优化缓释制剂工艺,以维生素C、硝酸钠及壳聚糖3000为芯材,果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制备硝酸盐纳米颗粒,命名为耐瑞特(Nanonitrator).耐瑞特的更长循环期显著提高了硝酸盐对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疗效,同时维持了安全性.相同剂量的耐瑞特比硝酸盐(包含或不包含维生素C)可显著增强PI3K-Akt信号通路转导,更好地维持细胞内稳态,提示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潜力.此外,本文还提供了一种将无机化合物加入缓释纳米颗粒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organic nitr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NOMEDICINE CHITOSAN Irradiation-induced submandibular gland INJURY HOMEOSTASIS
原文传递
口腔黏膜伤口愈合过程的基因表达分析
12
作者 郑保柱 吕梦皓 +3 位作者 赵莹初 张凤秋 徐骏疾 刘怡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3期131-139,146,共10页
目的:分析口腔黏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口腔黏膜愈合过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剥脱小鼠上颚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全层软硬颚黏膜组织构建小鼠腭部黏膜伤口模型,提取0、1、3、5、7 d创伤后黏膜伤口组织进行转录组... 目的:分析口腔黏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口腔黏膜愈合过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剥脱小鼠上颚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全层软硬颚黏膜组织构建小鼠腭部黏膜伤口模型,提取0、1、3、5、7 d创伤后黏膜伤口组织进行转录组RNA测序,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口腔黏膜伤口愈合各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结果:GO富集分析显示,黏膜伤口愈合第1天免疫反应活跃(P<0.05),第3天伤口愈合及肽酶和内肽酶相关的通路显著上调(P<0.05),第5天免疫反应及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CM)相关通路显著上调(P<0.05),第7天免疫反应通路相关基因及含胶原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活跃(P<0.05)。结论:黏膜伤口愈合的前3 d炎症阶段以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主,第3天伤口愈合开始进行再上皮化,在第5天之后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再次活跃,且伤口愈合中含胶原蛋白的ECM成分上调表达可能与黏膜伤口下纤维改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 伤口愈合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