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联合过氧化氢改善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吕永涛 郑彬彬 +3 位作者 徒彦 程军 贺酰淑 王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5-79,84,共6页
利用微波联合过氧化氢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研究了双氧水投加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pH等因素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污泥破壁程度较好,微波时间以及微波功率对于污泥破壁影响较大.结合能耗与破壁脱水性能,微波联合H2O... 利用微波联合过氧化氢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研究了双氧水投加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pH等因素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污泥破壁程度较好,微波时间以及微波功率对于污泥破壁影响较大.结合能耗与破壁脱水性能,微波联合H2O2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优化条件为:pH=7、双氧水投加量0.15mL/g.微波时间4min、微波功率595W.此时,污泥中水的质量分数由98.00%降至64.43%,污泥粒度变大时含水率降低,因此污泥粒度可作为污泥脱水性能的主要响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过氧化氢 污泥脱水性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A^2/O工艺中污泥聚集体内部除磷菌的原位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吕永涛 徒彦 +3 位作者 吴浩伟 程军 徐超 王磊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1-36,55,共7页
利用自制的磷酸盐、DO、ORP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某污水厂AVO工艺中厌氧、缺氧及好氧段污泥聚集体内部微环境及磷酸盐农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获得了除磷菌原位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厌氧段污泥聚集体内部的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2.88mg/(cm^... 利用自制的磷酸盐、DO、ORP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某污水厂AVO工艺中厌氧、缺氧及好氧段污泥聚集体内部微环境及磷酸盐农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获得了除磷菌原位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厌氧段污泥聚集体内部的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2.88mg/(cm^3·h),厌氧池前端的最大释磷速率是末端的2倍,且主要释磷区域集中在0~1400μm;在缺氧段发现了明显的释磷现象,但最大释磷速率仅为0.83mg/(cm^3·h),且主要发生在0~500μm范围内,污泥深处几乎不释磷;好氧池前端的最大净体积吸罐速率为0.29mg/(cm^3·h),而末端的吸磷反应几乎停止。在此基础上,研究了NO3^--N浓度对缺氧池前端污泥聚集体内除磷菌原位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O3^--N浓度由4mg/L升至9和15mg/L,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由0.97mg/(cm^3·h)降至0.53和0.26mg/(cm^3·h),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主要释鱗区域由0~1600μm降至0~1300μm和0-6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磷酸盐 污泥聚集体 除磷菌 原位活性 微电极
原文传递
反硝化除磷污泥聚集体内原位除磷活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永涛 姜晓童 +5 位作者 徒彦 王旭东 潘永宝 刘爽 崔双科 王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96-2401,共6页
以SBR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为对象,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磷酸盐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污泥聚集体内除磷菌的原位除磷活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厌氧初期污泥聚集体内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3.29 mg·(cm^(3)·h)^(-1),是缺... 以SBR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为对象,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磷酸盐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污泥聚集体内除磷菌的原位除磷活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厌氧初期污泥聚集体内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3.29 mg·(cm^(3)·h)^(-1),是缺氧初期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的3倍左右;厌氧末期释磷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仅为厌氧初期的一半.在缺氧末期,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降至0.14 mg·(cm^(3)·h)^(-1),且在1800μm以下深层区域发生了"二次释磷"现象.随着COD浓度由350 mg·L^(-1)降至250 mg·L^(-1)和150 mg·L^(-1),反硝化除磷菌的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由3.27 mg·(cm^(3)·h)^(-1)降至2.44 mg·(cm^(3)·h)^(-1)和2.01mg·(cm^(3)·h)^(-1),且快速吸磷区域整体向污泥聚集体表层收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微电极 污泥聚集体 净体积速率 有机物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