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兰·巴尔特论个人节奏性共同体
1
作者 惠天羽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1年第3期62-70,92,共10页
在法兰西公学院课程中,罗兰·巴尔特基于文学文本的小说性模拟构想了一种个人节奏性共同体,该共同体以自我与他者的伦理距离为根本问题,呈现出离散和差异的中性特征。在这一没有共性的共同体中,自我与他者的绝对相异以及相互质询促... 在法兰西公学院课程中,罗兰·巴尔特基于文学文本的小说性模拟构想了一种个人节奏性共同体,该共同体以自我与他者的伦理距离为根本问题,呈现出离散和差异的中性特征。在这一没有共性的共同体中,自我与他者的绝对相异以及相互质询促使共同体的语言从理解走向对话。于是,存在论话语的暴力被源于中性的至善所消解。在思考和构建个人节奏性共同体的过程中,巴尔特重申了文学的乌托邦功能,他对语言与文学的思考发生了从“零度”到“中性”的深刻变革。同时,巴尔特对写作与世界之关联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反思共同体之可能条件到伦理学的彻底转变,而他试图解决现代性危机和复兴文学之伦理学的努力亦呈现于对这一至善的乌托邦的构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个人节奏性 共同体 中性 伦理学
下载PDF
从摄影的本质到现象学-存在论立场:《明室》与罗兰 巴尔特后期思想的哲学转向
2
作者 惠天羽 《法国研究》 2020年第1期80-89,共10页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为“这个存在过”,巴尔特不仅就真实的维度对摄影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他还就其过去的维度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将欲望主体对不可企及的实在界的哀悼呈现为摄影的第一个刺点,同时,摄影的第二个刺点即时间的显现则提示了摄影对象作为此在自身的必死性。《明室》对于摄影本质的动态揭示所彰显的,正是巴尔特后期思想中的哲学转向,特别是他从法兰西学院时期开始就已渗透于其整个写作当中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巴尔特的写作理论特别是“中性写作”观念的形成与这一哲学立场的确立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摄影 “这个存在过” 刺点 现象学-存在论
下载PDF
从晦义到真实时刻——论罗兰·巴尔特的艺术哲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惠天羽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40,共12页
在罗兰·巴尔特关于美学的探讨中,其关注核心是艺术对于总体性理念和结构性话语所具有的挑战潜力。从赛伊·通布利的俳句式绘画到爱森斯坦的影片性剧照和布莱希特的距离化戏剧,巴尔特在其中发现了一种结构上并不存在的多余物,... 在罗兰·巴尔特关于美学的探讨中,其关注核心是艺术对于总体性理念和结构性话语所具有的挑战潜力。从赛伊·通布利的俳句式绘画到爱森斯坦的影片性剧照和布莱希特的距离化戏剧,巴尔特在其中发现了一种结构上并不存在的多余物,并将其命名为"晦义"。晦义居于列维纳斯所说的"il y a"的中性场域,它使艺术的本质让位于表象的运动。巴尔特融合莱辛的包孕时刻和乔伊斯有关圣显的经验,将携带着晦义的运动中的时刻称为真实时刻。它与获取存在的社会动作相关,这种真实时刻提供了一种超越存在论时间观的时间哲学,即时间是社会性和主体际的,有限的存在者得以通过与他者的关系面向和把握无限的未来,从而在伦理学的意义上超越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超越存在 爱森斯坦 艺术哲学 布莱希特 多余物 列维纳斯 主体际
原文传递
罗兰· 巴尔特论俳句——从片段式书写通向伦理诗学视域下的中性写作
4
作者 惠天羽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2,共8页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始终致力于对片段式书写的实践与研究。他在日本文化当中发现了一种逼近语言零度的书写形式即俳句并将其确立为写作幻想式。俳句因其以瞬间呈现一种确信而被巴尔特视为接近于摄影意识对象的“这个曾经是”。...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始终致力于对片段式书写的实践与研究。他在日本文化当中发现了一种逼近语言零度的书写形式即俳句并将其确立为写作幻想式。俳句因其以瞬间呈现一种确信而被巴尔特视为接近于摄影意识对象的“这个曾经是”。为了超越零度造成的纯文学的死亡困境,巴尔特融合西方术语中的“圣显”与东方禅道哲学的“顿悟”重新阐释瞬间诗学的可能性。他受列维纳斯伦理学的启发将俳句对真实瞬间的触动命名为“真实时刻”,并借助绘画理论与戏剧理论在一种建基于与他者的社会关系从而超越现在的时间观中设想写作。巴尔特通过“真实时刻”的叠加构想片段式书写的连续性,他对俳句的思考由此过渡到了对文学之未来即中性写作的想象与建构,其理论亦呈现出了一种伦理诗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俳句 片段式书写 中性写作 伦理诗学
原文传递
罗兰·巴尔特中性写作的理论渊源与伦理学转向——以布朗肖作为参照:从“文学的绝对”到il y a 的启示
5
作者 惠天羽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8,152,共11页
中性写作是罗兰·巴尔特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对零度写作的发展,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巴尔特援引耶拿浪漫派及其纲领“文学的绝对”,旨在阐明中性写作首先指向的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交互式自我生产,... 中性写作是罗兰·巴尔特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对零度写作的发展,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巴尔特援引耶拿浪漫派及其纲领“文学的绝对”,旨在阐明中性写作首先指向的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交互式自我生产,其中第三人称的使用因悬置了“我”的存在性而显示了从语言学到哲学的理论路径。针对耶拿浪漫派“片段写作”的内在矛盾,巴尔特以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作为参照,在列维纳斯“外存在”(il y a)的启迪下映照出中性写作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的超越。中性写作作为面向他者的写作,罢免了自我-主体的伦理优先性,在此意义上,写作的未来将通向一种文学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中性写作 布朗肖 他者 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