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给的困境与突破
1
作者 惠文妮 顾玉军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5-39,共5页
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下势必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马克思需要理论对人的需要的层次划分指明课后服务供给目标可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为实现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 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下势必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马克思需要理论对人的需要的层次划分指明课后服务供给目标可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为实现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给指引了方向。当下的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供给体系已经实现了基本供给,但仍存在着供给主体责任不明、供给形式单一、供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离优质供给尚有差距。因此,从明确课后服务供给主体责任、优化供给内容形式、提高供给质量三个方面提出课后服务优质供给保障的路径,实现城市小学课后服务优质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小学 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优质供给 马克思需要理论
下载PDF
隐性课程的文化感知:内涵价值与困境突破
2
作者 惠文妮 顾玉军 《中小学德育》 2024年第5期39-43,共5页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倾向等具有重要影响。学生是隐性课程的文化主体,其文化感知能力对自身生命成长、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情境中常见学生“文化无感”现象:“闭目塞听”不感受,“附影附...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倾向等具有重要影响。学生是隐性课程的文化主体,其文化感知能力对自身生命成长、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情境中常见学生“文化无感”现象:“闭目塞听”不感受,“附影附声”不思考,“浅尝辄止”不深究,遮蔽了隐性课程的文化功能。要从创设文化感知情境、肯定多元感知理解、自觉践行文化感知结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隐性课程文化感知能力,并形成文化信念和准则以指导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文化 文化感知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