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慕同禄 朱华伟 屈宝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8期84-86,共3页
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近2亿,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变,近40年仅桥本脑病国外文献报道,约100余例,而国内只有几例个案报道[1],以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其他相关疾病除甲状腺疾病外的报道都很少。本文就我院... 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近2亿,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变,近40年仅桥本脑病国外文献报道,约100余例,而国内只有几例个案报道[1],以神经系统为主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其他相关疾病除甲状腺疾病外的报道都很少。本文就我院近年神经内科所见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异常 桥本氏脑病 烟雾病 帕金森病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慕同禄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9期2289-2290,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我院收治的85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我院收治的85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比本次研究过程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73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率为69.86%(51/73),显著高于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为30.59%(2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5,P<0.05)。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共有72例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1.54%;年龄<60岁的患者共有4例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且随着年龄升高,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比例也升高;而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60岁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60~69岁:OR=0.138,P<0.01;70~80岁:OR=0.171,P<0.01)。结论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颈动脉粥样斑块
下载PDF
探讨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慕同禄 《北方药学》 2018年第2期168-168,共1页
目的:对比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2015年我院108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的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 目的:对比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2015年我院108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的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疼痛评分(VAS)、抑郁焦虑评分方面,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效果以疼痛评分进行评价,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优于卡马西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卡马西平 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雷珠单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秦素英 慕同禄 +2 位作者 王瑞 李松涛 张红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对虹膜新生血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01/2014-01收治于安阳市眼科医院药物不能控制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ranibizumab玻璃...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对虹膜新生血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01/2014-01收治于安阳市眼科医院药物不能控制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治疗前后虹膜新生血管、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玻璃体内注药后7d,36例(94.74%)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5.26%)虹膜细小血管全部消退,残留少许粗大血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mo,所有病例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术后3mo,8例(21.05%)虹膜新生血管再次出现,行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术后6mo,所有患者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注药前平均眼压为42.82±10.29mmHg,注药后5d为39.13±9.71mmHg,注药前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q=2.65,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wk,1、3、6mo,眼压分别为10.53±1.81、10.11±1.73、11.29±2.49、12.58±3.01mmHg,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q=23.15、23.46、22.61、21.68,均P<0.01)。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wk,1、3、6mo患者眼压与注药后5d相比有统计学意义(q=20.51、20.81、19.96、19.04,均P<0.01)。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为73.68%。随访6mo,24例(63.16%)视力较术前提高,14例(36.84%)视力保持不变。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围手术期应用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可有效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疗效安全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玻璃体内注射 RANIBIZUMAB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术
下载PDF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秦素英 慕同禄 +1 位作者 朱东 兰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602-1604,共3页
目的:探讨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目的:探讨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9例,其中49例行单眼退截手术,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时立体视功能及斜视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手术成功率、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成功率随着时间推移均不断降低。术后1d^2a,R&R组外斜漂移量为12.10$5.74PD,BLR-rec组外斜漂移量为7.78$4.21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R&R组较BLR-rec组更易引起外斜回退。两组患者近立体视均显著提高,两组组间近立体视提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30,P=0.210)。结论:BLR-rec术远期稳定性优于R&R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基本型 单眼退截术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病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秦素英 兰芳 +2 位作者 毋艳君 霍永军 慕同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73-876,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减少白内障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提供可靠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减少白内障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提供可靠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28例(1242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观察患者视力、前囊口形态及直径、IOL位置及形态。结果 1242眼中19眼发生囊袋皱缩综合征,发生率1.53%。19眼中发生时间在术后3个月内者15眼(78.95%),术中未行前囊膜抛光16眼(84.21%),撕囊口直径过小(≤5 mm)16眼(84.21%),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15眼(78.95%),合并全身或眼部疾病10眼(52.63%),术后炎症反应重8眼(42.11%)。囊袋皱缩综合征可引起视力下降、远视漂移。结论白内障术中撕囊口直径过小、前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残留是术后发生囊袋皱缩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合并全身或眼部疾病、术后炎症反应均是发生囊袋皱缩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术中大小适宜的环形撕囊、前囊膜下环周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抛光可有效预防囊袋皱缩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囊袋皱缩综合征
下载PDF
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程青格 杨玉峰 慕同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3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 目的探讨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特殊不良反应;对照组有少量患者出现头胀困倦,未做特殊处理,停药后缓解,未影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影响。结论丹珍头痛胶囊是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珍头痛胶囊 偏头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白伟利 王晓云 +1 位作者 慕同禄 李建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6期53-53,共1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治疗组为43.3%和76.7%,2组间治疗后14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掊丙酯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丁苯酞与安慰剂治疗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波 杨玉峰 +1 位作者 慕同禄 刘春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2期46-4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丁苯酞与安慰剂治疗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5-03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200mg/次,4次/d;观察2组给予丁苯...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丁苯酞与安慰剂治疗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5-03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200mg/次,4次/d;观察2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100mg/次,4次/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200mg/次,4次/d。3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1组治疗2周、4周及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别为(18.76±3.21)分、(11.26±1.84)分及(5.31±1.26)分,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Brathel指数量表评分分别为(64.36±10.37)分、(74.97±7.62)分及(84.23±7.22)分,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丁苯酞 不同剂量
下载PDF
血清miR-130a、sTREM2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慕同禄 朱华伟 宋晓东 《临床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30a(miR-130a)、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30a(miR-130a)、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分为发生组(n=37)与未发生组(n=6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miR-130a、sTREM2水平,分析溶栓治疗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影响因素及血清miR-130a、sTREM2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药物剂量、溶栓前血糖、miR-130a及sTREM2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miR-130a及sTREM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而溶栓药物剂量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30a、sTREM2的截断值分别为0.91、280.58 ng/L时,可获得最佳预测效能AUC为0.857(95%CI:0.766~0.948),其特异度为78.4%,灵敏度为94.0%。结论血清miR-130a、sTREM2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且两者联合对患者溶栓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30a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治疗 继发性脑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