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玄奘新译与真谛旧译两者唯识要义之比较
- 1
-
-
作者
慧仁
-
出处
《浙江佛教》
2005年第2期51-60,共10页
-
文摘
玄奘唯识新译与真谛唯识旧译,两者在前八识学说上没有多大的本质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旧译立第九识,其目的在于混合唯识与如来藏,这与印度唯识本义是不同的。考其原因,实为解决净依问题,一则是因为对唯识在认识与方法论上尚未完备之故。因此与玄奘新译之主要区别反映在心识结构与心性理论、心性解脱理论、种姓、判教思想以及对依他起性质判定等问题上。总之可以认为真谛是用如来藏思想来解释唯识;玄奘新译唯识学是完备的唯识体系,它反映了印度唯识思想体系成熟时的思想意蕴,同时也体现了玄奘于唯识认识与方法论之贡献。所以他们之间的不同是两种思想体系间的差异。以往研究者认为新旧唯识是唯识观上无相与有相之差别的认识,其实是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
-
关键词
玄奘
思想体系
心性理论
思想意蕴
发现问题
如来藏
方法论
认识
唯识学
研究者
印度
心识
判教
-
分类号
B942
[哲学宗教—宗教学]
A849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关于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翻译问题之辨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慧仁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24,共6页
-
-
关键词
玄奘大师
《唯识三十颂》
翻译
中国唯识宗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
- 3
-
-
作者
慧仁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19,共11页
-
-
关键词
印度
佛学理论
无相唯识
有相唯识
理论差异
见相二分
唯识学
认知形式
《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
-
分类号
B945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关于后得智理论的一些梳理
- 4
-
-
作者
慧仁
-
机构
杭州佛学院
-
出处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51-172,共22页
-
文摘
根本、后得二智是唯识学的常用概念。由于佛教的宗教解脱属性,所以重视现量,更加突显根本智的价值,因此教内乃至学界对后得智的研究历来不太重视。汉语佛典中与后得智相关的理论其实非常丰富,可是至今还少有人问津。相对而言,根本智的定义比较清晰,它是无分别的,属于现量,是亲证真如之智。后得智是在根本智发生后生起的无漏智慧,在汉语佛典中亦叫后得无分别智、后智或无分别后智。
-
关键词
根本智
无分别智
唯识学
现量
二智
佛典
佛教
-
分类号
B946.3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