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神论思想底色是中国各宗教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基础
1
作者 戎川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无神论思想是中华文化本有的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华文化相融通的重要思想基础。历史证明,我国各宗教均为中华文化的无神论思想底色所影响、所涵养、所引领,表现为核心理念与心性修养相融通,外在层面与忠孝伦理相融通。因此可... 无神论思想是中华文化本有的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华文化相融通的重要思想基础。历史证明,我国各宗教均为中华文化的无神论思想底色所影响、所涵养、所引领,表现为核心理念与心性修养相融通,外在层面与忠孝伦理相融通。因此可以说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各宗教能够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基础,成为当前我国宗教中国化健康传承的重要思想理论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论 中华文化 宗教中国化
下载PDF
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模式再认识
2
作者 戎川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62-169,共8页
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来看,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可以说即是中国僧人诠释佛教的过程。唐代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成熟期,唐代中国僧人在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前理解”中去审视、诠释并表达佛教,形成了以“崇空而不失其孝... 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来看,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可以说即是中国僧人诠释佛教的过程。唐代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成熟期,唐代中国僧人在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前理解”中去审视、诠释并表达佛教,形成了以“崇空而不失其孝”“内勤释教,忠于事君”“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其本静矣”等为特点的“视域融合”的唐代中国佛教。“视域融合”的佛教中国化发展规律并不违背佛教“二谛”理论,故对中华文化是中国僧人通往佛教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观点的阐述论证,可为当前佛教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唐代僧人 哲学诠释学 视域融合
下载PDF
关于佛教中国化合法性问题的探讨——以唐代僧人“佛教儒行”实践为例
3
作者 戎川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64-69,共6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不同于其发源地的种种新的文化形态。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直以来对中国佛教合法性问题的质疑。其实佛教中国化符合佛教本身的教理,即“胜义谛”须建立于“世俗谛”之上的“二谛”建立。以唐代为例,中国僧人以儒家的伦...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不同于其发源地的种种新的文化形态。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直以来对中国佛教合法性问题的质疑。其实佛教中国化符合佛教本身的教理,即“胜义谛”须建立于“世俗谛”之上的“二谛”建立。以唐代为例,中国僧人以儒家的伦理实践去表达佛教,形成了“君子”与“佛子”的统一、“爱国”与“爱教”的统一,“行孝”与“崇空”的统一等“佛教儒行”的中国佛教特点,符合佛教本身的“二谛”建立原则,解答了关于中国佛教的合法性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二谛建立 唐代僧人 佛教儒行 合法性
下载PDF
唐代僧人的儒家伦理化特点探析
4
作者 戎川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7-59,共3页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期,儒佛由对立到合一的过程主要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通过梳理唐代僧传及墓志铭等历史文献,对唐代僧人的儒家伦理化特点进行了研究与总结,探讨在僧人身上呈现出...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期,儒佛由对立到合一的过程主要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通过梳理唐代僧传及墓志铭等历史文献,对唐代僧人的儒家伦理化特点进行了研究与总结,探讨在僧人身上呈现出儒佛合一的宏观趋势,以及儒佛在融合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僧人 儒家伦理 本土化
下载PDF
佛教末那识与康德之先验自我
5
作者 戎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183-185,共3页
唯识学是佛教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唯识学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产生了佛教所谓的自我,以及对自我的执着。康德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先验自我的主要作用,是由自我的统一性而推及世界的统... 唯识学是佛教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唯识学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产生了佛教所谓的自我,以及对自我的执着。康德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先验自我的主要作用,是由自我的统一性而推及世界的统一性。在康德看来,正因为有了完整的我,我们面前如同碎片一样的世界,才能得以稳定与完整。因此,末那识与先验自我之间,既有着不同,也存在着很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末那识 康德 先验自我
下载PDF
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6
作者 戎川 《农家致富》 2009年第8期59-59,共1页
青春期的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身心尚未成熟.心理比较脆弱,往往一个小小的打击、挫折.或者生活中的失意.就可以使自身.甚至终生受到影响.与青少年打交道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作为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改善关系... 青春期的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身心尚未成熟.心理比较脆弱,往往一个小小的打击、挫折.或者生活中的失意.就可以使自身.甚至终生受到影响.与青少年打交道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作为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改善关系.你就必须跟他交流.用心将家庭各方面关系调和平衡.家庭就会维持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孩子 青少年 心理 家庭 父母
下载PDF
小心静电“电”到心
7
作者 戎川 《农家致富》 2010年第3期59-59,共1页
通常,由于空气干燥。皮肤与衣服、衣服与衣服之间长期摩擦.便会产生静电特别是皮、毛质地的衣物.产生静电会更多。而家用电器产生的静电荷也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待机“放电”。
关键词 静电荷 空气干燥 人体吸收 家用电器 衣服
下载PDF
透过牙齿看疾病
8
作者 戎川 《农家致富》 2012年第2期59-59,共1页
牙齿与身体,有着一种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相互影响,互为映照。就像广告语说的:“牙好,身体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而反之,身体的不适,牙齿也会有所反应。
关键词 牙齿 疾病 身体 反应
下载PDF
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佛教中国化过程——以唐代僧人“孝道前理解”为例
9
作者 于博洋 戎川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6-21,共6页
研究佛教中国化本身的合法性问题,即古代印度佛教为何要披上中国化的外衣才能扎根汉土。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唐代僧人之"孝道前理解"为切入点,对佛教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两重还原:首先从认识论上论证佛教中国化的必然... 研究佛教中国化本身的合法性问题,即古代印度佛教为何要披上中国化的外衣才能扎根汉土。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唐代僧人之"孝道前理解"为切入点,对佛教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两重还原:首先从认识论上论证佛教中国化的必然性,其次从本体论上论证佛教中国化的合法性,以新视角审视老问题,尝试对佛教中国化问题做出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僧人 孝道 伽达默尔诠释学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
10
作者 戎川 《中国穆斯林》 2023年第3期56-59,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①这一定义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①这一定义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是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的重要条件。其中,汉语言文字自秦汉以来逐步成为历代中央政权的主要交流语言和文字,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取得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字 规范汉字 我国各族人民 交往交流交融 重要载体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二谛圆融 唐代僧人对儒家价值观的融合 被引量:1
11
作者 戎川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3,共2页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只能以自身已有的文化视角去审视异质文化,理解始于"前理解"而完成于"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不断...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只能以自身已有的文化视角去审视异质文化,理解始于"前理解"而完成于"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不断理解和述说佛教的过程,必然会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佛教在唐代初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具备"儒式出世观"特点的中国佛教形态,即"佛教儒行合而为一"。这亦不违背佛教"二谛"建立,胜义空性("胜义谛")建立于世俗缘起("世俗谛")之上:构成中国僧人"前理解"的中华文化即是"世俗谛",在唐代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这是唐代中国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二谛"建立本身就是"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世俗谛 佛教中国化 儒家文化 伽达默尔 二谛 胜义谛 空性
原文传递
唐代僧人修行境界的儒家维度
12
作者 戎川 《法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30,共7页
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过程中,人无法直接进入到被理解的对象当中.而是必须由自身的“前理解”开始.进而达到对被理解对象的认识。也就是说.人无法跳出构成他的文化环境去认识异质于他的不同文化.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也必将沾染上理解... 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过程中,人无法直接进入到被理解的对象当中.而是必须由自身的“前理解”开始.进而达到对被理解对象的认识。也就是说.人无法跳出构成他的文化环境去认识异质于他的不同文化.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也必将沾染上理解者本身的立场。最终,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会形成一种具有合法性的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文化 维度 儒家 修行 僧人 唐代 伽达默尔 理解过程
原文传递
唐代僧人“佛教儒行合一”的特点
13
作者 戎川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39-140,共2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由儒、释、道三教鼎立发展到宋代以后的三教合一的关键转折期,这一时期佛教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即"儒佛合流,儒佛兼修",本文通过对原典的研究,发现了能够概括这一时期佛...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由儒、释、道三教鼎立发展到宋代以后的三教合一的关键转折期,这一时期佛教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即"儒佛合流,儒佛兼修",本文通过对原典的研究,发现了能够概括这一时期佛教体现在僧人们身上的特点,即"佛教儒行合一",同时结合原典,围绕这一特点,对唐代僧人对于佛法的认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僧人 佛教儒行 本土化 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