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博物馆与公众考古的结合——“拉斯科洞穴壁画复原展”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戎静侃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第1期63-71,共9页
上海科技馆举办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复原展”以严谨的逻辑线、连贯的故事线、趣味的体验线揭示了展览主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展览通过图文、模型逐步铺垫烘托岩画的复原展示,通过器物组合与实验考古视频阐释克罗马农人的... 上海科技馆举办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复原展”以严谨的逻辑线、连贯的故事线、趣味的体验线揭示了展览主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展览通过图文、模型逐步铺垫烘托岩画的复原展示,通过器物组合与实验考古视频阐释克罗马农人的生业形态,通过互动查询和纪录片赏析岩画艺术、探究古人的思想世界,较好地解决了引发兴趣、答疑解惑、有效传播等主要问题,是一次在科学博物馆中展示考古学题材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科洞穴壁画 克罗马农人 公众考古
下载PDF
考古科普著作类型研究——分类、动因与受众 被引量:1
2
作者 戎静侃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8,共7页
考古科普著作在公众考古中历时久长,影响广大,值得研究。本文从"专业性——通俗性"的维度提出"研究型——知识型——文学型"的考古科普著作分类模型,并从主体角度探讨创作动机和传播目的、从客体角度探讨读者群与受... 考古科普著作在公众考古中历时久长,影响广大,值得研究。本文从"专业性——通俗性"的维度提出"研究型——知识型——文学型"的考古科普著作分类模型,并从主体角度探讨创作动机和传播目的、从客体角度探讨读者群与受众,由此整合提出考古科普著作分类、动因、受众模型,可为相关问题的辨析和理解提供一种理论路径,有助于考古科普及其公众考古工作的发展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科普著作 创作动机 受众
原文传递
考古百年 风起崧泽
3
作者 戎静侃 《检察风云》 2022年第11期94-95,共2页
2021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崧泽遗址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项目,印证了崧泽遗址和崧泽文化的关键性价值。从1957年遗址被发现至今,上海考古人在以“假山墩”为中心的崧泽遗址进行了多次试掘、正... 2021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崧泽遗址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项目,印证了崧泽遗址和崧泽文化的关键性价值。从1957年遗址被发现至今,上海考古人在以“假山墩”为中心的崧泽遗址进行了多次试掘、正式发掘和勘探调查,已探明崧泽遗址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周代至唐宋等时期文化堆积,考古出土大量遗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崧泽遗址 中国考古学 中国古史 良渚文化 马家浜文化 马桥文化 崧泽文化 勘探调查
原文传递
上海人与狗的千年情缘
4
作者 戎静侃 《检察风云》 2018年第8期90-91,共2页
2018年适逢农历戊戌年,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狗年。常言道,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要担得起这个“最”字,足见人类对狗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狗与人类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它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动物。现代生物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认为,... 2018年适逢农历戊戌年,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狗年。常言道,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要担得起这个“最”字,足见人类对狗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狗与人类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它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动物。现代生物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认为,早在1.5万至3万年前。远在农业、陶器、城市和文明出现之前,狗就已经从它们的野生祖先中分化,开始与人类为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驯薛与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人 情缘 现代生物学 中国传统 人类 “最” 考古学 文明
原文传递
“六畜”之首 骐骥驰骋
5
作者 戎静侃 《检察风云》 2022年第12期92-93,共2页
马是奇蹄目马科马属的食草动物。马的四肢高度特化,掌骨非常长,第三趾发育形成马蹄。演化的力量塑造的独特身体结构使马拥有了卓越的奔跑能力。基于现有考古学证据,驯化马的起源中心是距今约5500年前的中亚草原,即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 马是奇蹄目马科马属的食草动物。马的四肢高度特化,掌骨非常长,第三趾发育形成马蹄。演化的力量塑造的独特身体结构使马拥有了卓越的奔跑能力。基于现有考古学证据,驯化马的起源中心是距今约5500年前的中亚草原,即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中国的家马最早出现于黄河上游地区,在距今约3700年前的几处齐家文化遗址里发现了随葬的马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遗址 起源中心 第三趾 黄河上游地区 食草动物 考古学证据 哈萨克斯坦
原文传递
“精灵宝可梦”中的文物考古·日本篇
6
作者 戎静侃 《博物》 2020年第4期78-81,共4页
前不久,日本动画《精灵宝可梦》第七季开始热映,又推出了新款游戏《宝可梦:剑与盾》。数百种千奇百怪的小精灵层出不穷,是这个游戏和动漫的最大魅力所在。尽管身处二次元世界,皮卡丘及其小伙伴们的造型却都在现实世界中有迹可循。《博物... 前不久,日本动画《精灵宝可梦》第七季开始热映,又推出了新款游戏《宝可梦:剑与盾》。数百种千奇百怪的小精灵层出不穷,是这个游戏和动漫的最大魅力所在。尽管身处二次元世界,皮卡丘及其小伙伴们的造型却都在现实世界中有迹可循。《博物》2014年7月号就曾摘取介绍过一些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小精灵。本文作者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工作,这回,他从历届“口袋妖怪”中找到一些考古文物的线索,与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元 有迹可循 日本动画 小伙伴 考古文物 文物考古 游戏
原文传递
“精灵宝可梦”中的文物考古 世界篇
7
作者 戎静侃 《博物》 2020年第5期74-77,共4页
上期“娱乐底片”,我们对《精灵宝可梦》动画、游戏进行了考古“发掘”,介绍了以日本文物古迹为原型的小精灵和游戏场景。这次,我们要离开日本放眼世界,探究宝可梦中那些非日裔“考古队员”的身世。
关键词 文物古迹 游戏场景 文物考古 发掘 放眼世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