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双联抗血小板评分的分布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1
1
作者 成万均 李超 +8 位作者 周瑜湉 王建龙 王志坚 李月平 翟光耀 史冬梅 刘宇扬 秦政 周玉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4期339-343,共5页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DAPT)评分,是指导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后DAPT的有效工具,年龄是评分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但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及不同年龄的患者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并不清楚。通过单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观察不同年龄组的PCI患者临床预后及D...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DAPT)评分,是指导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后DAPT的有效工具,年龄是评分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但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及不同年龄的患者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并不清楚。通过单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观察不同年龄组的PCI患者临床预后及DAPT评分的分布。方法:连续入选我院14 990例接受PCI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75岁(n=1 591),65~75岁(n = 4 217)以及<65岁(n = 9 182)。调查三组患者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及GUSTO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以及DAPT 评分的分布特点。结果:在中位19.4个月的随访时间中,三组患者支架血栓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年轻患者相比,年龄65-75岁和奋75岁均是GUSTO中重度出血的预测因素(65 ~ 75岁HR=2.05,95%(CI:1.46~2.88;≥75岁HR= 3.35,95%(CI:1.52~7.39)。随着年龄组的增加,DAPT评分中位数均减少1分。DAPT评分多2分的患者在< 65岁的患者中占到63. 5%,在65-75岁患者中占32. 6%,而在≥75岁的老年患者中仅占到13.2%。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不增加心肌梗死及支架血栓的风险,但出血事件明显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DAPT评分更低,≥2分的比例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评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心功能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艳芳 杨清 +3 位作者 郭永和 王建龙 成万均 王艳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体检者39例为对照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4例,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Ⅰ级组33例,Ⅱ级组20例、Ⅲ级组16例、Ⅳ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研究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体检者39例为对照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4例,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Ⅰ级组33例,Ⅱ级组20例、Ⅲ级组16例、Ⅳ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比值,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CD3水平在对照组和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CD4水平从心功能Ⅰ级至Ⅳ级组逐渐降低,对照组及心功能Ⅰ级组与心功能Ⅲ级组、Ⅳ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Ⅱ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D8水平在心功能Ⅳ级组明显升高;CD4/CD8与CD4变化相一致,随心功能减退而降低。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随心功能减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调节细胞免疫治疗可能会使心力衰竭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玉杰 何东方 +5 位作者 龚新宇 杨清 刘宇扬 史冬梅 郭永和 成万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17-,共1页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慢性闭塞患者 9例 ,其中女性 2例 ,男性 7例 ,平均年龄 (72± 6 )岁 ,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慢性闭塞患者 9例 ,其中女性 2例 ,男性 7例 ,平均年龄 (72± 6 )岁 ,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5例 ,回旋支闭塞 3例 ,右冠闭塞 1例。血管闭塞的平均时间为 (4 .6± 2 .1)个月。首先进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 ,送入导引导管及导丝 ,然后穿刺右侧桡动脉经 5F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对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经股动脉将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病变处 ,通过桡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靶血管远端显影 ,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经验证明确导丝位置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结果  9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 ,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瘤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患者双侧股动脉加压包扎的痛苦。结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时容易出现血管病发症 ,给介入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在介入治疗中必须小心谨慎及时判断导丝所在位置。我们的观察发现 ,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导丝 慢性闭塞 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 对侧 血管造影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玉杰 龚新宇 +6 位作者 何东方 谢英 刘宇扬 史冬梅 杨清 郭永和 成万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24-,共1页
目的 观察心血管迷走反射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拔除动脉鞘后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712例介入治疗患者 :冠脉介入治疗 (PTCA +STENT) 5 30例 ,经动脉逆行射频消融 182例。按年龄 (≥ 6 5岁 )分为老年... 目的 观察心血管迷走反射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拔除动脉鞘后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712例介入治疗患者 :冠脉介入治疗 (PTCA +STENT) 5 30例 ,经动脉逆行射频消融 182例。按年龄 (≥ 6 5岁 )分为老年组 (316例 )和普通组 (396例 ) ,所有患者拔管前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 0 2 0 0ml/小时 ,应用 3 4小时。拔管时先局部应用 1%利多卡因于鞘管旁浸润麻醉。观察两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拔管时迷走反射发生率 (12 / 316 ,3.79% )明显高于普通组 (5 / 396 ,1.2 6 % )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介入治疗后拔管引起心血管迷走反射系局部按压血管牵张反射、疼痛、紧张、术前禁食水容量减少及血管床容积突然增大等原因所致 ,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可能因为老年人对疼痛耐受性差 ,自主神经调节能力降低 ,较年轻人更易紧张所致。术前教育 ,解除患者顾虑 ,拔管时密切监测 ,补充足够液体 ,良好麻醉是减少拔管反应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反射 拔管 拉拔 老年患者 心血管 鞘管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临床效果的评价
5
作者 周玉杰 龚新宇 +5 位作者 何东方 杨清 刘宇扬 史冬梅 郭永和 成万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16-,共1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 ,即不经球囊扩张直接放置支架在老年患者 (≥ 6 5岁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76例行冠脉直接支架术患者 (非复杂病变 ,无严重钙化 ,血管直径≥ 3.0mm ,每位患者均放置 1枚支架 )按年龄分为老...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 ,即不经球囊扩张直接放置支架在老年患者 (≥ 6 5岁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76例行冠脉直接支架术患者 (非复杂病变 ,无严重钙化 ,血管直径≥ 3.0mm ,每位患者均放置 1枚支架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 2例 )和标准组 (114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TIMI分级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造影剂剂量和 12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支架放置成功率老年组与标准组无显著性差异 (96 .8%和 97.4 % )。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造影剂剂量老年支架术组于标准支架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19.2± 9.7)min和 (18.7± 12 .3)min ,P >0 .0 5 ;(8.3± 1.1)min和(8.2± 3.4 )min ,P >0 .0 5 ;(113± 36 )ml和 (10 9± 4 5 )ml,P >0 .0 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发生。 12个月随访两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在老年患者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中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冠状动脉内 支架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6
作者 郭永和 张红 +1 位作者 成万均 周志明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10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程度与2型糖尿病及血糖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9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16.19%),确诊冠心病患者728例(占79.13%),排除冠心病患者192例(占20.8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程度与2型糖尿病及血糖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9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16.19%),确诊冠心病患者728例(占79.13%),排除冠心病患者192例(占20.8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由三方面表示:是否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使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加重。结论2型糖尿病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造影 2型糖尿病患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冠心病患者 多因素分析方法 临床资料 单因素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葛海龙 周玉杰 +4 位作者 赵迎新 刘宇扬 史冬梅 郭永和 成万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56例患者187处CTO病变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资料。分析开通组(...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56例患者187处CTO病变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资料。分析开通组(135处病变)和未开通组(52处病变)的临床、介入影像特征、器械应用、主要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87处CTO病变中135处病变经桡动脉成功开通,52处病变未能开通,成功率72%;两组临床特征、病变血管位置、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通组与未开通组病变形态、长度、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病变71%对52%,平齐病变29%对48%。钙化病变14%对40%,桥侧支12%对35%,闭塞时间(5.2±4.3)个月对(9.2±5.4)个月。病变长度≤15 mm 87%对15%,病变长度>15 mm13%对85%。失败原因主要是导引钢丝或球囊未能通过病变部位。多元分析显示CTO持续时间是影响开通率最重要的因素。术后发生前臂血肿1例,桡动脉闭塞1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CTO病变安全可行,成功率较高,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慢性闭塞性病变 经桡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