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强龙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新明 成垚昱 +1 位作者 张振梁 康聪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7-624,共8页
目的探讨甲强龙(MP)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及对局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40只T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 目的探讨甲强龙(MP)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及对局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40只T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P组、BMSCs组和MP+BMSCs组4组,每组10只。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尾静脉缓慢推注30 mg/kg MP和/或在脊髓损伤后2 h于脊髓损伤部位注射全贴壁法培养并以Brd U标记的BMSCs。术后1、7、14 d,采用BBB运动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14 d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出脊髓样本,分别进行TNF-α、IL-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各组统计视野内TNF-α、IL-1β表达阳性细胞数并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Brd U单染观察BMSCs组和MP+BMSCs组中Brd U阳性率。结果术后1 d,各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7829)。术后7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较前明显恢复,其中MP组(χ2=8.3265,P=0.0325)和BMSCs组(χ2=14.1166,P=0.0036)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P+BMSCs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MP组(χ2=17.7186,P=0.0002)和BMSCs组(χ2=15.8110,P=0.0024)。术后14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MP+BMSCs组BBB评分明显高于MP组(χ2=24.7259,P<0.0001)和BMSCs组(χ2=25.6014,P<0.0001),MP组(χ2=13.5060,P=0.0062)和BMSCs组(χ2=8.9613,P=0.0299)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4 d,对照组、MP组、BMSCs组和MP+BMSCs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47±5.70)%、(31.95±3.58)%、(41.39±2.33)%和(23.48±2.69)%,其中,MP组(q=14.84,P<0.0001)和BMSCs组(q=6.716,P=0.0002)明显低于对照组,MP+BMSCs组明显低于MP组(q=7.332,P=0.0001)和BMSCs组(q=15.460,P<0.0001)。术后14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P组(q=14.710,P<0.0001;q=6.710,P<0.0001)和BMSCs组(q=6.502,P=0.0001;q=2.849,P=0.0514)的TNF-α及IL-1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P组(q=5.573,P=0.0004;q=4.596,P=0.0025)和BMSCs组(q=13.780,P<0.0001;q=8.456,P<0.0001)的TNF-α及IL-1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MP+BMSCs组。术后14 d,Brd U染色结果显示,BMSCs组的Brd U阳性率为(6.600±0.3399)%,明显低于MP+BMSCs组的(9.300±0.5175)%(t=4.361,P=0.0004)。结论 MP可明显提高BMSCs移植治疗SCI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可协同降低局部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并且MP有效提升了移植BMSCs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甲强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Brd U染色
下载PDF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培楠 成垚昱 +1 位作者 杨新明 武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33-638,共6页
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以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损伤最为常见,MCL前束是肘关节对抗外翻应力、维持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实际工作当中需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诊断,MRI及超声检查是较为常用的影... 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以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损伤最为常见,MCL前束是肘关节对抗外翻应力、维持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实际工作当中需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诊断,MRI及超声检查是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MCL前束损伤可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修复或重建肘关节内侧稳定性,可行MCL修复术或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内侧副韧带 前束 损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小剂量雌激素肌肉注射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被引量:4
3
作者 康聪 孟宪勇 +2 位作者 杨新明 成垚昱 张振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4022-4027,共6页
背景:多种手段联合应用可针对不同靶点进行有效干预,发挥叠加或协同作用,已成为当前脊髓损伤治疗的新思路。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小剂量雌激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 背景:多种手段联合应用可针对不同靶点进行有效干预,发挥叠加或协同作用,已成为当前脊髓损伤治疗的新思路。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小剂量雌激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n=10)仅暴露脊髓,不做损伤处理;模型组、雌激素组、干细胞组、联合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干细胞组、联合组造模后立即在损伤部位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造模后第1,24小时肌肉注射17β-雌二醇。造模后第1,3,5,7天,进行BBB行为学评价;造模后6,12,24,72 h,应用ELISA法测定脊髓匀浆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UNE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切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BBB行为学评分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造模后5,7 d的BBB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干细胞、雌激素组(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6,12,24 h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造模后12,24 h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干细胞、雌激素组(P<0.05);(3)造模后72 h,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率高于假手术组,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低于模型组(P<0.05),且以联合组最低(P<0.05);(4)结果表明在脊髓损伤中,雌激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雌激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凋亡 细胞移植
下载PD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及外科标准化治疗 被引量:47
4
作者 杨新明 孟宪勇 +3 位作者 胡长波 张振梁 康聪 成垚昱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4期308-316,共9页
背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误诊率较高,掌握规范化诊断方法及标准化外科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10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男65例,女4... 背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误诊率较高,掌握规范化诊断方法及标准化外科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10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男65例,女43例,年龄21-65岁,平均(43.4±1.3)岁。病程时间3-29个月,平均(6.4±1.6)个月。发病部位:颈椎7例,胸椎10例,胸腰椎3例,腰椎62例,腰骶椎26例。32例入院即明确诊断,65例以"脊柱结核"入院,11例以"化脓性脊椎炎"入院,入院后均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32例采用强力霉素+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即单纯药物治疗(A组);76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其中32例采用短节段病椎置钉固定。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中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布氏杆菌病的组织学表现。108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率为100%,6个月随访率A组为81.25%、B组为88.15%,12个月随访率A组为75.00%、B组为80.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A组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全身症状好转,但脊柱病变部位症状加重而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均治愈。B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复发及窦道形成,无断钉、断棒病例,植骨均愈合,融合时间为7-11个月,平均(8.4±1.2)个月,无植骨并发症,脊柱稳定。61例患者于术后18-24个月要求取出脊柱内固定,其中32例为短节段病椎置钉固定,术中经椎弓根钉孔取椎体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肉眼及镜下均未见炎性表现。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治愈率均较术后3个月时有明显提高(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均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确保疗效的前提,正确掌握非手术和手术指征,在严格规范应用有效药物的前提下采取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 脊柱炎 诊断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大剂量甲强龙在BMSC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成垚昱 杨新明 +1 位作者 张振梁 康聪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强龙(MP)在BMSC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72只T_(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P组、BMSC组、MP+BMSC组。MP组造模后立即经尾静脉推注MP 30 mg/kg;BMSC组造模后2 h注射Br...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强龙(MP)在BMSC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72只T_(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P组、BMSC组、MP+BMSC组。MP组造模后立即经尾静脉推注MP 30 mg/kg;BMSC组造模后2 h注射Brd U标记的BMSC悬液2 mL;MP+BMSC组给予以上两种干预方法。分别于造模后第1、7、14天采用运动评分标准(BBB)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TNF-α、Caspase-3表达,用Brd U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移植BMSC存活率。结果造模后第7、14天,MP+BMSC组BBB评分与其他三组比较,P均<0.05;对照组组织及细胞水肿最显著,神经元存活最少,MP组、BMSC组次之,MP+BMSC组水肿最轻,神经元存活最多;MP+BMSC组TNF-α、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与其他三组比较,P均<0.05;MP+BMSC组移植BMSC存活率与BMSC组比较,P<0.05。结论 MP促进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损伤局部TNF-α的表达;并且MP有效促进移植BMSC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甲强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脊髓损伤机制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新明 胡长波 成垚昱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脊髓损伤(SCI)机制分为初级阶段和次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不可逆转的原发机械性损伤过程,次级阶段是可逆且可控制的继发性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对SCI进行干预治疗,... 脊髓损伤(SCI)机制分为初级阶段和次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不可逆转的原发机械性损伤过程,次级阶段是可逆且可控制的继发性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对SCI进行干预治疗,其治疗机制主要为减轻SCI区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促进轴突再生及髓鞘重新形成。SCI机制的发生是一系列多元化生物化学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其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机制亦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损伤机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机制
全文增补中
丙戊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振梁 杨新明 +3 位作者 孟宪勇 胡长波 成垚昱 康聪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4-717,共4页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丙戊酸(VPA)辅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3~4周龄SD幼鼠,体外分离培养BMSCs,收集第3代BMSCs。动物脊髓损伤模型选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丙戊酸(VPA)辅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3~4周龄SD幼鼠,体外分离培养BMSCs,收集第3代BMSCs。动物脊髓损伤模型选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不打击脊髓。按照体重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均12只):除了假手术组以外,模型组、VPA组、移植组及联合组均进行SCI;然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腹腔注射0.9%氯化钠,并一次性在损伤节段脊髓(或相当于损伤节段的脊髓)注入0.9%氯化钠1 mL;移植组在损伤节段脊髓注入1×10~6mL^(-1)BMSCs 1 mL;VPA组腹腔注射VPA,按300 mg·kg^(-1)·d^(-1)每12 h给药1次;联合组是移植组+VPA组。在SCI后7,14 d,先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用免疫组化法检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切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SCI后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戊酸组、移植组和联合组的BBB评分分别为21,(4.51±0.41),(7.25±0.95),(7.32±0.55),(9.76±0.95)分。3个治疗组的BBB评分较模型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SCI后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戊酸组、移植组和联合组的Caspase-3的表达分别为(1.64±0.41)%,(26.22±4.81)%,(21.21±4.04)%,(21.47±3.32)%,(16.15±3.09)%,3个治疗组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戊酸组、移植组和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8±0.39)%,(40.51±3.81)%,(19.95±2.04)%,(20.87±2.32)%,(12.83±1.09)%,与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的凋亡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注射VPA辅佐BMSCs移植对SCI后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和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原文传递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对肱桡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培楠 贾永利 +4 位作者 张鑫 武娜 杨新明 成垚昱 孙超凡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5期490-493,共4页
目的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CL)前束完整及断裂时在不同屈曲状态下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肘关节MCL前束对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人体肘关节标本,按是否切断肘关节MCL前束将标本分为对照组(MCL前束保留完整)及试验组(MCL... 目的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CL)前束完整及断裂时在不同屈曲状态下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肘关节MCL前束对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人体肘关节标本,按是否切断肘关节MCL前束将标本分为对照组(MCL前束保留完整)及试验组(MCL前束被切断),分别测量2组标本在不同屈曲角度下(0°、30°、60°、90°)肱桡关节内平均压强和肱桡关节的接触面积。结果肘关节屈曲30°、60°时,试验组肱桡关节内平均压强大于对照组,肱桡关节接触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肘关节屈曲0°、90°时,2组肱桡关节内平均压强、肱桡关节接触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MCL前束在肘关节稳定中意义重大,其断裂后可导致肘关节内侧不稳定,造成肱桡关节内压强增大、关节接触面积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 前束 肱桡关节 关节内压强 关节接触面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新明 张磊 +5 位作者 贾永利 胡长波 任义行 张振梁 成垚昱 康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5期428-434,共7页
目的:评价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优劣势,为各自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且药物治疗无效的14... 目的:评价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优劣势,为各自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且药物治疗无效的143例腰椎布病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 组76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45.1±2.4)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 C 级1例、D 级43例、E 级32例。 B 组67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44.2±2.6)岁;ASIA 分级 C 级1例、D 级39例、E 级2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 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脊柱后凸角度(Cobb 角)变化情况,观察植骨融合时间。结果2组1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布鲁杆菌病改变。 A 组76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脓肿清除不彻底行二期前路病灶清除8例;B 组67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病灶复发。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14-38个月,平均25个月。2组组内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的 VSA 评分、ASIA分级、Cobb 角、ESR 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间比较: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18.514、42.627、11.801,P 值均〈0.01);2组间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 VAS 评分、Cobb 角、ESR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术后 ASIA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61,P 〈0.01);2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91,P 〉0.05)。结论2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维持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有利炎症控制。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少,且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但一期前后路手术在清除椎体周围脓肿方面优于单纯后路手术。对于脊柱后柱病变特别是椎管内脊髓神经受压者适合后路手术方式,而对于前柱结构骨破坏特别是伴有椎体周围脓肿者更适合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 腰椎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地佐辛对BMSC移植术中镇痛效果和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康聪 孟宪勇 +2 位作者 杨新明 成垚昱 张振梁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旨在评价不同剂量地佐辛下进行BMSC移植术,对局麻药布比卡因所致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创伤痛的镇痛效果及对移植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布比卡因腰部穿刺注射建立脊髓组织损伤大鼠,并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选择健康大鼠设为对... 目的旨在评价不同剂量地佐辛下进行BMSC移植术,对局麻药布比卡因所致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创伤痛的镇痛效果及对移植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布比卡因腰部穿刺注射建立脊髓组织损伤大鼠,并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选择健康大鼠设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进行BMSC移植术前分别接受地佐辛0.1和0.5 mg/100 g·bw麻醉。术后分别测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切口痛PWTL,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脊髓组织NGF和BDNF表达、CXCL10和CXCR3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细胞排列密集、紧密,数量多,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脊髓组织有空泡性损伤、液化坏死和炎性坏死灶,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较模型组大鼠改善,脊髓组织细胞密集、紧密。不同时间点,高剂量组PWTL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BDNF和NGF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P<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细胞CXCL10和CXCR3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细胞(P<0.05),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地佐辛镇痛行BMSC移植术大鼠出现术后切口疼,但对治疗布比卡因腰穿注射致脊髓组织损伤无不良影响,剂量越高,镇痛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BMSC移植术 布比卡因注射 脊髓组织 创伤痛 移植术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