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主的合理化:技术、权力和自由 被引量:2
1
作者 安德鲁·芬伯格 高海青(译)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4年第1期89-109,共21页
技术批判理论关注的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的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的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的,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 技术批判理论关注的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的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的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的,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的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的过程称为"民主的合理化"(democratic rationalization)③,它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下载PDF
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论终极辩护 被引量:2
2
作者 达格芬·弗罗斯达尔 戴潘(译) +1 位作者 郑晓松()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0年第2期45-59,共15页
胡塞尔的终极辩护观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辩护有两个要素,知觉和证据的转移。胡塞尔早在一百年前阐述了这两个要素。他认为,知觉是不充分决定的,我们的意向对象决定了我们的经验。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超越了维特根斯坦。胡塞尔与维特根斯... 胡塞尔的终极辩护观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辩护有两个要素,知觉和证据的转移。胡塞尔早在一百年前阐述了这两个要素。他认为,知觉是不充分决定的,我们的意向对象决定了我们的经验。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超越了维特根斯坦。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都深受詹姆斯(W.James)的影响。在他们的辩护观中,他们对反思平衡和生活世界的理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在辩护的终极基础问题和生活世界有无确定性基础的问题上存有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维特根斯坦 终极辩护 知觉 意向性
下载PDF
权力、信任和风险:关于权力问题缺失的一些反思 被引量:9
3
作者 哈罗德·格里曼 王巧贞(译)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1年第6期3-20,共18页
在医护人员中间进行的现代讨论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缺乏对权力的讨论。就关于适当的医患关系的讨论和关于信任的讨论而言,这很显然是事实。这种缺乏造成了一些后果。因为在医疗保健体制中,权力问题的缺失妨碍了关于重要的制度形式的... 在医护人员中间进行的现代讨论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缺乏对权力的讨论。就关于适当的医患关系的讨论和关于信任的讨论而言,这很显然是事实。这种缺乏造成了一些后果。因为在医疗保健体制中,权力问题的缺失妨碍了关于重要的制度形式的认真公开的道德讨论。此外,关于如何使医生与患者进行互动的一些提议,是相当不切实际的,这主要也是因为忽视了权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生 患者 权力 信任 风险
下载PDF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被引量:9
4
作者 安德鲁·芬伯格 计海庆(译)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1年第1期141-157,共17页
马克思对市场合理性的批判、卢卡奇对科学知识合理性的批判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理论,在马尔库塞那里发展成了一种技术的合理性批评,目的是在功能化占优势的技术理解中恢复意义的地位。当代技术哲学家伯格曼和辛普森,在后期海德格尔的... 马克思对市场合理性的批判、卢卡奇对科学知识合理性的批判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理论,在马尔库塞那里发展成了一种技术的合理性批评,目的是在功能化占优势的技术理解中恢复意义的地位。当代技术哲学家伯格曼和辛普森,在后期海德格尔的影响下,也力图完成同样的任务。但这些方案都没成功。通过分析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用户自发改进技术的案例,可以发现,人们对技术的创新行动展现了从功能化中重新找回意义的可能。这种行动正是海德格尔眼中此在的原真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意义 行动 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如何解决心—身问题?
5
作者 尼古拉斯·汉弗莱 李恒威(译) +1 位作者 董达(译)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2年第6期96-113,共18页
在当代意识的科学研究的物理主义语境中,心—身关系这个经典的形而上学问题被进一步表述为"难问题"。实验科学的进步表明,心智和大脑仅仅是一个单一状态的不同方面。人类心智状态的每一实例均等同于一个大脑状态,即心智状态m... 在当代意识的科学研究的物理主义语境中,心—身关系这个经典的形而上学问题被进一步表述为"难问题"。实验科学的进步表明,心智和大脑仅仅是一个单一状态的不同方面。人类心智状态的每一实例均等同于一个大脑状态,即心智状态m=大脑状态b。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同一性等式的两边有不同的概念量纲。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应该试着同时介入同一性等式的两边,根据双通性的概念——既适用于心智也适用于物质——来界定相关的心智状态,从而使等式两边一致起来。任何体验都包含指向主体的感觉和指向客体的知觉这两个不同成分。作为原始有机体的局部身体反应的未分化的感觉运动在进化中逐渐"私密化"或"内化"出明确指向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心智成分,即有意识的感受。循着进化的相反方向,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调和同一性等式两边的概念量纲的差异,因为我们今天有意识的感觉是由过去贯穿在行为中的反应进化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同一性 量纲 感觉 知觉 私密化
下载PDF
认识的能动性
6
作者 希拉里·科恩布利斯 高洁(译) +2 位作者 戚陈炯(译) 丛杭青(译)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1年第2期3-29,共27页
人类对个人行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的能动性的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的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 人类对个人行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的能动性的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的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的欲望和真正属于认知者的欲望,然而反思自身的可靠性却是有问题的。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的责任感的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的能动性的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的能动性的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的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的最有用的证据相左。据此,目前对认识的能动性概念的诸多论述和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