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延胡索的药性考证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可点
崔鹤蓉
成雪皓
杨笑云
焦静怡
雷海民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900202720200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2204943)
+2 种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22M71047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编号:2020YFF042628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编号:2020-JYB-XJSJJ-007,2020-JYB-ZDGG-040)。
-
文摘
目的考证延胡索性味的历史沿革,为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延胡索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原始文献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地方标准与历代文献,以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延胡索性味记载为主,从不同历史时期延胡索的功用及产地的角度归纳探讨其药性和药味的发展规律及成因。结果地方标准中延胡索性味规定较为统一,以“味辛、苦”与“性温”为主。古代文献中,延胡索功效从止心痛扩展至破血、治气、行气、止痛、落胎及治产后诸病,药性记载首见于宋代,发展相对稳定,以“温性”为主,极少文献记载其“微温”。延胡索药味记载首见于五代时期,由始载于《海药本草》的“苦甘”,到宋代的“辛”,再到金元时期的“辛”与“苦辛”,明代的“辛”、“苦辛”及“苦微辛”,最终到清代的“辛”与“苦辛”,乃至现代的“苦辛”与“苦微辛”。归经记载始于金元时期,涉及手足太阴和厥阴四经,心、心包、肝、脾及肺经。结论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归肝、脾及肺经”,其性味记载始于五代与宋代,发展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归经记载起始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其性味的形成受临床功效、用药者的主观判断及药材道地产区的重要影响。
-
关键词
延胡索
药性
性味
归经
功效
-
Keywords
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 rhizoma
medicine property
nature and flavor
meridian tropism
efficacy
-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