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咸宁细颗粒物PM_(2.5)来源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怡 朱宽广 +4 位作者 陈璞珑 田军 谢旻 战杨志豪 赵润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83-1993,共11页
为了解咸宁细颗粒物(PM_(2.5))来源,对2019年在湖北咸宁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的不同季节大气中PM_(2.5)样品中的主要成分和化学元素进行统计研究;通过颗粒物排放源采样建立本地特征源谱,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其来源;通过VOC... 为了解咸宁细颗粒物(PM_(2.5))来源,对2019年在湖北咸宁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的不同季节大气中PM_(2.5)样品中的主要成分和化学元素进行统计研究;通过颗粒物排放源采样建立本地特征源谱,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其来源;通过VOCs离线监测数据分析其中二次气溶胶(SOA)生成关键组分,并对关键组分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PM_(2.5)超标情况主要出现在冬季,PM_(2.5)中主要化学成分以水溶性无机盐和含碳组分为主;一次解析揭示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等的二次转化对PM_(2.5)浓度的贡献最大,总贡献率在45%以上;二次解析揭示工业源、机动车源及电厂对PM_(2.5)浓度的贡献最大;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贡献最高的组分为芳香烃,关键组分为苯、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基苯,对关键组分来源分析发现主要来源为溶剂使用.控制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及调整能源结构是目前控制咸宁PM_(2.5)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要考虑控制溶剂排放的芳香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宁市 PM_(2.5) 化学质量模型(CMB) 来源解析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原文传递
2018年冬季南京重霾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战杨志豪 谢旻 +2 位作者 罗干 王体健 陈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38-4047,共10页
2018年11月底—12月初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霾污染,利用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颗粒物成分逐时观测资料、南京站探空资料等,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后向轨迹模拟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此次重霾事件的污染特征和气象因素.... 2018年11月底—12月初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霾污染,利用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颗粒物成分逐时观测资料、南京站探空资料等,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后向轨迹模拟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此次重霾事件的污染特征和气象因素.结果表明,此次重霾事件具有峰值浓度高、持续时间长、波动较明显等特点.污染时段PM2.5浓度变化分为3个阶段,平均浓度为114.7μg·m-3,整体达到中度污染.重霾期间南京市大气环境处于富氨条件,颗粒物整体偏酸性,移动源排放比重高于固定源,PM2.5主要成分的存在形式为硫酸铵、硝酸铵和其他硝酸盐.本次重霾事件中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输送和累积影响显著,在PM2.5浓度极端事件发生期间,均有各气象要素与PM2.5浓度同步变化.高PM2.5浓度与对流层低层增暖增湿、弱的西南风相对应.重霾事件的主要天气成因是冬季东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稳定且持久的均压场,南京及周边地区近地面中高层污染物主要由西北和华北地区输送而来,低层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本地源排放累积.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的相互配合,近地面受高压影响形成暖平流逆温层,且易形成下沉气流,使重霾天气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PM2.5 气象条件 环流形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