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器脂肪抽吸术和脂肪颗粒注射移植 被引量:11
1
作者 戚可名 王阳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8年第3期113-120,共8页
注射器脂肪抽吸术结合肿胀技术,是90年代发展的一项新的脂肪抽吸方法,该方法具有易于掌握、创伤小、花费少、抽吸精确、所抽吸的脂肪可以注射及术后恢复快等众多优点。 脂肪注射移植是随着注射器脂肪抽吸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 注射器脂肪抽吸术结合肿胀技术,是90年代发展的一项新的脂肪抽吸方法,该方法具有易于掌握、创伤小、花费少、抽吸精确、所抽吸的脂肪可以注射及术后恢复快等众多优点。 脂肪注射移植是随着注射器脂肪抽吸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好的软组织填充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重复注射,移植后脂肪组织的存活率高于其它方法。 为提高脂肪组织移植后的存活率,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提出的前脂肪细胞理论及细胞培养技术,为提高脂肪组织移植后体积的维持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器脂肪抽吸术 脂肪颗粒注射移植
下载PDF
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宇 胡平 +3 位作者 陆应麟 高峰 乔群 戚可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与第 3代聚羟基烷酸酯 (PHA)类聚酯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 [p(3HB- co- 3HH) ]的生物相容性 ,以及材料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 将培养的人 MSCs分别接种于细胞载体 p(3HB- ...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与第 3代聚羟基烷酸酯 (PHA)类聚酯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 [p(3HB- co- 3HH) ]的生物相容性 ,以及材料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 将培养的人 MSCs分别接种于细胞载体 p(3HB- co- 3HH)上 ,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 ,以及 HE、Von Kossa染色和 型胶原表达等分析 ,了解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外立体培养 2周、或裸鼠体内植入后经过培养的 MSCs在支架材料上生长、扩增和分泌基质等与材料的相容性。 结果  p(3HB- co- 3HH)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细胞亲和力 ,材料表面不需特殊处理 (如卵磷脂、多聚赖氨酸包埋等 )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 ,接种的 MSCs能够在材料中均匀分布 ,贴壁生长良好 ,维持骨髓干细胞表型。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成骨诱导分化试剂后 ,贴壁生长的 MSCs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分泌基质 ,表达 型胶原。 结论  p(3HB- co-3HH)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 ,是较好的可降解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材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聚羟基烷酸酯 3-羟基丁酸 3-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
下载PDF
外用盐酸罂粟碱抑制植皮片术后挛缩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黔 王佳琦 +5 位作者 栾杰 唐勇 范金才 庄强 贾春实 戚可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外用盐酸罂粟碱抑制植皮片术后挛缩的作用机理。方法:取18只大鼠36侧移植皮片作为实验对象,将大鼠分成测量组及取材组,同一只大鼠的植皮片按左右侧对应位置进行配对,分成A(罂粟碱治疗组)、B(空白霜剂对照组)2组。A组每日在植... 目的:探讨外用盐酸罂粟碱抑制植皮片术后挛缩的作用机理。方法:取18只大鼠36侧移植皮片作为实验对象,将大鼠分成测量组及取材组,同一只大鼠的植皮片按左右侧对应位置进行配对,分成A(罂粟碱治疗组)、B(空白霜剂对照组)2组。A组每日在植皮片表面外涂2%罂粟碱霜2次,B组仅涂抹空白对照霜剂,术后90天后,A、B两组改为全部应用空白霜剂。最后观察两组术后10、20、40、60、90、120天收缩率变化及α-SMA免疫组化染色、天狼猩红染色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外用盐酸罂粟碱霜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鼠植皮片术后挛缩,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应用盐酸罂粟碱霜后,皮片创面中的肌成纤维细胞(MFB)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天狼猩红染色显示用药组皮片的Ⅰ/Ⅲ型胶原比值较用药组降低。结论: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抑制自体游离植皮片术后挛缩,其作用机理在于盐酸罂粟碱可以明显减少皮片下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的数量并降低Ⅲ/Ⅰ型胶原比值从而抑制了植皮片的挛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植皮 罂粟碱 植皮片挛缩 肌成纤维细胞Ⅲ/Ⅰ型胶原比值
下载PDF
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及稳定血供形成时间(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友彬 邱玉金 +3 位作者 唐胜建 戚可名 赵敏 宋玉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2期7330-7331,F003,共3页
背景:皮肤扩张是常用的皮肤软组织增量方法,目前对扩张皮肤的微血管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确定其稳定血供形成时间。设计:完全随机自身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山东省潍坊医学院完成,对... 背景:皮肤扩张是常用的皮肤软组织增量方法,目前对扩张皮肤的微血管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确定其稳定血供形成时间。设计:完全随机自身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山东省潍坊医学院完成,对象为健康成年大白兔20只,平均体质量3kg,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随机选择一侧兔耳,在兔耳背部皮下埋置扩张器,另一侧相同部位作对照。切口愈合后,以一定时间间隔注水扩张。用微循环显微成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等形态学研究手段对扩张皮肤微血管进行观测。主要观察指标: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流量。结果:扩张组各观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扩张组的血管密度为(10.8±0.2)×10-3μm2/μm2,扩张4周的是(61.1±2.9)×10-3μm2/μm2,逐渐增加,第5周出现下降;微血管直径扩张第1周为(11.1625±1.0125)μm,3周后为(13.9047±1.4102)μm;血流量第1~3周逐渐增加,此后呈下降趋势;血流速度则在较高水平维持。结论:皮肤扩张后微循环功能增强,早期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以后逐渐稳定并向正常组织微循环状态转化,其稳定血供的形成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扩张术 微循环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下载PDF
腭咽部肌群重建腭裂修复术与改良兰氏腭裂修复术后软腭运动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宁新 赵敏 +1 位作者 戚可名 宋儒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 通过腭咽部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与改良兰氏腭裂修复术后患者的X线片比较,了解腭咽部肌肉重建对软腭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1988年10月-2000年10月,治疗腭裂及腭咽闭合不全患者62例。其中腭咽部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A组)32例,... 目的 通过腭咽部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与改良兰氏腭裂修复术后患者的X线片比较,了解腭咽部肌肉重建对软腭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1988年10月-2000年10月,治疗腭裂及腭咽闭合不全患者62例。其中腭咽部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A组)32例,年龄2~26岁;改良兰氏腭裂修复术(B组)30例,年龄4~23岁。采用鼻咽部钡造影X线侧位片检查方法摄取静止和发“i”音时的侧位片,进行X线片定点。测量指标包括:①腭咽闭合状态,②软腭运动长度,③软腭运动角度,④解剖提肌隆突点(levator eminence in anatomy,LEA)一腭咽闭合水平线(velopharyngeal closure line,VCL)距离,⑤LEA变化值,⑥LEA与运动提肌隆突点(levator eminence in phonation,LEP)值的比较,⑦LEA与LEP的差值,⑧后鼻棘点(posterior nasal spine,PNS)-软腭鼻腔侧连线(soft palate line,SPL)-LEA与PNSSPL-LEP值。结果A、B组的腭咽闭合完全优良率状态分别为83.3%和53.3%(P〈0.01);软腭运动长度:A组静止时和发“i”音时分别为36.77±4.23mm和39.57±5.80mm(P〈0.05),B组静止和发“i”音时分别为36.70±5.81mm和39.15±6.89mm(P〉0.05);软腭运动角度:A组为18.97±11.13°,B组为25.55±13.02°(P〈0.05);LEA-VCL距离:静止时A组为-5.57±5.26mm,B组为-13.47±4.21mm(P〈0.001);LEA变化值A组为7.63±5.29mm,B组为13.10±9.13mm(P〈0.01);LEA与LEP值的比较:A组分别为21.79±3.18mm和20.33±4.29mm(P〉0.05),B组分别为21.56±4.11mm和19.41±3.50mm(P〉0.05);LEA和LEP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P〉0.05),B组(P〈0.01);PNS-SPL-LEA与PNS-SPL-LEP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P〉0.05),B组(P〈0.05)。结论腭裂修复术时重建腭咽肌肉有助于软腭运动和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软腭运动角度及软腭向上运动范围并不是构成理想腭咽闭合的主要因素,而腭咽部肌肉重建后的协调运动则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修复术 肌肉重建 软腭运动 X线片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照《规范》办事 我们就不会有错误——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出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6
作者 戚可名 《健康大视野》 2005年第10期45-45,共1页
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我们中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权威性的《规范》正式出版了。它标志着中国的医疗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使我们中国的广大的医务人员真正的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关键词 医疗管理 操作规范 医务人员 医院院长 协和医院 中华医学会 医生 阶段 新闻发布会 卫生部
下载PDF
眉部运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玉明 张海明 +2 位作者 林煌 王佳琦 戚可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 :为解决除皱术中眉毛上提效果欠佳 ,不够持久的问题。方法 :对 10例新鲜尸体进行了大体及显微解剖。结果 :证实了额肌深面“滑动层”和“滑动间隙”的存在 ,观察了眉内侧 2 / 3自皮肤向深面发出固定到眉嵴处的眉毛支持韧带 ,外侧... 目的 :为解决除皱术中眉毛上提效果欠佳 ,不够持久的问题。方法 :对 10例新鲜尸体进行了大体及显微解剖。结果 :证实了额肌深面“滑动层”和“滑动间隙”的存在 ,观察了眉内侧 2 / 3自皮肤向深面发出固定到眉嵴处的眉毛支持韧带 ,外侧上方的颞融合线和下方的眉限制韧带静态固定结构 ,上述结构决定了眉毛的形态 ;阐述了额肌、皱眉肌和降眉肌的眉毛动力机制 ,探讨了老年性外侧眉毛下垂主要由于外侧的滑动脂肪垫向下“疝出”所致。结论 :通过破坏“滑动间隙” ,切断颞融合线和眉限制韧带 ,切除外侧滑动脂肪垫 ,达到眉部上提的良好、持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层 滑动间隙 眉限制韧带 眉上提术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宇 陆应麟 +3 位作者 乔群 杜芝燕 徐元基 戚可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并研究其一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表面分子测定以及细胞化学染色了解人MSCs一般的特点。结果 人MSCs...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并研究其一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表面分子测定以及细胞化学染色了解人MSCs一般的特点。结果 人MSCs经过体外培养均一地表达CD2 9、CD4 4、CD16 6 ,而CD34、CD4 5阴性。细胞化学结果显示 ,细胞糖原 (PAS)强阳性 ,脂肪 (SB)为阴性 ,5 %~ 10 %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阳性。细胞周期分析表明 :G0 /G1、S和G2 /M所占比例分别为 83 11%、5 17%和 11 72 %。分离细胞在成骨诱导体系下进一步向成骨细胞分化。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够分离纯化MSCs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点 ,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流式细胞仪 细胞计数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生物材料向软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宇 胡平 +4 位作者 陆应麟 乔群 杜芝燕 徐元基 戚可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探讨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经过软骨诱导分化植入体内形成软骨组织的方法。方法 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接种至新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p(3HB co 3HH)中 ,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体系... 目的 探讨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经过软骨诱导分化植入体内形成软骨组织的方法。方法 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接种至新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p(3HB co 3HH)中 ,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体系 ,1周后植入裸鼠体内 ,10周后取出后行HE与阿尔新蓝染色。结果 HE与阿尔新蓝染色提示有软骨组织形成。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软骨细胞分化 ,复合生物材料体内植入后能够构建软骨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材料 实验研究 软骨细胞
下载PDF
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宇 陆应麟 +3 位作者 乔群 杜芝燕 徐元基 戚可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 ,以及钙结节形成、Ⅰ型胶原表达等情况。方法 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分别加入成骨诱导、脂肪诱导培养体系 ,经过倒置显微...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 ,以及钙结节形成、Ⅰ型胶原表达等情况。方法 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分别加入成骨诱导、脂肪诱导培养体系 ,经过倒置显微镜观测与HE染色了解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 ,并通过vonKossa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苏丹黑染色与油红O法染色鉴定细胞的性质。另取 2代细胞体外培养 ,加入成骨诱导分化试剂 ,以碱性磷酸酶 (ALP)为检测指标计数细胞阳性率 ,比较成骨诱导 1、2、3、4周时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的MSCs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细胞经成骨诱导 2~ 3周时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最高 ,达到 85 %。结论 MSCs体外培养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分化 ,体外培养时形成钙结节 ,并表达Ⅰ型胶原。培养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脂肪细胞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脂肪抽吸负压对脂肪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越波 林飞君 +1 位作者 王阳 戚可名 《现代实用医学》 2006年第2期89-89,共1页
目的 探讨脂肪抽吸负压对抽吸脂肪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20ml注射器和吸脂机从不同侧孔的吸管抽取脂肪颗粒,对其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比较脂肪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注射器法及低负压(60kPa)电动抽吸,血性成分少,镜下脂肪细胞相互... 目的 探讨脂肪抽吸负压对抽吸脂肪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20ml注射器和吸脂机从不同侧孔的吸管抽取脂肪颗粒,对其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比较脂肪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注射器法及低负压(60kPa)电动抽吸,血性成分少,镜下脂肪细胞相互分离,可见数十个细胞聚集在一起,移植后约50%~60%存活。吸脂机高负压(80~100kPa)抽吸,脂肪细胞损伤较大,移植后仅20%~30%细胞存活。结论 注射器法和低负压(60kPa)电动抽吸获取的脂肪细胞存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技术 脂肪切除术 压力 脂细胞 存活率
下载PDF
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桥联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继 王春梅 +3 位作者 归来 刘育凤 李慧超 戚可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扩张预制对跨区血管构筑以及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为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开发新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供区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取12只成年健康五指山猪,体重20~30kg。实验分为A、B两部分,每部分6只,均采用... 目的探讨扩张预制对跨区血管构筑以及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为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开发新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供区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取12只成年健康五指山猪,体重20~30kg。实验分为A、B两部分,每部分6只,均采用双侧自身对照设计。实验A:每只动物随机取一侧为对照组,另一侧为扩张组,两侧以腹中线为界;对照组为侧腹壁形成的方形皮瓣,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实验B:每只动物随机取一侧为扩张组,另一侧为延迟组;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延迟组为单纯扩张器植入不扩张的延迟皮瓣。皮瓣制备后及时行皮瓣动脉造影,术后2周行皮瓣成活率测定。结果实验A扩张组皮瓣动脉造影显示,扩张皮瓣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之间吻合支数量多,管径粗,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系统能清楚显影;对照组造影剂通过3~4条较细的吻合支到达腹壁上动脉终末支及终末穿支,腹壁上动脉系统大部分不能显影。实验B扩张组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间完全沟通,吻合支丰富,动脉口径较粗;延迟组造影剂通过少量不规则吻合支由旋髂深动脉达腹壁上动脉,但充盈不顺畅,充盈灌注范围较扩张组小,且动脉口径也小于扩张组。实验A扩张组及对照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0.16%±3.61%及72.67%±5.35%;实验B扩张组及延迟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2.08%±3.30%及80.79%±4.5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扩张预制能有效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桥联效应为其主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预制 轴型皮瓣 跨区供血 延迟 桥联效应
下载PDF
不同供瓣区的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被引量:11
13
作者 靳小雷 滕利 +4 位作者 刘元波 朱晓峰 季滢 李养群 戚可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43-844,共2页
关键词 颞浅动脉岛状皮瓣 面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心灵的整形——整形外科患者的心理保健
14
作者 戚可名 《医学文选》 1993年第6期42-43,共2页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求。整形外科患者由于自身疾患可能出现不同于一般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求。某些先天畸形患者,由于身体缺陷,社会活动受到限制,时常遭受嘲讽、歧视,会表现出特殊强烈的自尊,或表...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求。整形外科患者由于自身疾患可能出现不同于一般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求。某些先天畸形患者,由于身体缺陷,社会活动受到限制,时常遭受嘲讽、歧视,会表现出特殊强烈的自尊,或表现为孤僻自卑、自暴自弃。尤其是青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患者 整形外科手术 先天畸形 心理状态 青年患者 基本的 心理学家 社会活动 体缺陷 心理保健
下载PDF
背部超长动脉(斜方肌)筋膜皮瓣成活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佳琦 王晓君 +3 位作者 宋业光 戚可名 郑行越 范飞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筋膜皮瓣 颈横动脉 临床应用 皮瓣成活 背部 颈部瘢痕挛缩 皮瓣修复 超长斜方肌筋膜皮瓣
下载PDF
国人耳廓发育调查——兼论外耳再造的年龄选择 被引量:21
16
作者 戚可名 博洁 +7 位作者 熊斌 刘霞 张宗耀 宫辉 杜红 韩燕星 贾丽 梁丽霞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先天性小耳畸形属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自1980年10月至1988年11月,我院共收治766例,占住院总人数的5%。其中,单侧者居绝大多数,双侧仅占6%(46例)。耳廓再造术是弥补形态缺陷的根本方法,手术年龄选择须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正常侧耳... 先天性小耳畸形属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自1980年10月至1988年11月,我院共收治766例,占住院总人数的5%。其中,单侧者居绝大多数,双侧仅占6%(46例)。耳廓再造术是弥补形态缺陷的根本方法,手术年龄选择须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正常侧耳廓发育的趋势;②肋软骨的发育状况(因多以自体肋软骨构成再造耳的支架);③患者的心身条件,性别差异;④医者技术,亦即再造耳形态的逼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廓 发育 外耳再造 年龄
原文传递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术 被引量:19
17
作者 戚可名 陈建 +1 位作者 吕玉明 康卓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2-223,共2页
自1990年始,应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法行隆乳术30例,取得一定疗效。手术方法一、颗粒脂肪的获得①取材于臀、腹、股或腰部等,以臀、股部脂肪质量最佳;②在局麻下抽吸。配方为2%利多卡因20ml+生理盐水750ml+肾上腺素0.5ml。如同时进行吸脂... 自1990年始,应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法行隆乳术30例,取得一定疗效。手术方法一、颗粒脂肪的获得①取材于臀、腹、股或腰部等,以臀、股部脂肪质量最佳;②在局麻下抽吸。配方为2%利多卡因20ml+生理盐水750ml+肾上腺素0.5ml。如同时进行吸脂减肥、可酌情加大注射量但须注意避免药物中毒;③使用20ml 一次性注射器及16号至20号长针头,亦可使用硬膜外穿刺针。将针头插入皮下脂肪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颗粒脂肪 隆乳术 脂肪注射法
原文传递
不损伤粘膜的阴道紧缩术 被引量:26
18
作者 戚可名 郝允荣 +2 位作者 康卓 吕玉明 徐正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8-148,共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夫妻性生活的和谐逐渐受到重视。妇女由于产伤及年龄的增长,阴道发生松弛,因影响正常性生活而要求手术矫正者已不乏其人。几年来,我们应用日本中田不遗留阴道明显瘢痕法为30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夫妻性生活的和谐逐渐受到重视。妇女由于产伤及年龄的增长,阴道发生松弛,因影响正常性生活而要求手术矫正者已不乏其人。几年来,我们应用日本中田不遗留阴道明显瘢痕法为30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此法较目前国内学者仍在应用的单纯阴道粘膜切除后缝合法有其值得推荐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紧缩术 阴道松弛
原文传递
三鼻孔鼻腔畸形一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戚可名 王阳 +1 位作者 石蛟 谢士臣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三鼻孔鼻腔畸形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整形外科抗生素应用原则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戚可名 王阳 +2 位作者 宫辉 王德坚 王明刚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调查研究我院整形外科患者抗生素的应用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整形外科医院1997~1998年840例1014人次手术病案,统计分析应用抗生素的状况。结果 1006人次应用抗生素(99.21%),其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003人次(占应用抗生素人次的99.70%)... 目的调查研究我院整形外科患者抗生素的应用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整形外科医院1997~1998年840例1014人次手术病案,统计分析应用抗生素的状况。结果 1006人次应用抗生素(99.21%),其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003人次(占应用抗生素人次的99.70%),治疗性应用抗生素3例(0.30%),联合用药71例。抗生素种类以β-内酰胺类为主(86.63%)。静脉注射601例(55.39%)。结论存在滥用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未遵循原则,用药时间及途径不合理,联合用药无指征等。初步提出整形外科抗生素应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抗生素 预防性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