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爱玲小说男性主体意识的显性缺席与隐性出席 |
戚学英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2
|
“人民”话语与阶级—民族国家想象——1940—1970年代文学中“人民”话语的建构 |
戚学英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3
|
革命理性话语中的女性身体——蒋光慈、丁玲、茅盾小说解读 |
戚学英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4
|
从阶级规训到身份认同——建国初期作家身份的转换与当代文学的生成 |
戚学英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5
|
女性身体·五四话语·革命救赎 |
戚学英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6
|
作家身份转变与文学转型 |
戚学英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7
|
反封建话语与土改小说的翻身叙事——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中心 |
戚学英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8
|
生成与定型:1950年代文学研究 |
戚学英
|
《长江学术》
|
2007 |
1
|
|
9
|
在武汉巴西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研究 |
戚学英
|
《高教学刊》
|
2018 |
1
|
|
10
|
“以理制情”与“忠奸对立”——建国初期文学审美结构初探 |
戚学英
|
《理论与创作》
|
2008 |
1
|
|
11
|
“女性神话”的建构与颠覆——现代女性书写的历史窘困与贫乏 |
戚学英
|
《理论与创作》
|
2003 |
1
|
|
12
|
历史的语境 |
戚学英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1
|
|
13
|
郁达夫研究的崭新收获——评刘保昌《郁达夫传》 |
戚学英
|
《孝感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4
|
新中国想象、“真实”与作家身份认同 |
戚学英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5
|
“人民的文艺”与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
戚学英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6
|
“真实性”与个体情感的阶级置换——以建国初期对文学作品中个体情感的批判为中心 |
戚学英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转型中的文学与文学研究 |
戚学英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8
|
《三里湾》的共同体书写与“新人”构想 |
戚学英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土改小说中的苦难言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
戚学英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20
|
当代作家身份的体制化与文学转型——以丁玲为例 |
戚学英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