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动脉螺旋血流的荧光成像
1
作者 戚曦 李贝 +4 位作者 李宏义 李岩松 赵立豪 郝优 于雪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4期583-587,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动脉螺旋血流的实时荧光成像法。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静脉造影组(股静脉注射,1 mL/kg)与小剂量动脉造影组(腹主动脉注射,0.1 mL/kg),其中小剂量动脉造影组又分为荧光素钠组、罗丹明B组、FITC-dextran组和量子点组(每组n=7... 目的建立大鼠动脉螺旋血流的实时荧光成像法。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静脉造影组(股静脉注射,1 mL/kg)与小剂量动脉造影组(腹主动脉注射,0.1 mL/kg),其中小剂量动脉造影组又分为荧光素钠组、罗丹明B组、FITC-dextran组和量子点组(每组n=7)。通过体式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大鼠股动脉血液流动现象,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动态图像,通过图像阈值分割算法及形态学后处理算法标定荧光区域,测算大鼠股动脉螺旋血流的轴向速度与切向速度,并计算其螺距和壁剪切应力。结果与静脉造影组相比,小剂量动脉造影组可以清晰显示大鼠股动脉的血流呈顺时针螺旋样流动,在FITC-dextran造影剂组可计算出大鼠螺旋血流的轴向速度为(198.4±112.7)mm/s,切向速度为(3.3±0.8)mm/s,螺距为(126.1±76.3)mm,壁剪切应力为(9.5±5.6)Pa。每只大鼠重复3次注射,测得的轴向、切向速度结果无差异。结论实时荧光成像法可以用于在体观察大鼠动脉螺旋血流并对螺旋血流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螺旋血流 荧光成像 壁剪切应力
下载PDF
经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对心肌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贝 杨超智 +4 位作者 戚曦 李文卿 李宗民 罗文琦 李宏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比较经由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或血液循环的示踪剂在大鼠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明确经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的心肌灌注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和Micro-CT成像方法,分别研究荧光素钠、硝酸银经由下肢血管外膜传输在心肌组织中灌注的特点。... 目的比较经由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或血液循环的示踪剂在大鼠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明确经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的心肌灌注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和Micro-CT成像方法,分别研究荧光素钠、硝酸银经由下肢血管外膜传输在心肌组织中灌注的特点。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的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血液灌注10 min组、外膜传输1 min组、5 min组和10 min组共5组,每组各5只。分别在右下肢血管外膜附近、或右下肢静脉管腔内给予生理盐水、硝酸银溶液或荧光素钠,留取下肢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心肺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组织学和Micro-CT成像研究,分别比较荧光素钠和银信号的分布差异。结果组织学分析显示血管外膜给予的荧光素钠并非进入血液,而是经由下肢血管外膜组织液向心性传输进入心肌组织。Micro-CT结果发现,经由下肢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后,在近心端的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组织中有大量银信号,而远心端很少[(13.9±0.6)×10^(3)μm^(2)比(0.0±0.0)×10^(3)μm^(2),P<0.0001];血液灌注组下肢血管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的银信号分布则无显著性差异[(16.2±0.8)×10^(4)μm^(2)比(14.3±0.5)×10^(4)μm^(2),P=0.1976]。分别比较不同时间段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经由血管外膜传输的示踪剂逐渐分布在心肌组织中,而在心腔内部的分布很少。血液灌注组心肺组织的银信号主要分布于心腔内,而心肌组织中量少。结论与经血液循环的心肌灌注相比,经由下肢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的示踪剂在心肌组织中分布的量更多。说明心肌组织灌注很可能存在血液灌注和血管外膜传输两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液 血管外膜 心肌灌注 MICRO-CT
下载PDF
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3
作者 戚曦 高灵宝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第17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胃癌组,根据临床分期...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胃癌组,根据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胃癌Ⅰ组(35例)、胃癌Ⅱ组(57例)、胃癌Ⅲ组(43例)、胃癌Ⅳ组(33例),根据浸润深度将患者分为早期组(17例)和进展组(151例);另选取同期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75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APTT、PT、D-D、PLT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APTT、PT、D-D、PLT水平;比较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APTT、PT、D-D、PLT水平。结果胃癌Ⅰ组、胃癌Ⅱ组、胃癌Ⅲ组、胃癌Ⅳ组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胃癌分期增加,血浆D-D、全血PLT水平逐渐升高;早期组和进展组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进展组显著高于早期组(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异常升高,且随着胃癌临床分期与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因此对胃癌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二聚体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观察
4
作者 戚曦 高灵宝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第18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中的预防效果,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试验组;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中的预防效果,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试验组;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未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结果;统计试验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比较两组患者HTR发生概率。结果在试验组中,450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中女性、2年内输血次数≥3次、合并血液疾病、存在肿瘤疾病、存在骨折疾病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不规则抗体阴性;试验组患者的HTR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450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包括抗-M、抗-E,其占比分别为40.00%、35.56%;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包括抗-D、抗-C、抗-c,其占比分别为13.33%、6.67%、4.44%。结论对于临床输血患者,对有输血史的患者应更加重视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降低患者HTR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规则抗体筛查 溶血性输血反应 不良事件
下载PDF
推片复检在MEK-7222K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工作中的作用
5
作者 戚曦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推片复检在MEK-7222K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报告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株式会社MEK-7222K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白细胞分类,选取单核细胞分类增高的样本行手工推片染色分类。结果520例样... 目的探讨推片复检在MEK-7222K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报告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株式会社MEK-7222K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白细胞分类,选取单核细胞分类增高的样本行手工推片染色分类。结果520例样本推片复检,单核细胞分类增高358例,占总样本68.8%,假性增高162例占31.2%,其中未成熟粒细胞(包括杆状核、中晚幼粒)80例,异常淋巴细胞71例,原始及幼稚细胞9例,有核红细胞2例。结论应用手工推片复检可有效降低MEK-7222K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单核细胞的假性增高,提高有核细胞分类精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单核细胞 白细胞分类
下载PDF
吸收放散法相对定量获取血浆IgG血型抗体的研究
6
作者 戚曦 高灵宝 陈盛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278-1283,共6页
目的:建立可相对定量获取O型RhD+孕妇血浆IgG抗A、抗B血型抗体的吸收放散法。方法:随机选取95例O型RhD+孕妇血浆,用37℃温吸收、56℃热放散的方法获取血浆抗A、抗B血型抗体,以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分别测定放散液和血浆IgG抗A、抗B抗... 目的:建立可相对定量获取O型RhD+孕妇血浆IgG抗A、抗B血型抗体的吸收放散法。方法:随机选取95例O型RhD+孕妇血浆,用37℃温吸收、56℃热放散的方法获取血浆抗A、抗B血型抗体,以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分别测定放散液和血浆IgG抗A、抗B抗体效价,对比分析放散液与血浆抗体效价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放散液与血浆IgG抗A、抗B抗体效价分别作对数转换(Log2)后,放散液与血浆IgG抗A抗体效价差值与抗B抗体效价差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散液IgG抗体效价与血浆IgG抗体效价呈正相关(r=0.914),经散点图拟合直线方程为Y=-3.55+0.96X。结论:本吸收放散法可相对定量获取IgG抗体效价为8以上的O型RhD+孕妇血浆IgG抗A、抗B血型抗体,同时获取IgG抗A与抗B抗体的效果无差异,且获取的IgG血型抗体浓度能够反映血浆中相应抗体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放散法 IgG血型抗体 母婴ABO血型不合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下载PDF
新碱基缺失导致的Rh_(null)血型及家系分析
7
作者 李安明 高宏军 +3 位作者 朱晓丽 戚曦 秦奕 高灵宝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从基因学角度研究与探讨1例Rhnull血型的形成机制,同时研究其家族成员的Rh血型基因。方法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泰州市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的先证者的Rh血型表型,采用荧光PCR法进行RhCE基因分型,采用桑格法进行RhD、RhCE及RhAG外显子测序... 目的从基因学角度研究与探讨1例Rhnull血型的形成机制,同时研究其家族成员的Rh血型基因。方法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泰州市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的先证者的Rh血型表型,采用荧光PCR法进行RhCE基因分型,采用桑格法进行RhD、RhCE及RhAG外显子测序,然后分析先证者的Rhnull形成机制。作为对比,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先证者的姐姐和儿子的Rh血型表型,进行RhCE基因分型和RhD、RhCE、RhAG外显子测序。结果先证者的基因型结果为CcDEe,RhAG外显子测序结果为纯合型移码突变,突变位置在Exon 5,核苷酸改变为c.732delC,氨基酸改变为p.Phe245Serfs*16。先证者姐姐的血清学结果、基因分型和RhAG外显子测序结果及突变位置与先证者相同。其子的血清学结果为CCDee,基因型结果为CCDee,RhAG外显子测序结果为杂合型移码突变,与先证者一致。结论分析发现RhAG基因新的变异位点;此位点使得患者RhAG蛋白表达不完整,进而影响其他Rh抗原在细胞膜上的表达,致血清学结果为Rhnu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HR血型系统 Rhnull RhAG基因 RhAG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