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置管时改变穿刺侧上肢角度对改善导管腋静脉异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戚红萍 江子芳 +2 位作者 傅林娟 单英华 王慧勤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74,共2页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5d~1年)而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我科在行P...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5d~1年)而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我科在行PICC置管过程中异位的发生率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上肢角度
下载PDF
护士在化疗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戚红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0-471,共2页
在肿瘤的治疗中,化疗占有重要地位,而现阶段使用中的抗癌药物大多数是细胞毒性药物[1],它们主要通过直接影响DNA分子,或干扰DNA或RNA的合成,或阻碍细胞分裂而发生作用[2].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疗效,提高了生存质量,... 在肿瘤的治疗中,化疗占有重要地位,而现阶段使用中的抗癌药物大多数是细胞毒性药物[1],它们主要通过直接影响DNA分子,或干扰DNA或RNA的合成,或阻碍细胞分裂而发生作用[2].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疗效,提高了生存质量,给病人带来了福音,但在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过程中,肿瘤科护士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3,4].由于操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够以及经济、设备、人员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危害医护人员自身健康的问题.这些由抗肿瘤药物的接触而引起的相关职业性损伤,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员的关注.本文就目前医护人员在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化疗药物 对策
下载PDF
澳大利亚玛特医院护理见闻
3
作者 戚红萍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年第1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澳大利 亚玛特医院 护理
下载PDF
氨磷汀皮下注射联合放射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3
4
作者 翁美芳 谢淑萍 戚红萍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8年第2期519-519,共1页
关键词 放射治疗 皮下注射 氨磷汀 护理 广谱细胞保护药 细胞毒作用 WR-1065 肿瘤体积
下载PDF
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胡佳丽 项丽婷 +2 位作者 戚红萍 杨方英 吴红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57,共7页
目的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 142例肿瘤患者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 目的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 142例肿瘤患者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近期血栓组(86例),置管后31~210 d出现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晚期血栓组(68例)。结果 154例发生PICC-related UEVT,总发生率为4.90%。近期血栓组无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P <0.05),远期血栓组有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P <0.05)。两组患者在有无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血栓静脉、血栓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导管相关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PICC置管史、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导管/静脉直径比、置管长度、穿刺次数、送管次数及导管尖端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次化疗时间短,远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次化疗时间长。两组患者在手术、促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放疗、全肠外营养、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化疗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凝、溶栓治疗后,近期血栓组静脉血栓分级情况优于远期血栓组(P <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先高后低再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置管后不同阶段发生的血栓特征及相关因素有差异,应针对差异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形成 时机
下载PDF
上腔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戚红萍 尤国美 +1 位作者 江子芳 付林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4-1335,1343,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以减少血栓、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肿瘤患者390例成功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体外测量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24...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以减少血栓、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肿瘤患者390例成功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体外测量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240例,A组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B组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下缘和第三肋之间,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定位结果。结果 A组150例患者中PICC导管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有123例,占82.0%,B组240例患者有139例,占57.9%,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2.7%,其中感染1例,发生率0.7%,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2.9%,其中感染2例,发生率0.8%。结论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为目前最佳置管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解剖位置明确、测量较准确、易为临床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体外测量 上腔静脉 最佳位置
原文传递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3
7
作者 戚红萍 江子芳 +2 位作者 傅林娟 单英华 王慧勤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69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送导管有阻力、导管头端过深、导管头端过浅、导管走行人颈内静脉、导管反折人锁骨下静脉、导管反折入腋静脉等导管异位的情况,并采取...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69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送导管有阻力、导管头端过深、导管头端过浅、导管走行人颈内静脉、导管反折人锁骨下静脉、导管反折入腋静脉等导管异位的情况,并采取热敷,分散注意力,自行复位法,调整穿刺侧上肢位置等复位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61例置管复位成功,1例更换肘部头静脉置管成功,7例改行其他途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结论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时出现导管异位时,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因导管异位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