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关节间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6~54岁,平均(28.1±17.8)岁。其中2例曾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关节间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6~54岁,平均(28.1±17.8)岁。其中2例曾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丢失。所有患者行后入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对全部病例进行复查及临床随访,分析术后影像学及症状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 d CT提示C1-C2夹角、寰齿间距(ADI)、齿状凸尖至钱氏线距离(DCL)、寰齿后间距,即椎管直径(p-A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未见植入物失败,融合器塌陷、移位及复位丢失,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寰枢椎旋转脱位可通过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术达到良好复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关节间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6~54岁,平均(28.1±17.8)岁。其中2例曾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丢失。所有患者行后入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对全部病例进行复查及临床随访,分析术后影像学及症状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 d CT提示C1-C2夹角、寰齿间距(ADI)、齿状凸尖至钱氏线距离(DCL)、寰齿后间距,即椎管直径(p-A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未见植入物失败,融合器塌陷、移位及复位丢失,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寰枢椎旋转脱位可通过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术达到良好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