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状RNA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1
作者 戚茂杨 史晨倩 +2 位作者 王悦 张润姣 王磊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46-51,共6页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对转录组进一步的研究已经成为可能。新兴转录本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无5’端帽子和3’端poly(A)尾结构的内源性共价环形非编码RNA分子。在过去的十年间,人们逐渐发现circRNA在基因表达过程中...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对转录组进一步的研究已经成为可能。新兴转录本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无5’端帽子和3’端poly(A)尾结构的内源性共价环形非编码RNA分子。在过去的十年间,人们逐渐发现circRNA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发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此篇文章我们较为系统地整理了circRNA的一般特性、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并重点阐述了circ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寻找疾病相关新的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探究此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应用自稳定融合器的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及安全性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博彦 王作伟 +3 位作者 辛宗 戚茂杨 段婉茹 陈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6-70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稳定融合器行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均于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中植入自稳定融合器,术后1周... 目的探讨应用自稳定融合器行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均于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中植入自稳定融合器,术后1周及6个月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评价疼痛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程度,并通过腰椎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平扫观察神经减压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28.90±35.1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00±14.14)ml。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和6个月时VAS(F=332.566,P=0.000)、JOA(F=244.125,P=0.000)和ODI(F=36.918,P=0.000)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VAS和ODI评分低于术后1周(均P=0.000)和术前(均P=0.000),JOA评分高于术后1周(P=0.000)和术前(P=0.000)。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t=9.406,P=0.000)和硬膜囊面积(t=8.853,P=0.000)增加;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见手术节段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融合器移位、关节面塌陷或相邻椎体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等并发症。结论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可取得满意疗效;应用自稳定融合器可免去植入后入路内固定系统,对手术节段的稳定性无影响,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评价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佳璐 张博彦 +4 位作者 戚茂杨 孟洪峰 金天宇 陈赞 段婉茹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64,共5页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类位于枕骨大孔及上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包括骨性和神经的畸形病变,可压迫小脑和后组颅神经,导致运动、感觉障碍。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症状评估,对把握手术指征和评价手术效果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有日本骨...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类位于枕骨大孔及上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包括骨性和神经的畸形病变,可压迫小脑和后组颅神经,导致运动、感觉障碍。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症状评估,对把握手术指征和评价手术效果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有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健康调查简表等。但这些临床评分往往侧重于描述某一类型临床症状,而不针对颅颈交界区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症状复杂,往往需要综合使用不同评价量表才能提高效度。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宣武医院脊髓空洞结局量表是目前已发表的两个专用于颅颈交界区疾病的量表,但仍需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临床研究以证明其有效性。本文结合既往文献结果,介绍了既往用于颅颈交界区骨性和神经畸形的临床评价方法,并讨论其应用特点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关节 先天畸形 颅颈交界区畸形 体征和症状 评价方法 综述
原文传递
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段婉茹 张博彦 +8 位作者 戚茂杨 辛宗 杜越崎 张璨 刘振磊 晏怡 陆云涛 菅凤增 陈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3期3443-3448,共6页
目的探讨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0例,年龄(41.8±12.9)岁。用一期后路撑开、融合器... 目的探讨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0例,年龄(41.8±12.9)岁。用一期后路撑开、融合器置入的方式治疗绝大部分(n=80)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少数病例(n=2)行腹侧减压。对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分析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共80例(97.6%)进行了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其中4例伴有侧方关节骨性融合,以骨凿切断;2例(2.4%)寰齿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进行了经口齿状突切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8.6±7.3)个月。术后CT随访发现60例患者(75.0%)寰齿间距(ADI)恢复正常。患者术后ADI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4)mm比(5.0±1.5)mm,P<0.05];术后齿状突距离钱氏线的垂直距离较术前下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8)mm比(10.2±5.2)mm,P<0.05];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5比11.2±1.7,P<0.05)。75例(93.8%)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即形成寰枢关节间骨性融合。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绝大部分可通过后路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手术达到良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寰枢椎脱位 手术策略 复位 减压
原文传递
后路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Goel A型颅底凹陷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戚茂杨 孟洪锋 +5 位作者 张博彦 辛宗 关健 段婉茹 菅凤增 陈赞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687-692,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Goel A型颅底凹陷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的30例Goel A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5~64岁,平均(39.3±13.0)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 目的:评估后路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Goel A型颅底凹陷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的30例Goel A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5~64岁,平均(39.3±13.0)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收集并分析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影像学及症状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116~262 min,平均(182.6±18.2)min;失血量为50~200 mL,平均(144±25)mL,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或硬脊膜损伤。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6±4.5)个月。30例患者中有8例存在脊髓空洞,术后1年随访中脊髓空洞均有明显缩小或节段缩短。术后6个月,28例(93.3%)患者出现实体骨融合。2例(6.7%)患者至术后1年随访实现了实体骨融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融合器塌陷和高度丢失等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从术前的(13.6±0.4)分提高到术后1年的(15.7±0.3)分,整体症状缓解率达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患者术后发生轻症肺炎,应用敏感抗生素1周后缓解;1例新发肢体麻木症状,康复治疗3个月后缓解。结论:后路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Goel A型颅底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 寰枢椎脱位 关节间撑开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骨性与神经畸形影像学评估参数的测量与应用
6
作者 金天宇 王佳璐 +3 位作者 张博彦 戚茂杨 陈赞 段婉茹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4-1029,共6页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包括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枕融合等骨、软组织和(或)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统称。由于上述畸形常同时存在,解剖学变异复杂,因此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评估参数对于疾病特点描述和疗效评估...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包括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枕融合等骨、软组织和(或)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统称。由于上述畸形常同时存在,解剖学变异复杂,因此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评估参数对于疾病特点描述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基于X线片测量的McRae线、Chamberlain线、Wackenheim线、斜坡枢椎角等,被广泛应用于颅底凹陷、扁平颅底的评价;随着MRI和CT技术的广泛应用,矢状位倾角、冠状位倾角、延髓脊髓角,以及更复杂的多轴评价体系越来越多被报道。本研究对既往报道的相关影像学参数及相应测量方式进行了综述,并重点关注了灵敏度和一致性较高的参数以及具有高证据等级的研究,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影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畸形 多发性 颅颈交界区 影像学 综述
原文传递
后路关节间撑开复位术治疗颅底畸形合并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张博彦 戚茂杨 +5 位作者 孟洪锋 辛宗 关健 段婉茹 菅凤增 陈赞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693-69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关节间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6~54岁,平均(28.1±17.8)岁。其中2例曾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关节间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例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6~54岁,平均(28.1±17.8)岁。其中2例曾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丢失。所有患者行后入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对全部病例进行复查及临床随访,分析术后影像学及症状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 d CT提示C1-C2夹角、寰齿间距(ADI)、齿状凸尖至钱氏线距离(DCL)、寰齿后间距,即椎管直径(p-A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未见植入物失败,融合器塌陷、移位及复位丢失,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寰枢椎旋转脱位可通过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术达到良好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后入路手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