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树鼩体温测量方法探讨
1
作者 戢克铜 夏巍 +3 位作者 冯一唯 赵鹏程 黄宗健 唐安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1360-1365,共6页
目的:探讨实验树鼩体温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实验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水银体温计测量不同时长、不同年龄组树鼩直肠的温度,确定水银柱法的最佳测量时间;第二部分通过比较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测温仪测量不同年龄组树鼩肛... 目的:探讨实验树鼩体温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实验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水银体温计测量不同时长、不同年龄组树鼩直肠的温度,确定水银柱法的最佳测量时间;第二部分通过比较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测温仪测量不同年龄组树鼩肛温,探讨非侵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红外测温仪测量树鼩的前额温度及左、右腋窝温度,探讨能代表树鼩体表温度的最佳部位。结果:用水银柱体温计测量树鼩直肠温度时,各年龄组3 min与5 min时的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in之后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体温计测量不同年龄组树鼩直肠温度时,成年组为(38.34±0.32)℃,青年组为(38.35±0.35)℃,幼年组为(38.60±0.53)℃,一致性分析显示电子体温计法和水银计法在测量成年组和青年组的直肠温度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红外测温仪的结果与水银计法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红外测温仪测量不同年龄组树鼩的前额温度离散程度较小,而测量左、右额温时离散程度较大。结论:水银柱法测量树鼩直肠温度最佳时间为5 min;在青年和成年树鼩中,电子体温计的测量结果与水银体温计具有一致性,但数据离散程度稍大;红外线测温仪测得树鼩额温可以作为体表温度的粗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体温 测量方法
下载PDF
树鼩在人类肿瘤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夏巍 赖永静 +5 位作者 杜龙 王梦琳 王红 戢克铜 冯清源 唐安洲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3,共5页
肿瘤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的重要手段,但是理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受到资源稀缺、伦理审查严格等诸多限制,传统的啮齿类动物因为明显的种属界限而较难在整体水平模拟人类肿瘤疾病。... 肿瘤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的重要手段,但是理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受到资源稀缺、伦理审查严格等诸多限制,传统的啮齿类动物因为明显的种属界限而较难在整体水平模拟人类肿瘤疾病。新兴的一种与灵长类有亲缘关系的小型实验动物——树鼩,不仅在系统发育和生理、生化及解剖学等生物学特性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其某些自发性肿瘤也与人类肿瘤具有更高的相似性。目前以树鼩自发性肿瘤特点为基础,已经成功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出树鼩肝癌、乳腺癌、肺癌及胶质母细胞瘤,但总体上来说对树鼩作为人类肿瘤疾病动物模型的探索仍然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强,未来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来充分挖掘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肿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树鼩在人类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6
3
作者 夏巍 赖永静 +5 位作者 杜龙 王梦琳 王红 戢克铜 冯清源 唐安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109,共6页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相关性疾病已成为国内外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这类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方法的重要手段,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相比,攀鼩目动物树鼩与灵...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相关性疾病已成为国内外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这类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方法的重要手段,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相比,攀鼩目动物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能够更好地从整体水平模拟疾病的发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外利用树鼩初步建立了包括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结石及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并对其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概述了树鼩在人类代谢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代谢性疾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血液分析仪与手工计数法在实验树鼩红细胞生理指标检测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清源 冯一唯 +4 位作者 夏巍 戢克铜 陈泓霖 赖永静 唐安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29,共7页
目的探讨三分类、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与手工计数在检测实验室繁殖树鼩外周血红细胞生理指标中的差异,为实验树鼩红细胞生理指标值建立可靠参考。方法应用手工法、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6800及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UNIT-3010测... 目的探讨三分类、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与手工计数在检测实验室繁殖树鼩外周血红细胞生理指标中的差异,为实验树鼩红细胞生理指标值建立可靠参考。方法应用手工法、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6800及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UNIT-3010测定20只健康成年树鼩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通过Bland-Altman图和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手工法与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比较,红细胞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种方法之间无系统差异,有比例差异;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种方法一致性好,无系统差异和比例差异;手工法与三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比较除红细胞计数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方法之间存在系统差异和比例差异。结论手工法测量的树鼩外周血中红细胞相关生理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能够为树鼩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BC-6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较UNIT-3010仪在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时更为准确、可靠,可用于对大批量标本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但是其也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法,只有两者结合应用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红细胞 生理指标 效果评价
下载PDF
树鼩长途运输应激期营养干预措施的探究
5
作者 冯一唯 夏巍 +6 位作者 戢克铜 赖永静 冯清源 陈泓霖 黄宗健 易翔 唐安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1-67,共7页
目的探究适当的营养干预方法,以减少因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反应对实验树鼩的不良影响。方法在实验的第一部分,根据树鼩野外食谱向本课题组目前在养的健康成年树鼩投喂过量的新鲜经济果蔬,记录各组体重变化、活动状态及剩余食量,探究实验... 目的探究适当的营养干预方法,以减少因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反应对实验树鼩的不良影响。方法在实验的第一部分,根据树鼩野外食谱向本课题组目前在养的健康成年树鼩投喂过量的新鲜经济果蔬,记录各组体重变化、活动状态及剩余食量,探究实验条件下既满足能量消耗需求,又能满足树鼩饮食偏好的最优营养方案组合;实验的第二部分将长途运输应激树鼩随机分3组,并分别用上述营养方案、单纯常规饲料以及单纯足量果蔬饲养,通过生存率、生存状态和体重变化判断营养干预方法是否奏效。结果树鼩更偏好于食用苹果、雪梨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且面包虫干对树鼩体重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一只成年雄性树鼩一天的食量约为富士苹果60 g+面包虫干10 g+标准饲料15 g;通过营养干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运输应激树鼩的死亡率(P=0.020)。结论营养干预方案可以降低长途运输应激期中树鼩的死亡率,有利于树鼩精神状态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长途运输应激 营养干预
下载PDF
EB病毒的发现:偶然之中的必然 被引量:2
6
作者 夏巍 赖永静 +5 位作者 杜龙 王梦琳 王红 戢克铜 冯清源 唐安洲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7-342,共6页
肿瘤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自发现伊始全球科研工作者对于其病因的求索就从未停止过。1958年英国外科医师Denis Parsons Burkitt在乌干达医院观察到一种独特类型的肿瘤,1964年Michael Anthony Epstein和Yvonne Barr利用电子显... 肿瘤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自发现伊始全球科研工作者对于其病因的求索就从未停止过。1958年英国外科医师Denis Parsons Burkitt在乌干达医院观察到一种独特类型的肿瘤,1964年Michael Anthony Epstein和Yvonne Barr利用电子显微镜在这种特殊肿瘤的活检组织细胞中观察到一种类似疱疹病毒颗粒的新病毒,并将其命名为EB病毒,这无疑为肿瘤的病因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病毒与肿瘤。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发现是医学史上一项革命性的发现,如同许多其它伟大发现一样,EB病毒的发现之旅充满了曲折艰辛,亦不乏机缘巧合,例如Denis Parsons Burkitt与Michael Anthony Epstein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会面,一个是外科医师,一个是动物病毒学家;一个在贫穷落后的非洲乌干达,一个在正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英国伦敦,似乎是命运的安排才让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得以相见。这样的"偶然"还有很多。然而,当我们详尽的了解这趟不同寻常的旅程之后发现每一个巧合或是偶然背后都有着必然,这种必然来源于他们对真理的坚持,对细节的专注,以及敢于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探寻EB病毒的发现过程,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EB病毒,丰富科研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前辈们优秀品质的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EB病毒(EBV)
原文传递
EBV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赖永静 夏巍 +5 位作者 杜龙 王梦琳 冯清源 戢克铜 唐翔龙 唐安洲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490,共6页
EB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科学家们发现EB病毒与人类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多种恶性肿瘤相关。EB病毒的地理分布和EB病毒相关疾病的地方病发病率特点促使人们研究是否有不同的EB病毒株参与疾病的发展。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EB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科学家们发现EB病毒与人类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多种恶性肿瘤相关。EB病毒的地理分布和EB病毒相关疾病的地方病发病率特点促使人们研究是否有不同的EB病毒株参与疾病的发展。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低效率和高成本限制了全基因组EBV的测序,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发展,越来越多的EB病毒基因组序列发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EBV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遗传变异,并在特定疾病中发现可能的致病变异。本文概述了已发表的EBV基因组的概况及用于生成这些序列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EBV全基因组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全基因组测序 Sanger测序 NGS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