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V FB株gE/gI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侯博 王晨燕 +5 位作者 彭瑶舜 戢婷 刘玉涛 王隆柏 陈少莺 周伦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65-971,共7页
自2011年以来,新型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在我国免疫猪场不断出现,导致目前商品化疫苗免疫效果不佳。为研究PRV FB株gE/gI基因缺失株疫苗防控新型PRV变异株感染的效果,本研究以PRV自然弱毒FB株作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RV... 自2011年以来,新型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在我国免疫猪场不断出现,导致目前商品化疫苗免疫效果不佳。为研究PRV FB株gE/gI基因缺失株疫苗防控新型PRV变异株感染的效果,本研究以PRV自然弱毒FB株作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RV g E/gI基因缺失株,将不同代次PRV FBΔgE/gI株与亲本PRV FB株分别接种BHK-21细胞,观察CPE和测定TCID50效价,分析缺失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FBΔgE/gI株感染BHK-21细胞后产生与亲本株FB相似的CPE,且不同代FBΔgE/gI株的TCID50与亲本株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将FB株、FBΔgE/gI株、Bartha-K61株分别接种健康新西兰兔,比较三者的安全性,结果显示,接种BarthaK61株的家兔全部死亡(5/5),接种FB株的家兔死亡2只(2/5),而接种FBΔgE/gI株的家兔全部(5/5)健活,表明FBΔgE/gI株对新西兰兔的致病力较低,安全性更高。将FBΔgE/gI株分别与水相佐剂GEL02和两性佐剂ISA 206制成灭活疫苗免疫绵羊28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绵羊的gB和gE抗体,并且以PRV变异株FJ-2012攻毒,评估FBΔgE/gI株灭活疫苗对绵羊的保护效力,结果显示,接种GEL02和ISA 206为佐剂的FBΔgE/gI灭活疫苗绵羊在免疫后28 d,抗体均全部转阳;对照组绵羊在攻毒后6 d内全部死亡(5/5),以GEL02作为佐剂的灭活疫苗组绵羊死亡2只(2/5),而以ISA 206为佐剂的绵羊全部存活(5/5),保护率达到100%,表明以ISA 206作为佐剂的FBΔgE/gI株灭活疫苗能够完全保护绵羊抵御PRV变异株的攻击。本研究首次基于PRV自然弱毒FB株构建的FBΔgE/gI株,与Bartha-K61株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佐剂ISA 206制成灭活疫苗免疫绵羊后能够完全抵抗新发变异PRV的攻击,具有完全保护作用。本研究为我国新发变异PRV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 gE/gI基因缺失 有效性 安全性 灭活疫苗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9
2
作者 陈贞君 方嘉阳 +4 位作者 邱星颖 沈丰丰 傅祥浈 戢婷 李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385-2387,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静养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静养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ivgtt,q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及干预前后下肢周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分别为18.0%和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和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周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凝血指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BPPV、DVT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盐酸氟桂利嗪 下肢骨折 长期卧床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陈贞君 方嘉阳 +4 位作者 邱星颖 沈丰丰 傅祥浈 戢婷 李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72-1574,共3页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VOR)联合两性霉素B(AMB)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制定合理的临床抗感染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350例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5例;观察...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VOR)联合两性霉素B(AMB)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制定合理的临床抗感染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350例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剂量AMB联合VOR诱导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剂量AMB联合氟康唑(FLC)诱导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的脑脊液(CSF)指标及发热、头痛等症状消退时间、急性期病死率、治疗期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均得到逐步缓解,CSF压力>330mm Hg的患者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SF指标、发热消退时间、头痛减轻时间、头痛消失比例、急性期病死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AMB联合VOR诱导治疗方案与低剂量AMB联合FLC诱导治疗方案对于CM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可作为CM治疗的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两性霉素B 疗效观察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