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戴子艳 《语文天地》 2018年第3期75-76,共2页
文本细读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信息,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赏析的载体是文本,阅读者只有将文本的基本意思、情感、意义等内容梳理清楚,才能形成到位的阅读认知。关注词语的选择、明确修辞的运用、理顺情节的设置... 文本细读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信息,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赏析的载体是文本,阅读者只有将文本的基本意思、情感、意义等内容梳理清楚,才能形成到位的阅读认知。关注词语的选择、明确修辞的运用、理顺情节的设置、注重情感的投放,从不同视角展开阅读感知体验,符合文本阅读赏析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信息 阅读赏析 阅读习惯 感知体验 阅读者 情感
下载PDF
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设计高效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
2
作者 戴子艳 《作文(高中版)》 2021年第9期19-20,共2页
在新课改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概念备受重视,主要指将学生所需掌握、学习的知识按照实用程度及重要程度划分为多个类别,以具体内容及要求为依据,设计多样化任务群。教师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在新课改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概念备受重视,主要指将学生所需掌握、学习的知识按照实用程度及重要程度划分为多个类别,以具体内容及要求为依据,设计多样化任务群。教师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为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分析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可发现,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可整合丰富的文章资源,借此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供空间,还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视野 学习任务群 全方位发展 微专题 教学策略 阅读理解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
下载PDF
从课文中挖掘习作素材资源
3
作者 戴子艳 《语文天地》 2018年第7期76-77,共2页
到适合度更高的素材资源,导致习作表情达意不畅,可读性较低。其实,习作素材资源极为丰富,语文教材便包含大量的素材资源,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能够有意识挖掘和积累这些资源,自然能为写作带来更多选择。一、挖掘名言警句素材资源高中语... 到适合度更高的素材资源,导致习作表情达意不畅,可读性较低。其实,习作素材资源极为丰富,语文教材便包含大量的素材资源,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能够有意识挖掘和积累这些资源,自然能为写作带来更多选择。一、挖掘名言警句素材资源高中语文课文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其权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重要内容都可以作为素材呈现到习作之中。特别是那些名言警句,应该是公认的真理,其普适性更强,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这些名言警句,自然会丰富习作素材资源。教师要对名言警句展开重点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对名言警句产生深刻印象,以便为写作提供有效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材资源 语文课文 习作 挖掘 名言警句 表情达意 语文教材 可读性
下载PDF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4
作者 戴子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5年第8期10-11,共2页
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或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深刻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或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深刻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法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法 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 素质与能力 学习主体性 学生 有效性
下载PDF
还课堂“春秋时代” 让学生“百家争鸣”
5
作者 戴子艳 《语文天地》 2013年第8期44-45,共2页
春秋战国,蜂出并作,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关键词 “百家争鸣” 春秋时代 文化大发展 课堂 学生 春秋战国 思想流派 科学技术
下载PDF
细读教材是开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6
作者 戴子艳 《教师》 2012年第10期67-67,共1页
著名教育家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在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
关键词 文本细读 高效课堂 教材 金钥匙 著名教育家 语文老师 孙绍振 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