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果蝇mtDNA RFLP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戴灼华 陈娅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9-20,共2页
中国果蝇mtDNARFLP的初步分析戴灼华陈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系,北京100871)StudyonmtDNARFLPofDrosophilatriaurariaDaiZhuohuaChenYa... 中国果蝇mtDNARFLP的初步分析戴灼华陈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系,北京100871)StudyonmtDNARFLPofDrosophilatriaurariaDaiZhuohuaChenYa(DepartmentofCel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地理种群 初步分析 金色果蝇复合种 限制性类型 遗传多态性 RFLP 遗传距离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姊妹种
下载PDF
Drosophila auraria复合种的进化遗传学研究──支序分析与数值分析(上) 被引量:6
2
作者 戴灼华 刘凤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5期362-372,共11页
以Drosophilaauraria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姐妹种D.auraria(A)、D.biauraria(B)、D.triauraria(T)、D.su... 以Drosophilaauraria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姐妹种D.auraria(A)、D.biauraria(B)、D.triauraria(T)、D.subauraria(S)和D.quadraria(Q)的17个地理种群,及4个对照种的5个地理种群为材料,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IEF)技术,分析了18种同工酶及成虫总蛋白的电泳图谱。以相似系数为尺度,运用数值分析中的UPGMA法绘制了22个地理种群的表征图,将D.auraria复合种的5个成员聚合为两大类群:A,T,Q为一类群;B,S为另一类群。同一类群内,各姐妹种间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类群间的遗传相似性则较低;讨论了A,T两个姐妹种的种内分化,根据来自中国的A与来自日本的A之间具有的高度的遗传相似性,提出了两者可能有共同起源的见解。T中各地理种群的酶蛋白存在高度多态性;依据采自日本南端的孤岛龟德(Kametoku)的一个地理种群T-KM与T的其他地理种群间表现出例外的,高度的遗传分化的事实,推测和分析了T-KM分化为亚种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机制。以D.rufa为外群,按照支序分析原理,首次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进化遗传学 支序分析 数值分析
下载PDF
Drosophila auraria复合种的进化遗传学研究──支序分析与数值分析(下) 被引量:5
3
作者 戴灼华 刘凤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36-440,共5页
Drosophila auraria复合种的进化遗传学研究──支序分析与数值分析(下)戴灼华,刘凤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本研究旨在探讨D.auraria复合种内各成员在种系发生中的地位,重建系统发... Drosophila auraria复合种的进化遗传学研究──支序分析与数值分析(下)戴灼华,刘凤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本研究旨在探讨D.auraria复合种内各成员在种系发生中的地位,重建系统发生树,论文的上篇[遗传学报,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复合种 进化遗传学 支序分析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 auraria species complex)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陆剑 吕静 +2 位作者 陈慧贤 张文霞 戴灼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9,共11页
测定了金色果蝇复合种 (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 5个姊妹种 (D .auraria、D .biauraria、D .triaurar ia、D .quadraria和D .subauraria)及其近缘种D .rufa的ITS1片段和COⅡ基因的全序 ,以及Adh基因的部分序列。以D .rufa、... 测定了金色果蝇复合种 (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 5个姊妹种 (D .auraria、D .biauraria、D .triaurar ia、D .quadraria和D .subauraria)及其近缘种D .rufa的ITS1片段和COⅡ基因的全序 ,以及Adh基因的部分序列。以D .rufa、D .melanogaster和D .yakuba为外群 ,分别用最大简约 (MP)法和邻接 (NJ)法根据每个分子标记的序列构建金色果蝇复合种系统发生树。在得到的 6棵系统树中 ,D .subauraria总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该复合种的ITS1、Adh和COⅡ的综合序列长度为 2 32 7bp(排除插入和缺失位点 ) ,能提供 2 5 5个简约信息位点。根据综合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较好地揭示了 5个姊妹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D .subauraria在金色果蝇复合种内最早分支出来 ,随后发生了D .biauraria的分化 ,D .auraria、D .triauraria和D .quadrari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推测金色果蝇复合种的祖先种约在 2 33百万年前与D .rufa发生分歧 ,随后由暖温带侵入寒温带。在寒温带 ,D .subau raria约在 0 88百万年前与其他 4个姊妹种的祖先种发生了分歧 ,D .biauraria约在 0 31百万年前分化出来 ;而分布在较低纬度的D .auraria、D .triauraria和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色果蝇复合种 ITS1片段 Adh基因 COⅡ基因 系统发生
下载PDF
Drosophila immigrans果蝇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燕茹 许秀华 +2 位作者 赵中明 张文霞 戴灼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5-221,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地理种群的果蝇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推测秦岭地区伊米果蝇的起源,以主要来自中国的Drosophilaimmigrans种内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果蝇为材料和Drosophilavirilis为对照,选取... 为了探讨不同地理种群的果蝇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推测秦岭地区伊米果蝇的起源,以主要来自中国的Drosophilaimmigrans种内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果蝇为材料和Drosophilavirilis为对照,选取20种10bp长的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RAPD)。利用UPGMA法作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为尺度绘制了分子聚类图。初步结果显示:(1)D.immi-grans与处在完全不同分类阶元的对照种D.virilis的遗传距离最大。(2)在D.immigrans种内,来自日本的MU(东京)与来自中国大陆的各地理种群有较大的遗传距离。(3)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最近的位于秦岭地区的(华阳)种群与SP(杉树坪)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这两者又与采自相近海拔高度的TS(泰山)和LZ(兰州)相聚类。提示分布在较高海拔地区的D.immigrans果蝇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这一事件是在D.immigrans果蝇的种化过程中新近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地理种群 RAPD 聚类分析 DNA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用RAPD标记探讨金色果蝇复合种内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中明 陆剑 戴灼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25-631,共7页
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的 5个姊妹种 (Drosophileauraria、D .biauraria、D .triauraria、D .quadraria和D .subauraria)共 12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在 4 0种 10碱基随机引物中有 3 0种引物对每个种群都... 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的 5个姊妹种 (Drosophileauraria、D .biauraria、D .triauraria、D .quadraria和D .subauraria)共 12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在 4 0种 10碱基随机引物中有 3 0种引物对每个种群都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扩增结果。在 161个RAPD标记中有 12 9个呈多态性。以遗传距离为尺度用UPGMA法构建了该复合种的聚类关系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D .subauraria处于聚类关系图的基部 ,为该复合种中最早分化的种类 ;其后才是D .biauraria的分化 ,而D .auraria和D .quadraria的分化相对较晚。此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D .quadraria为金色果蝇复合种祖先种的观点。RAPD分子标记为金色果蝇复合种的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金色果蝇复合种 RAPD标记 系统关系 遗传分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Drosophila immigrans果蝇种群中mtDNA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文霞 陈瑛 戴灼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6-344,共9页
选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分布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Drosophilaimmigrans果蝇种群的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了分析。在6个地理种群的46个单雌系中仅检测到11种限制性类型。表征种群内均一程度的I值平均为0.... 选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分布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Drosophilaimmigrans果蝇种群的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了分析。在6个地理种群的46个单雌系中仅检测到11种限制性类型。表征种群内均一程度的I值平均为0.833。衡量种群间等同程度的J值平均为0.797。在整个种群中只有16.8%(Gst)的变异是由种群间变异所引起的。说明分布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D.immigrans果蝇的遗传组成均一程度高,遗传多态程度低,遗传变异贫乏。由UPG法分析6个种群的净遗传距离,显示了分布在秦岭华阳种群(HY)的特殊性。推测D.immigrans果蝇扩散到云南的高海拔地区可能是较晚发生的事件。并推测中国大陆的D.immigrans种群比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的种群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线粒体DNA 多态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果蝇D.auraria5个姊妹种的进化方向新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剑 吕静 +2 位作者 陈慧贤 张文霞 戴灼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果蝇 姊妹种 亲缘关系 进化
下载PDF
李汝祺教授传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鹤龄 戴灼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7-808,共2页
1895年3月2日,李汝祺出生于天津市,早年就学于清华学校,1919~192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就读。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研究院,师从摩尔根教授,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当年回国任教,曾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 1895年3月2日,李汝祺出生于天津市,早年就学于清华学校,1919~192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就读。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研究院,师从摩尔根教授,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当年回国任教,曾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动物系主任兼医预科主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遗传教研室主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生物系 博士学位 燕京大学 天津市 研究院
下载PDF
果蝇姊妹种间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娅 刘凤丽 戴灼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63-574,共12页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姊妹种共17个地理种群及其它种类的5个地理种群的8种同工酶酶谱,根据其中7种酶(Am...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姊妹种共17个地理种群及其它种类的5个地理种群的8种同工酶酶谱,根据其中7种酶(Amy、Ao、Est、α-Gpdh、Mdh、Me、Tyr、To)的条带特征按Forguson及Aquado &Avise的公式分别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以类平均法(UPGMA)进行了聚类分析,绘制出8个种类共22个地理种群的生化系统树,结合姊妹种间无选择杂交可能组合的结果讨论了aurariaspeciescornplex各姊妹种间的亲缘关系、种化模式及分布在日本Kametoku岛上的D.triauraria发生分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姊妹种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中国特有果蝇Drosophila curviceps种亚组在Drosophila immigrans种组中的种系发生地位(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菊 郝莉 +3 位作者 刘愫 李林 张文霞 戴灼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7-423,共7页
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curviceps种亚组是 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该种亚组中的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除了形态学水平的研究外 ,还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建立该种亚组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和种系发生地位。为了在DNA分子... 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curviceps种亚组是 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该种亚组中的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除了形态学水平的研究外 ,还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建立该种亚组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和种系发生地位。为了在DNA分子水平上探讨果蝇curviceps种亚组在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种系发生地位 ,从而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特有果蝇 ,甚至为果蝇亚属的进化遗传学提供理论依据 ,测定了immigrans种组 5个种亚组(nasuta、immigrans、hypocausta、quadrilineata、curviceps)中 12个代表物种的rDNA的ITS1和部分Adh基因的序列。其中ITS1序列的长度为 5 13~ 5 87bp ,共有 191个信息位点 ;Adh基因片段的长度在 714~ 74 7bp之间 ,共 99个信息位点。考虑到单个分子提供的信息较少 ,将两个分子的序列综合起来 ,组成一个较长的复合序列。分别根据ITS1,Adh和两个分子的复合序列排比 (Alignment)结果 ,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 ,其中根据复合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形态学研究结果最为一致。分子树显示curviceps种亚组的物种确实单独形成一个分枝 ,为种亚组级的分类阶元 ,支持了形态学将其建立为一个新种亚组。根据Kimura距离 ,估算了复合分子的替换速率约为每百万年1 4 8% ,进而计算出 5个种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curviceps种亚组 immigrans种组 种系发生 Adh基因
下载PDF
Chelex~100提取果蝇非新鲜标本核基因组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云梅 吕静 戴灼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1-843,共3页
引言从大量材料中提取DNA的经典方法包括分离和纯化的过程,繁琐的操作步骤会引起提取物的污染。Chelex○R100是一种弱的阳离子螯合树脂,可以螯合一些被认为在高温、低离子强度下催化DNA降解的金属离子[1],在提取... 引言从大量材料中提取DNA的经典方法包括分离和纯化的过程,繁琐的操作步骤会引起提取物的污染。Chelex○R100是一种弱的阳离子螯合树脂,可以螯合一些被认为在高温、低离子强度下催化DNA降解的金属离子[1],在提取DNA过程中防止DNA的降解。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非新鲜标本 ITS1 Chelex 基因组 提取
下载PDF
不同日龄下3品系果蝇的七氟醚ED_(50)和生存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其泉 冯继泽 +4 位作者 刘进 李宁江 程卫平 戴灼华 邹存梅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了解3个果蝇品系在不同日龄下的七氟醚E队。变化趋势和生存力的差异。[方法]测定HYM3组、F.PS1组和F.PR1组三组果蝇的处女蝇在出生后1—8d、10、12、15、18、22、26、30、34、38、42d的七氟醚ED50,各组内每日龄上的七氟醚ED50... [目的]了解3个果蝇品系在不同日龄下的七氟醚E队。变化趋势和生存力的差异。[方法]测定HYM3组、F.PS1组和F.PR1组三组果蝇的处女蝇在出生后1—8d、10、12、15、18、22、26、30、34、38、42d的七氟醚ED50,各组内每日龄上的七氟醚ED50均与本组第7日龄果蝇的七氟醚ED50进行t检验。3组雄蝇每组200只分5个培养管饲养,每3日更换1次培养基,并计数生存个体。按寿命表法计算各组果蝇的各项生存力数据。卡方检验比较各组的显著性差异性。[结果]在HYM3组、F.PS1组和F.PR1组中,与7日龄时比较,分别在26日龄以后、15日龄以后和22日龄以后出出了显著性差异和极显著性差异。其七氟醚ED50随日龄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组内最小七氟醚ED50值与7日龄时的比值分别为0.70、0.65和0.70。组内变异系数较小的日龄段在HYM3组、F.PS1组和F.PR1组中分别为1~15日龄、1~10日龄和1~12日龄段。3组果蝇经寿命表法得出各项生存力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3组果蝇品系中,各实验组的七氟醚ED50均随日龄的增长而有一定的降低,但3组改变的趋势基本一致,3组中七氟醚ED50的最小值与7日龄的七氟醚ED50值比值基本一致,分别为0.70、0.65和0.70。3个果蝇品系的各个生存力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七氟醚 ED50 日龄
下载PDF
黑腹果蝇的分离变相因子
14
作者 郝莉 吴仲义 戴灼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62,共6页
关键词 黑腹果蝇 分离变相因子 减数分裂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中国黑腹果蝇中分离变相因子[Segregation Distorter(SD)]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郝莉 顾正龙 戴灼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98-303,共6页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的分离变相因子[Segregation Distorter(SD)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具有减数分裂驱动性质的特殊遗传因子。SD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黑腹果蝇群体中广泛...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的分离变相因子[Segregation Distorter(SD)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具有减数分裂驱动性质的特殊遗传因子。SD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黑腹果蝇群体中广泛存在,通过杂交的方法测得其频率在1%~5%范围之内。首次在中国北京、青岛采集大量野生黑腹果蝇样本,对SD进行频率测定,发现SD在中国野生黑腹果蝇群体中也广泛存在,且频率与世界其他地区SD频率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北京北安河地区的黑腹果蝇群体中筛选得到一个SD果蝇品系(SD bah)。采用了PCR扩增SD片段的方法鉴定SD的存在,与传统的杂交方法相比,此法既简便、快速,又准确、可靠,该方法的建立在SD频率测定、SD品系建立及其他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变相因子 黑腹果蝇 减数分裂驱动 分子进化
下载PDF
对七氟醚敏感性不同果蝇品系的建立
16
作者 梁效安 叶其泉 +1 位作者 戴灼华 刘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建立对七氟醚敏感性不同的果蝇品系。方法 将 6~ 8日龄华阴M3 野生型雌、雄果蝇放入特制的玻璃麻醉室内 ,逐渐加大七氟醚浓度实施麻醉 ,用正规法 (Bliss)求出其ED50 值。选出位于 1~ 5百分位最敏感和 95~ 10 0百分位最耐药的... 目的 建立对七氟醚敏感性不同的果蝇品系。方法 将 6~ 8日龄华阴M3 野生型雌、雄果蝇放入特制的玻璃麻醉室内 ,逐渐加大七氟醚浓度实施麻醉 ,用正规法 (Bliss)求出其ED50 值。选出位于 1~ 5百分位最敏感和 95~ 10 0百分位最耐药的雌、雄果蝇作为亲本接种 ,分别产生敏感系第一代 (S1)及耐药系第一代 (R1)。用上述方法测定S1、R1的ED50 值。并将S1代果蝇中位于 1~ 5百分位最敏感雌、雄蝇作为敏感系第二代亲本接种 ,将R1代果蝇中位于 95~ 10 0百分位最耐药雌、雄蝇作为耐药系第二代亲本接种。如此循环筛选接种 ,并测出每代果蝇的ED50 值。敏感系和耐药系均筛选了 11代。结果 两系七氟醚ED50值相差逐渐加大 ,第 11代耐药系的ED50 值是敏感系的 1.5~ 2倍。结论 果蝇对七氟醚的敏感性是可以遗传的。由于雌性和雄性果蝇的七氟醚ED50 值在传代中基本上是同步变化的 ,从遗传学上可以排除隐性纯合的伴X染色体遗传 ,也可以排除显性杂合的伴X染色体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敏感性 果蝇 药物遗传学
下载PDF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缩颜蚜蝇族的系统分类地位 被引量:9
17
作者 成新跃 吕静 +3 位作者 黄春梅 周红章 戴灼华 张广学 《中国科学(C辑)》 CSCD 1999年第6期645-654,共10页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食蚜蝇科 3类不同食性类群的代表种 (共 6属 7种 )为材料 ,对其核糖体RNA基因 (rDNA)的 5 .8S片段及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分析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 .同时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我...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食蚜蝇科 3类不同食性类群的代表种 (共 6属 7种 )为材料 ,对其核糖体RNA基因 (rDNA)的 5 .8S片段及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分析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 .同时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我国有分布的食蚜蝇科其他族为材料 ,以成虫及幼期形态学性状为基础 ,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 ,对食蚜蝇科族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 .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缩颜蚜蝇族与捕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腐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因而缩颜蚜蝇族应从现行分类系统中的迷蚜蝇亚科移入食蚜蝇亚科 ,其系统分类地位可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系统学 食蚜蝇科 缩颜蚜绳族 系统分类地位
原文传递
果蝇Drosphila immigrans species group中10个物种A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菊 张文霞 戴灼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3期240-241,共2页
关键词 序列分析 Adh基因 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黑腹果蝇 分子标记 物种 基因组 亲缘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Pipizini (Diptera: Syrphidae): based on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data
19
作者 成新跃 吕静 +3 位作者 黄春梅 周红章 戴灼华 张广学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0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Based on 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5.8S subunit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 of ribosomal RNA gene (rDNA),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Pipizini and three groups of Syrphidae ... Based on 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5.8S subunit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 of ribosomal RNA gene (rDNA),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Pipizini and three groups of Syrphidae with different feeding habits (seven species belong to six genera) was constructed. Meanwhile,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tribes (including Pipizini and other 17 tribes of Syrphidae) was constructed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s and larvae and the number of chromosomes. Bo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pizini and predatory groups is closer than that between Pipizini and saprophagous groups.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Pipizini be transferred from Milesiinae to Syrphi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molecular PHYLOGENY CLADISTICS SYRPHIDAE Pipizini PHYLOGENETIC po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