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辩证批评与具体分析
1
作者 戴维·马高利斯 林骧华(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47-53,313,共8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文化的根本,但不是一条公式;它为解说提供了语境与方向。虽说它典型地用于解释历史文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们清楚地指出,它也同改变世界有关。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文化的根本,但不是一条公式;它为解说提供了语境与方向。虽说它典型地用于解释历史文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们清楚地指出,它也同改变世界有关。在真实世界里对变革的需求,表明对文化产品的批评必须不仅注意结合客观政治的事实,也要注意建构主体性和情感的事实。在对文学提出政治要求时,批评忽略这种复杂的过程,倾向于制造粗率的判断。克里斯多弗·考德威尔(Christopher Caudwell)是英国马克思主义者,29岁时牺牲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他指出,文学鼓动变革的力量主要来自对情感的重新组织,而不是理性的政治辩论。情感的首要性必然带来关于解说的重要结果,即,分析必须是具体的,因为它具体地表现在体验中。批评应当注意这种具体性。"理性/情感"和"具体/抽象"的区分可以由两对无产阶级小说来描述——刘易斯·琼斯(Lewis Jones)的《克乌马迪》(Cwmardy)和《我们活着》(We Live);沃尔特·布利尔莱(Walter Brierley)的《手段考验人》(Means Test Man)和《三明治人》(Sandwich Man)。本文还联系到李安2007年的电影《色·戒》。最后,对抽象的偏好也关联到深深地埋藏在英国教育制度里的阶级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小说 辩证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