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感知”从“乐音变形”发力
1
作者 苗飞 戴轩辕 《江苏教育》 2024年第25期30-34,共5页
新课标将审美感知列于核心素养内涵首位,既彰显它对于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引领价值,又表明它在艺术素质发展中的奠基意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必须落足于音乐知技教学。音乐知技教学应从乐音始。乐音变形审美感知教学基于音乐抽象、缘... 新课标将审美感知列于核心素养内涵首位,既彰显它对于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引领价值,又表明它在艺术素质发展中的奠基意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必须落足于音乐知技教学。音乐知技教学应从乐音始。乐音变形审美感知教学基于音乐抽象、缘于音乐通感、适应学生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多维审美感知力。建构乐音变形审美感知教学可运用音乐要素组合法、其他艺术烘托法、情感体验促成法、童趣想象提升法四种方略,要体现教师教学理想追求,坚持方法育人价值方向,让学生能真切感受乐音运动特质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融合 乐音知技 乐音变形 审美感知 音乐通感
下载PDF
小学音乐舞蹈项目课程的开发 被引量:5
2
作者 戴轩辕 万敏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2期63-65,共3页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应当加强音乐舞蹈项目课程主体内容的开发,在教学演练过程中深化审美辩证体验,提升审美通感育人效益,推进学生艺术素质融合发展。课程建设应遵循声形合一艺术规律、课程标准价值导向、动态学习主体特点。课程内容要利...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应当加强音乐舞蹈项目课程主体内容的开发,在教学演练过程中深化审美辩证体验,提升审美通感育人效益,推进学生艺术素质融合发展。课程建设应遵循声形合一艺术规律、课程标准价值导向、动态学习主体特点。课程内容要利用教材资源,根据校本特色,面向社会生活开发。音乐舞蹈作品教学演练遵循“对立统一”审美辩证法则:情感表达“声形相依”,角色组合“主次相应”,动作展现“缓急相错”,技巧展示“平奇相衬”,台面布局“虚实相生”,背景烘托“明暗相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音乐舞蹈 项目开发 艺术融合 声形合一 审美辩证
下载PDF
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的创新建构 被引量:9
3
作者 戴轩辕 苗飞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23期49-52,共4页
音乐教学必然要成为审美教学。既明确又模糊的审美概念认知,不适应音乐审美教学目标导向要求。为推进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认识审美内涵,深入发掘课程审美内容,创新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必须全面落实新课标审... 音乐教学必然要成为审美教学。既明确又模糊的审美概念认知,不适应音乐审美教学目标导向要求。为推进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认识审美内涵,深入发掘课程审美内容,创新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必须全面落实新课标审美精神,坚持审美素质整体培养价值观,围绕主体审美素质个性化发展,形成多维度、多层级、多序列的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生态结构:音乐知技审美、音乐情感审美、音乐行为审美、音乐个性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价值体系 审美感知
下载PDF
谈音乐教学人格培养情境的创设 被引量:2
4
作者 戴轩辕 《江苏教育》 2016年第49期22-24,共3页
音乐教学应当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动态教学情境,应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世事万象,体验生活情趣,发展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音乐教学必须从情感体验入手,追求育人的至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完善人格。为此,可... 音乐教学应当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动态教学情境,应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世事万象,体验生活情趣,发展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音乐教学必须从情感体验入手,追求育人的至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完善人格。为此,可以创设音乐教学人格培养模块情境,包含音乐认知模块教学情境,音乐怡情模块教学情境,音乐炼意模块教学情境,音乐笃行模块教学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教学 人格 素质 培养
下载PDF
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调适与目标归正 被引量:1
5
作者 戴轩辕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10期8-10,共3页
提升艺术课程教学主体价值,就要实行科学管理,关键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增强组织保障效力。在此基础上,归正管理目标,明确价值导向。现行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呈“双主体”分立,在运行中常常机制分离、各行其道,造成管理目标分化,导致管理... 提升艺术课程教学主体价值,就要实行科学管理,关键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增强组织保障效力。在此基础上,归正管理目标,明确价值导向。现行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呈“双主体”分立,在运行中常常机制分离、各行其道,造成管理目标分化,导致管理效能低下。必须通过合理调适,理顺职能关系,激活主体联动、融通的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效力。实现管理目标归正:完善课程类型体系,实行教学全域管理,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健全质量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管理 体制调适 目标归正 审美素质
下载PDF
陶行知与夏陶然乡村教育“共鸣效应”及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戴轩辕 林东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第24期78-79,共2页
陶行知与夏陶然都推行乡村教育,二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施行乡村教育的时间跨度和自身的教育经历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都心系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兴办教育,追求富民强国、解救民族危机的宏伟抱负,因而在追... 陶行知与夏陶然都推行乡村教育,二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施行乡村教育的时间跨度和自身的教育经历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都心系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兴办教育,追求富民强国、解救民族危机的宏伟抱负,因而在追寻教育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教育的"共鸣效应",这对于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建设 乡村教育 陶行知 共鸣效应 富民强国 灾难深重 兴办教育 时间跨度
下载PDF
小学音乐个性化审美通感教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戴轩辕 《江苏教育》 2022年第17期31-35,共5页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会受自身的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必然会对音乐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化审美素养,必须发挥其积极性,全面激活通感机制,增强音乐感知能力。而建构和运用个性化审美通感教学方法,能够有力促进学生...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会受自身的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必然会对音乐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化审美素养,必须发挥其积极性,全面激活通感机制,增强音乐感知能力。而建构和运用个性化审美通感教学方法,能够有力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感受音乐的美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音乐 个性化审美“ 听视”通感“ 听动”通感“ 异类”通感
下载PDF
学校艺术教育如何才能“热”起来 被引量:1
8
作者 戴轩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第2期12-13,共2页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艺术涵养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开设不够足量;师资力量不够充足;艺术项目不够齐全;以点概面粉饰点缀;评价...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艺术涵养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开设不够足量;师资力量不够充足;艺术项目不够齐全;以点概面粉饰点缀;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努力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列入课程"正席",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专业力量,推进课程建设,创新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学校教育 审美能力 基础素质 评价机制
下载PDF
中小学师资配置: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1
9
作者 戴轩辕 林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第6期51-52,共2页
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是遵循划定的"师生比",通过行政手段核定"编制",面向市场招聘人才来实现的.制约师资招聘的"标准"和"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财政支持力度,受此钳制的"市场招聘"本就很难贴合学校师资的实际需求.随着时间... 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是遵循划定的"师生比",通过行政手段核定"编制",面向市场招聘人才来实现的.制约师资招聘的"标准"和"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财政支持力度,受此钳制的"市场招聘"本就很难贴合学校师资的实际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僵化的"编制"供给与学校师资变动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师资配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应当放眼长远,创设师资储备策略,保障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师资配置的重要意义;其次,要面向发展合理提高师资配额;再次,要切实保障区域师资配置的均衡;最后,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 编制 配置 储备 均衡
下载PDF
夯实“翻转课堂”的生命根基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轩辕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6年第8期37-,共1页
在试行或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首先要育好、夯实它的生命根基:夯实思想根基,树立正确的"翻转"方向;夯实组织根基,加强系统的"翻转"保障;夯实行为根基,创新有效的"翻转"方法。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根基 思想 组织 行为
下载PDF
小学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及教学模式创建
11
作者 戴轩辕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17期59-63,共5页
小学艺术活动因为常常在课外开展,很多学校便置之于课程规范之外,以致难以达成审美素质高质量培养目标。在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教学变革中,必须让艺术活动回归课程生态。立足实践基础,提升育人价值,要把艺术活动建成项目课程生态,完善质量... 小学艺术活动因为常常在课外开展,很多学校便置之于课程规范之外,以致难以达成审美素质高质量培养目标。在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教学变革中,必须让艺术活动回归课程生态。立足实践基础,提升育人价值,要把艺术活动建成项目课程生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具有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校本育人的价值特征,通过教材、校园、地方、生活、网络等路径开发资源,建成类型体系和内容体系。组织开展具体项目的艺术活动则要建构教学模式、建立活动过程思想和行为规范,作为项目活动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的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艺术活动 项目课程 综合育人 艺术实践 审美体验
下载PDF
培养学生的音乐交际能力
12
作者 戴轩辕 《江苏教育》 2019年第41期21-24,共4页
音乐交际能力是主体在音乐实践过程表现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其具体可细分为情感触动能力、思想沟通能力、行为协同能力等。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音乐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触动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沟通能力,在音... 音乐交际能力是主体在音乐实践过程表现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其具体可细分为情感触动能力、思想沟通能力、行为协同能力等。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音乐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触动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沟通能力,在音乐表现中培养学生的行为协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交际 情感触动 思想沟通 行为协同
下载PDF
表扬不应引发负面效应
13
作者 戴轩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第2期68-68,共1页
表扬是学校管理最常用的激励手段和策略,学校领导对中层教干、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应当坚持常态性表扬,但常态性表扬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不能一味地奉行"以点带面"的表扬,否则就容易顾此失彼,在表扬一些人的同时又挫伤了... 表扬是学校管理最常用的激励手段和策略,学校领导对中层教干、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应当坚持常态性表扬,但常态性表扬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不能一味地奉行"以点带面"的表扬,否则就容易顾此失彼,在表扬一些人的同时又挫伤了另一些人,甚至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使整体工作开展难以达成和谐境界。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应该及时表扬,表扬的对象选择要坚持先群众后干部、先群体后个人的原则。表扬手段和策略有:充分肯定成功价值,着力表彰群体功绩,合理彰显个人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 表扬 科学 群体 推进
下载PDF
教师考勤:是“控制”,还是“激励”
14
作者 戴轩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第6期52-53,共2页
教师考勤事关重大,学校理应制定出适合本校环境特点、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考勤制度,面向包括领导和教干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常态化运行。我们亟须提高对教师考勤的认识,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有效促进教师考勤制度科学化发展... 教师考勤事关重大,学校理应制定出适合本校环境特点、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考勤制度,面向包括领导和教干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常态化运行。我们亟须提高对教师考勤的认识,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有效促进教师考勤制度科学化发展。首先,确立正确的考勤导向,考勤的目的导向有利于发挥广大教师的履职效能。其次,考勤与考绩紧密结合,瞄准“激励”,以考勤规范上班形式,以考绩鉴定工作质量,以考勤助力考绩有效、高效运行。再次,及时解决考勤的问题,学校考勤直接面对全体教师履职表现,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是代表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主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认识统一的互动共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勤 考绩 激励 规范 科学
下载PDF
培养小学音乐通感能力 提升个性化审美素养
15
作者 万敏 戴轩辕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第34期123-124,共2页
浸润心灵须行"乐",通感体验唤潜能,小学音乐审美"通感"可以激活多种感觉系统、激发多方面感知能力,生动活泼地培养人的认知、想象、思维、创造和表现等音乐综合能力;小学音乐通感素养的培养还可以触动小学生多元感... 浸润心灵须行"乐",通感体验唤潜能,小学音乐审美"通感"可以激活多种感觉系统、激发多方面感知能力,生动活泼地培养人的认知、想象、思维、创造和表现等音乐综合能力;小学音乐通感素养的培养还可以触动小学生多元感官功能互动、多彩情感共鸣,可以张扬小学生个性和艺术灵感,从而在音乐通感体验中,由听觉引发其它感觉联动,提升个性化审美素质而形成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使小学音乐教学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能力 审美素质 个性化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刍议小学音乐审美通感能力的培养——以“感受与欣赏”教学为例
16
作者 戴轩辕 苗飞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2年第2期11-14,共4页
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实现审美通感能力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育人效益。应明确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审美通感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知、情、意、行”审美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布... 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实现审美通感能力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育人效益。应明确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审美通感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知、情、意、行”审美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布特点,构建“音乐认知”“音乐怡情”“音乐炼意”“音乐笃行”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通感 感受与欣赏 教学情境构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