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彦浩特盆地南缘石炭系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亚男 彭治超 戴银月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7年第8期71-76,共6页
巴彦浩特盆地主要发育暗色泥岩、灰岩、煤层等3大烃源岩,本文通过对相关样品做岩石热解等地化测试,得出巴彦浩特盆地南缘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丰富,成熟度高,为良好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盆地南缘为较有利生油区,勘探潜力巨大。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烃源岩 石炭系 巴彦浩特盆地
下载PDF
裂变径迹分析及其在地质问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亚男 彭治超 戴银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7-121,共5页
裂变径迹分析是六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年代测定方法.过去几十年来,它在更普遍的地质问题上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扩展,这反映了对裂变径迹退火温度依赖性和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信息的理解.裂变径迹分析岩石的低温热历史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在12... 裂变径迹分析是六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年代测定方法.过去几十年来,它在更普遍的地质问题上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扩展,这反映了对裂变径迹退火温度依赖性和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信息的理解.裂变径迹分析岩石的低温热历史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在120℃以下,提供磷灰石的轨迹,在350℃以下,提供锆石轨迹.裂变径迹分析已应用于各种地质问题,包括沉积物源、沉积盆地热历史模拟、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长期大陆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年代学 剥蚀 物源 沉积盆地热史模拟 造山带 被动边缘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恢复过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高德新 张伟 +5 位作者 任成杰 戴银月 乔文静 陈正兴 杨改河 韩新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22-3630,共9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变化特征及其交互作用,以延安庙咀沟流域恢复20—40a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地和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 为揭示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变化特征及其交互作用,以延安庙咀沟流域恢复20—40a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地和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地植物叶片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20a到40a的恢复过程中,3种植被叶片C含量均显著增加,草地叶片P含量显著升高,而刺槐、柠条叶片N和P含量则显著降低。刺槐、柠条及草地土壤C、N、P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比耕地分别增加了70%—349%、27%—202%、13%—62%(P<0.05),其中刺槐的增幅最大。从增速来看,刺槐和柠条林土壤表层C、N增速表现为前期(0—20a)大于后期(20—40a),而草地则相反。在20—40a的恢复过程中,刺槐、柠条叶片C∶N、C∶P均显著增加,草地叶片C∶P、N∶P则显著降低。恢复过程中,土壤C∶P在刺槐和草地中显著增加,而土壤N∶P仅在草地中显著增加,土壤C∶N则没有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C和土壤C、N、P显著正相关,叶片N、P和土壤N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土壤N∶P显著正相关,叶片P、C∶P与土壤C、N增速显著相关,表明叶片P可以指示土壤C、N增速的变化,而N∶P可以将植物和土壤联系起来。植被恢复过程中,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及增速均发生显著变化,且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变化的趋势在刺槐、柠条和草地中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恢复 土壤 叶片 碳氮磷
下载PDF
广东湛江:海上田间“科特派”
4
作者 戴银月 江雄伟 林日清 《中国人才》 2023年第6期72-73,共2页
清晨,金黄的阳光洒进广东省廉江市河唇镇高田仔村,几位村民一边说笑,一边在生长着广地龙的土地上搭建黑色的棚架,这是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他们支的招儿。由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高晶、王朝红和研究员毛润乾组成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 清晨,金黄的阳光洒进广东省廉江市河唇镇高田仔村,几位村民一边说笑,一边在生长着广地龙的土地上搭建黑色的棚架,这是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他们支的招儿。由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高晶、王朝红和研究员毛润乾组成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已是第五次来到该村的广地龙繁育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这次他们带来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的妙招。“土壤太干,广地龙会溜走。”毛润乾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地龙 动物研究所 广东湛江 廉江市 河唇镇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戴银月 孙平生 +5 位作者 康迪 邓健 任成杰 杨改河 韩新辉 付广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29-2236,共8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变化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该区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大小、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群落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关系。以8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包括:柠条40 a、柠条30 a、柠条15 a、刺槐45 a、...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变化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该区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大小、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群落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关系。以8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包括:柠条40 a、柠条30 a、柠条15 a、刺槐45 a、刺槐15 a、侧柏15 a、灌木混交(柠条与山杏1∶1混交)40 a及乔木混交(刺槐与侧柏1∶1混交)15 a,采用根钻法每隔10 cm采集0~30 cm土层细根。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大小表现为侧柏15 a>刺槐15 a>柠条15 a;随着林龄的增加,柠条和刺槐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P<0.05),柠条、刺槐从15 a到40和45 a分别增加了57.8%和41.0%;相似林龄混交林与纯林的细根生物量大小差异不显著;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基于RELATE的相关检验和"Best"模型的生物-环境分析,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r=0.303,P<0.01),尤其是土壤全氮与有机碳含量对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影响较大;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植被群落多样性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土壤碳、氮含量提高,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林细根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生物量 群落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撂荒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7
6
作者 乔文静 戴银月 +6 位作者 张伟 付淑月 杨改河 韩新辉 陈正兴 高德新 冯永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87-5698,共12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趋势,以黄土丘陵区10~45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变规律、土壤养分含量、4种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过程中主要群落的演...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趋势,以黄土丘陵区10~45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变规律、土壤养分含量、4种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过程中主要群落的演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茭蒿(Artemisia giraldii)+铁杆蒿→白羊草(Bothriochloa flaccidum)+茭蒿,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Poaceae)及豆科(Leguminosae)这3科占比从66. 67%降至50%,后上升到75%.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与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E)与蔗糖酶(SC)这4种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程度不同,化学计量比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菊科、禾本科与豆科相比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及植物多样性,对养分和酶活性有更显著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72. 8%、69. 1%、66. 0%,且三大科对土壤酶的影响大于土壤养分,其中禾本科与豆科对养分及酶活性表现为正影响,而菊科表现为负影响.撂荒恢复过程中草地群落优势科占比的升高显著影响土壤酶的升高,并导致土壤养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地 植物群落 化学计量 酶活性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坡向撂荒草地植物群落种群空间格局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正兴 高德新 +5 位作者 张伟 韩新辉 钟泽坤 乔文静 戴银月 杨改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46-1856,共11页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不同坡向的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和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铁杆蒿在不同坡向均有分布,为群落优势种;其他物种在不同坡向群落中的地位...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不同坡向的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和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铁杆蒿在不同坡向均有分布,为群落优势种;其他物种在不同坡向群落中的地位及对群落空间格局的贡献不同.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且聚集程度大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群落空间异质性指数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优势种铁杆蒿、亚优势种达乌里胡枝子和长芒草,以及少数伴生种如猪毛蒿、臭草的相对空间异质性指数大于群落整体空间异质性指数,使群落趋于集群分布;多数伴生种如芦苇、苦荬菜、白羊草的相对空间异质性指数与群落整体空间异质性指数相近,它们与群落自身分布状态一致;刺儿菜、米口袋、茭蒿等偶见种的相对空间异质性指数小于群落整体空间异质性指数,降低了群落的聚集程度.综上,群落的聚集程度主要由优势种、亚优势种和偶见种共同决定,其中优势种、亚优势种和部分伴生种促使群落呈聚集分布,偶见种则降低了群落的集群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草地 坡向 空间格局 幂乘方法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