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龙鱼属(Saurichthys)(Actinopterygii:Saurichthyidae)的首次记录
1
作者 房庚雨 孙元林 +1 位作者 季承 吴飞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龙鱼类似乎自晚三叠世开始收缩至西特提斯洋。当时海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东特提斯洋区中国华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中迄今尚无龙鱼类的记录,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该地区更低层位(如中三叠世盘县-罗平生物群和兴义生物群)的数个化石库(Lagerstätten)却保存有高度多样化的龙鱼类化石。报道了产自中国西南地区(黔西南和滇东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关岭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饕餮龙鱼(Saurichthys taotie sp. nov.)。饕餮龙鱼体型中等,其主要特征有:下鳃盖骨(subopercle)近三角形且外侧具密集纵纹,颅顶后部纹饰较弱,吻部前端背缘发育显著的纵嵴。作为龙鱼类在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区的首次记录,饕餮龙鱼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一类群的多样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的下降,但它们的地理分布实际上比先前的认识广阔得多。此外,饕餮龙鱼保留了一些此前仅见于早三叠世同类的特征,为认识龙鱼类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历史带来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岭生物群 贵州 云南 东特提斯洋 晚三叠世 龙鱼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飞翔 孙元林 房庚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294,共22页
作为一类高效的捕食者,龙鱼跻身中生代早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我国西南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化石群中,龙鱼类在形态和分类上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报道了云南安尼期罗平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它代表着龙鱼在椎骨... 作为一类高效的捕食者,龙鱼跻身中生代早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我国西南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化石群中,龙鱼类在形态和分类上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报道了云南安尼期罗平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它代表着龙鱼在椎骨结构和基本体型上的新变化。披刺龙鱼(新种)(Saurichthys spinosa sp. nov.)是一种小型龙鱼,其特征包括:颅顶部的眶间区(interorbital region)非常狭窄;匙骨前端膨大而腹侧呈拱状;椎骨偏大且无神经棘,侧向伸展的副神经板(paraneural plate)在躯椎里交替出现;奇鳍鳍条数量较少;体表具两列平行的披强壮棘刺的针状侧鳞。与同属其他种类相比,S. spinosa头部及躯体轴上部的高度明显减缩以致体高变小。体内侧向延长并插入水平膈的副神经板与体表刚性互锁的双排侧鳞使得整个鱼体非常僵硬,这与其体节(椎骨)数目的减少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这一发现揭示了龙鱼类中轴骨骼结构及其体型流体力学特质的多样化。综合同时期龙鱼类在运动方式和摄食机制的创新,这些因素可能促成了安尼期东特提斯洋龙鱼类的爆发式演化,而这正是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生物圈复苏过程中快速辐射阶段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 龙鱼属(Saurichthys) 中轴骨骼 体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上新世伍氏献文鱼(Cyprinidae:Schizothoracinae)形态学再研究
3
作者 毕黛冉 吴飞翔 +2 位作者 王宁 张弥曼 房庚雨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共28页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区域。为了适应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环境的干旱化,化石裂腹鱼类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演化出了异常粗大的骨骼。然而,人们对于这种骨骼增粗现象(pachyostosis)的性质仍知...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区域。为了适应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环境的干旱化,化石裂腹鱼类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演化出了异常粗大的骨骼。然而,人们对于这种骨骼增粗现象(pachyostosis)的性质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特征及其生理学机制,对伍氏献文鱼进行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工作,并识别出了一些新的信息:脑腔前部分叉的嗅束通道、韦伯氏器上发达的第3髓上骨、第5尾前椎支持众多尾鳍短鳍条以及第2尾前椎上一个附加的髓弓(棘)。此外,发现献文鱼骨骼的增粗存在差异性:该现象仅见于内骨骼,外骨骼(膜质骨)一般未见增粗;在成组增粗的内骨骼(如肌间骨:上髓弓小骨和上肋小骨)中,腹侧骨骼较背侧增粗更为明显。伍氏献文鱼匙骨后缘有一个显著而独特的位于胸鳍上方的"肩突"(humeral process),对比现生鲤科鱼类咀嚼活动中相关肌肉和骨骼的联动关系,认为这个"肩突"的出现与伍氏献文鱼咽颌骨骼(第五角鳃骨)增粗以及研磨坚硬的食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新世 伍氏献文鱼 形态学 骨肥厚 咀嚼系统和匙骨“肩突”
下载PDF
诺如病毒GII.17型流行特征和基因变异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杜娟 孙文俊 +4 位作者 房庚雨 王帅 刘雅琼 崔富强 卢庆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76-3680,共5页
诺如病毒是导致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给全球的社会医疗和公众健康带来了严重负担。2014年,亚洲开始集中出现诺如病毒GII.17型导致的聚集性腹泻暴发疫情,随后逐渐向世界各地蔓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本文综述... 诺如病毒是导致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给全球的社会医疗和公众健康带来了严重负担。2014年,亚洲开始集中出现诺如病毒GII.17型导致的聚集性腹泻暴发疫情,随后逐渐向世界各地蔓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本文综述了诺如病毒GII.17型流行特征和基因特征以及变异进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GII.17型 流行特征 变异 进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