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虚血大鼠模型表征及血液流变学研究瘀 被引量:32
1
作者 扈新刚 张允岭 +5 位作者 柳洪胜 娄金丽 郑宏 张锦 闫妍 黄启福 《天津中医药》 CAS 2007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通过对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表征及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探索模型大鼠敏感表征及其血液流变学特征,为气虚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力竭游泳法制作气虚血瘀大鼠模型,根据拟定的表征体系进行动态(1周、2周、4周)观... [目的]通过对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表征及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探索模型大鼠敏感表征及其血液流变学特征,为气虚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力竭游泳法制作气虚血瘀大鼠模型,根据拟定的表征体系进行动态(1周、2周、4周)观察,同时检测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在力竭游泳后(2周、4周)分别表现出体质量下降、游泳时间缩短,旷场分析中(2周、4周)中央格时间延长,舌质(1周、2周、4周)由淡红转为紫黯;血液流变学指标中,(2周)血浆黏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1周、2周、4周),(4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4周)纤维蛋白原含量(FIB)降低。[结论]力竭游泳所致气虚血瘀大鼠模型成立;相关表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气虚血瘀状态,其中精神状态差、体质量下降、游泳时间缩短、懒动等体现气虚,舌质转黯、紫黯等体现血瘀;与表征相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符合血瘀证一般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大鼠模型 表征 舌质紫黯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从因脉证治构建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思路探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扈新刚 张允岭 +2 位作者 郑宏 张锦 黄启福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14-116,119,共4页
证候模型的科学建立是中医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以往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因、脉、证、治"的建模设想并加以阐释,以期为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因脉证治 构建 气虚血瘀证 动物模型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绪调节与红细胞调控水平相关的方法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扈新刚 王雪 +2 位作者 杨丽 韦昱 赵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228-231,共4页
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主神明""神明"和"血脉"作为心所主功能的2个重要方面,临床上存在"用"和"体"的辨证关系,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血液红细胞水平人群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表现差异。因... 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主神明""神明"和"血脉"作为心所主功能的2个重要方面,临床上存在"用"和"体"的辨证关系,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血液红细胞水平人群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表现差异。因此,选取不同血液红细胞水平被试者,利用现代心理学情绪诱发实验技术及情绪量表研究方法观察被试者试验前后情绪变化特点,进一步探讨情绪变化与红细胞调控水平的关联性,是揭示中医"心主神明"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主神明 血脉 五脏 情绪调节 红细胞水平 视频诱发实验 量表
下载PDF
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允岭 张锦 +3 位作者 扈新刚 李秀 郑宏 金香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索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指标变化,建立该模... 目的探索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指标变化,建立该模型的评价体系。结果持续力竭性游泳过程中模型鼠表现出体重增长相对缓慢,进食相对延缓,舌质变黯、舌下络脉增长等气虚血瘀状态的表征,线栓法手术后模型鼠表现出少动或不动,无力抵抗,偏瘫,舌色紫黯、舌下络脉青紫粗长等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的表征,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模型鼠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脑组织形态学符合脑缺血改变特征。结论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可制备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几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可构成该模型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缺血性中风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表征
下载PDF
哮喘病中药治疗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伟 赵燕 扈新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哮喘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中医药疗法 基因调控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不同人格特质与躯体健康状况相关性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田蕾 郑敏 +4 位作者 吴昊 韦昱 何磊 赵燕 扈新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索女大学生不同人格特质与躯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EPQ-RSC)、贝克焦虑量表(BAI)及自拟躯体健康状况问卷作为测评工具,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所... 目的:探索女大学生不同人格特质与躯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EPQ-RSC)、贝克焦虑量表(BAI)及自拟躯体健康状况问卷作为测评工具,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所大学的在校女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53例调查对象中,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TP的平均分为(48.56±9.48)分,TE的平均分为(50.16±10.29)分,TN的平均分为(49.61±10.62)分,TL的平均分为(50.58±9.62)分,其中神经质、精神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内外向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而掩饰性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此外,本次调查对象的贝克焦虑量表(BAI)平均分为(31.10±6.73)分,其中存在焦虑情绪的调查对象有31例(4.7%)。而在健康状态下的女大学生尚存在或多或少的躯体不适,50%以上的调查对象均出现了怕冷、口干、全身疲乏、善太息的躯体不适。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及掩饰性均与BAI的得分及全身烘热、头部沉重、头胀、自汗等躯体不适存在相关性。其中神经质与BAI得分及一些躯体不适呈正相关,而内外向、掩饰性与BAI得分及一些躯体不适呈负相关,精神质与BAI的得分及头胀、自汗、全身烘热、头部沉重等躯体不适呈正相关,与月经周期不规律、大便干燥、耳鸣等躯体不适呈负相关。结论:人格与健康状况存在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不同人格维度均与焦虑情绪以及一些躯体不适均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健康 心理 躯体 相关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向心性肥胖的现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亚伟 于泽楷 +5 位作者 扈新刚 约日古丽·麦海提 李青 张达 袁梦华 赵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620-2625,共6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向心性(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疗效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标准的应用现状及各干预措施的效果比较。方法:检索2001—2021年中医药干预向心性肥胖的临床文献,统计分析各项干预方法、诊断标准、疗效指标及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向心性(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疗效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标准的应用现状及各干预措施的效果比较。方法:检索2001—2021年中医药干预向心性肥胖的临床文献,统计分析各项干预方法、诊断标准、疗效指标及疗效标准的应用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最常用的干预方法为针刺疗法(68次,61.82%);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39篇,38.61%);常用的主要疗效指标分别是腰围(WC)(88次,87.13%)、体质量指数(BMI)(82次,81.19%)和体质量(BW)(75次,74.26%);次要指标是三酰甘油(TG)(26次,25.74%)、高密度脂蛋白(HDL)(23次,22.77%)和总胆固醇(TC)(23次,22.77%);最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为《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38次,52.78%);联合疗法对向心性肥胖的改善率最高(9.72%),联合疗法中埋线+推拿对向心性肥胖的改善率最好(17.03%)。结论:中医药干预向心性肥胖具有研究前景,但目前向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疗效指标及疗效标准不够统一和规范,需要进一步统一诊疗标准,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可靠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向心性肥胖 诊断标准 疗效标准 文献研究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中医心、血、神三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雪 赵燕 +3 位作者 吴昊 韦昱 杨丽 扈新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1909-1913,共5页
心主血、血舍神,是中医学气血理论与神志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自《黄帝内经》起就有关于其理论的文字记载。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调是神志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目前现代生物学对于这一机制的认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在临床应... 心主血、血舍神,是中医学气血理论与神志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自《黄帝内经》起就有关于其理论的文字记载。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调是神志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目前现代生物学对于这一机制的认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古今医家认为调节气血在精神情志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拟从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对心、血、神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理论
下载PDF
从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谈疏肝解郁法在情志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9
作者 王雪 赵燕 +2 位作者 扈新刚 杨丽 李青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366-370,共5页
肝主疏泄是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肝脏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肝脏对于人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方能正常发挥。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 肝主疏泄是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肝脏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肝脏对于人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方能正常发挥。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会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出现情志类疾病。而情志病多与气机郁滞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肝与情志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古往今来众多医家在治疗情志病时多从肝主疏泄理论入手,十分重视疏肝调肝,这对情志病的诊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主疏泄 情志病 诊疗
下载PDF
基于亢害承制理论从血舍神角度论治焦虑症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达 赵燕 +3 位作者 李青 杨亚伟 于泽楷 扈新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2期3355-3357,3362,共4页
焦虑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影响。中医根据其症状描述可归属于情志类范畴。肝藏血,在志为魂,心主血,在志为神,心肝二脏相互协调,血液充足,神魂安定,人的情志才能正常表达。心肝邪热亢盛,血不养... 焦虑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影响。中医根据其症状描述可归属于情志类范畴。肝藏血,在志为魂,心主血,在志为神,心肝二脏相互协调,血液充足,神魂安定,人的情志才能正常表达。心肝邪热亢盛,血不养神,神魂被扰,导致焦虑症的发生,本病责之心肝,所以治疗当以清肝热泻心火、调血安神为主。五脏制化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心肝两脏邪热亢盛必然会受到所不胜脏腑的制约,出现“本化”之象即临床表现与病机一致,制约不及则出现“鬼贼之化”的现象即临床表现与病机相反。比如肝阳亢盛出现焦虑、口苦、急躁易怒等“本化”之外,还可能兼有喘憋、咳血等肺气不宣,此为“鬼贼之化”即木极似金,所以在治疗焦虑症的时候,除治疗本化之外,还应该兼顾鬼贼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 亢害承制 本化 鬼贼之化 血舍神 动态平衡 脏象学说 五行生克
下载PDF
气虚血瘀大鼠模型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反应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扈新刚 张允岭 +3 位作者 郑宏 张锦 闫妍 黄启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从糖、脂代谢及心、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等角度,探讨气虚血瘀大鼠模型靶器官损伤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力竭游泳法制作气虚血瘀大鼠模型,分别造模1、2、4周,然后检测模型大鼠血糖、血脂及心、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 目的从糖、脂代谢及心、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等角度,探讨气虚血瘀大鼠模型靶器官损伤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力竭游泳法制作气虚血瘀大鼠模型,分别造模1、2、4周,然后检测模型大鼠血糖、血脂及心、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力竭造模后1、2、4周血糖均升高,血浆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在4周时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见明显异常变化;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升高,心肌组织SOD及脑组织MDA、SOD未见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结论糖、脂等能量代谢紊乱是气虚血瘀证重要生物学基础,其靶器官的损害可能与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游泳 气虚血瘀 能量代谢 氧化应激 大鼠
原文传递
气虚血瘀证大鼠表征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扈新刚 张允岭 +4 位作者 柳洪胜 娄金丽 郑宏 闫妍 黄启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07-810,共4页
关键词 气虚血瘀证 表征 观察与分析 大鼠
原文传递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33
13
作者 娄金丽 张允岭 +5 位作者 郑宏 扈新刚 张锦 闫妍 薛利钢 黄启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0,共4页
建立证候模型是中医药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复制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病证结合模型为范例,探讨了建立中医证候模型的思路与方法,力求使气虚作为始动因素、主要因素而贯穿气虚血瘀模型的全过程,动态观察相... 建立证候模型是中医药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复制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病证结合模型为范例,探讨了建立中医证候模型的思路与方法,力求使气虚作为始动因素、主要因素而贯穿气虚血瘀模型的全过程,动态观察相关的宏观表征和生物学指标,确定其评价体系,为揭示气虚血瘀证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病证 动物模型 研究思路与方法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锦 张允岭 +3 位作者 李秀 金香兰 郑宏 扈新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90-593,649,共5页
目的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指标的变化,建... 目的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指标的变化,建立该模型的评价体系。结果持续力竭性游泳过程中模型鼠表现出体重增长相对缓慢,进食时间相对延缓,舌质变黯、舌下络脉增长等反映气虚血瘀状态的表征,线栓法手术后模型鼠表现出少动或不动、无力抵抗、偏瘫、舌色紫黯、舌下络脉青紫粗长等反映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的表征,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模型鼠血液黏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脑组织形态学符合脑缺血改变。结论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可制备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几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可构成该模型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缺血性脑卒中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证候学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石玉如 张允岭 +4 位作者 戴中 张綦慧 柳洪胜 扈新刚 金香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Lacunar Infarc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LICI)的证候学特点及证类分布特征,为确定本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作为一个研究队列进行量表评分,分为LICI组44例,LI组36例,制定...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Lacunar Infarc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LICI)的证候学特点及证类分布特征,为确定本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作为一个研究队列进行量表评分,分为LICI组44例,LI组36例,制定并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候学观察表,对两组患者证候因素进行观察。结果①LICI组65.90%病人是多病灶、多部位损害,病灶部位以优势半球分布为多。②LICI组63.63%病人记不清楚认知缺损起病时间,70.45%病人病情是不断加重。③LICI组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部分病人伴有抑郁症状出现。④LICI主要的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为风、火、痰、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结论LICI起病隐匿,呈渐进加重,以多灶多位损害为主;肾虚是LICI发生的根本因素,风火痰瘀,兼夹蕴化是发展加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 证候学 观察分析
原文传递
血管性认知缺损病因病机初探 被引量:9
16
作者 石玉如 张允岭 +4 位作者 戴中 林参 扈新刚 柳洪胜 金香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4-286,共3页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缺损 病因病机 毒损脑络
原文传递
还少汤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小黎 侯秀娟 +1 位作者 扈新刚 李侠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7期6575-6575,共1页
关键词 抗衰老药(中药)/治疗应用 汤剂 认知障碍/中药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濡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
18
作者 杨丽 扈新刚 +2 位作者 李青 王雪 赵燕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30-733,共4页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但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对后世均影响较小。现代文献中,存在濡脉与其他脉象组合为相兼脉的现象,忽略了濡脉本身浮、细、软的脉象特征。在濡脉的临床意义上,在宋代以前,以主诸虚证为主,亦可见于平人。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濡脉除主诸虚证外还可主湿证,这一新观点多被后人沿用。现代中医流行病学在调查中发现,濡脉的临床意义仍以主诸虚证与湿为主,且与脾联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濡脉 脉象特征 虚证 湿证 《脉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