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凝血酶原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刘洵祺 才袁 +1 位作者 汪莹 黄湘荣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52-56,共5页
目的分析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相关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所有... 目的分析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相关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至少随访2年观察患者复发情况,依据ROC曲线分析PIVKA-Ⅱ预测复发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曲线图明确PIVKA-Ⅱ与肿瘤复发的关系,Cox回归分析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11~10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9个月。至随访结束,99例患者中有72例复发,复发率为72.7%。ROC曲线分析确定PIVKA-Ⅱ预测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43.6 mAu/ml,敏感度为68.1%,特异度为70.4%,约登指数0.385,ROC曲线下面积0.66。以PIVKA-Ⅱ截断值43.6 mAu/ml为界,≥43.6 mAu/ml为高水平组,57例;<43.6 mAu/ml为低水平组,42例。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1、3、5年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2%、81%、87%与35%、5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甲胎蛋白(AFP)、PIVKA-Ⅱ与肿瘤复发有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目、PIVKA-Ⅱ是乙肝相关肝癌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IVKA-Ⅱ对乙肝相关肝癌治疗后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异常凝血酶原 复发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2
作者 才袁 刘洵祺 +2 位作者 李国军 胡曼莉 黄湘荣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1期1652-1656,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感染组(n=44)及未感染组(n=31)。收集临床基本资料。采...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感染组(n=44)及未感染组(n=31)。收集临床基本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表达水平,分析微血管密度变化。分析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VEGF、CD34、微血管密度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GF表达阴性组对比,VEGF表达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不同年龄、性别、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HBeAg表达、TNM分期、包膜浸润、Edmondson分级、侵袭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BV未感染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HBV感染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通过上调VEGF、CD34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的生存,进而促进肝细胞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缩短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细胞癌 血管生成 侵袭转移 相关性
下载PDF
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洵祺 才袁 安江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073-1077,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到2019年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13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到2019年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13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4例患者,其中75例出现肝癌复发,复发率为56%;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与肿瘤直径、术前PIVKA-Ⅱ值、微血管侵犯、临床分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微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至随访截止,53例患者死亡,81例患者存活,中位生存期49.5个月;患者1、3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46%和43%,总生存率分别是89%、73%和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微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5 cm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根治术 复发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优化方案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舒丹 许诚 +6 位作者 王松 纪燕华 蒋育进 王彦丰 才袁 汪莹 曾丽红 《今日药学》 CAS 2015年第7期510-512,共3页
目的评价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24周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观察组采用Peg-IFN-α,疗程24周HBV DNA下降≤2 log10 IU/m L定义为早期应答不佳,采取继续原方案(IFN亚... 目的评价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24周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观察组采用Peg-IFN-α,疗程24周HBV DNA下降≤2 log10 IU/m L定义为早期应答不佳,采取继续原方案(IFN亚组)或转用恩替卡韦(ETV)的不同策略;对照组使用ETV。每12周检测HBV DNA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HBV m)。结果观察组62例,有44例纳入早期应答不佳,其中29例纳入ETV亚组,15例纳入IFN亚组;对照组32例。疗程96周时,ETV亚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达59%,高于对照组(25%)与IFN亚组(27%)(χ2=0.27、7.11,P=0.04、<0.01)。ETV亚组的HBs Ag下降幅度大于IFN亚组。结论根据Peg-IFN-α早期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可能提高HBe Ag血清学转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聚乙烯二醇类 干扰素一α 恩替卡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