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特立与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 被引量:2
1
作者 拓毅 《特立学刊》 1995年第2期9-11,共3页
1935年10月,中国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征途,到达了陕北高原。为了领导西北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宁晋苏区设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办事处设八部一局,徐特立任教育部长。为了了解边... 1935年10月,中国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征途,到达了陕北高原。为了领导西北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宁晋苏区设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办事处设八部一局,徐特立任教育部长。为了了解边区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徐特立一到陕北,就开始对这里的教育状况进行调查,以此,为发展边区的教育事业、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调查,徐特立认为,陕北文化教育落后,是由自己条件差和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造成的:这里地广人稀,人口散居,村与村相距甚远,儿童上学多有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特立 陕甘宁边区 冬学运动 边区教育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 识字 教育事业 西北办事处 陕北文化
下载PDF
徐特立与陕甘宁边区的教材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拓毅 《特立学刊》 1995年第4期8-10,共3页
徐特立一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并亲自参加了小、中、大学以及社会教育各种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的教材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就他在陕甘宁边区积极从事教材建设的史实作一简略记述。长征结束后,徐特立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创建学校... 徐特立一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并亲自参加了小、中、大学以及社会教育各种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的教材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就他在陕甘宁边区积极从事教材建设的史实作一简略记述。长征结束后,徐特立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创建学校、扫除文盲的工作。在进行这一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边区的教材不尽统一,且严重短缺。当时,城镇学校和乡村规模大一点的完全小学,都使用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编审的旧教材;多数农村小学使用的是一些旧的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至于社会教育(主要形式是开办冬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教材建设 徐特立 社会教育 旧教材 千字文 突出问题 边区教育 主要形式 国民党统治时期
下载PDF
走马水、桥山、桥门、阳周城等地望小考
3
作者 拓毅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4-55,共2页
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卷精装本《史念海全集》,汇集了他的所有历史地理研究著作;在《河山集四集》中,史教授对陕北历史上的走马水、桥山、桥门、阳周城等地望,作了翔实考证。本文依据史教授的考据... 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卷精装本《史念海全集》,汇集了他的所有历史地理研究著作;在《河山集四集》中,史教授对陕北历史上的走马水、桥山、桥门、阳周城等地望,作了翔实考证。本文依据史教授的考据,并结合其它古籍史料,亦欲对走马水、桥山、桥门、阳周城等作一小考,倘有不妥,甚至谬误处,还望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水 阳周 桥门 桥山 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地理学家 奢延 河山集 子洲县 无定
下载PDF
徐特立与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
4
作者 拓毅 《榆林学院学报》 1994年第Z1期78-80,共3页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曾在陕甘宁边区度过近十个春秋,在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他以一个人民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与胆略,身体力行,积极倡导与推动边区的教育事业,为发展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上,...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曾在陕甘宁边区度过近十个春秋,在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他以一个人民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与胆略,身体力行,积极倡导与推动边区的教育事业,为发展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上,陕甘宁境临边陲,战事频仍,地瘠民贪,人文调蔽.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除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读书写字;文盲大概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这里“在文化上是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189页).对此,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1940年所做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讲述得更为具体:,“这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陕北在革命前,除开榆林、米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教育 徐特立 小学教师 人民教育家 文化教育 教育事业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小学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
下载PDF
推荐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5
作者 拓毅 《特立学刊》 1996年第4期3-5,共3页
1989年第五期《徐特立研究》上刊登了陈桂生的文章——《徐特立研究中一份值得注意的文献——〈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略考》,该文对陕甘宁边区教育文献中一再提到的由徐特立起草的《国难教育的原则和方案》,亦即《关于群众的文... 1989年第五期《徐特立研究》上刊登了陈桂生的文章——《徐特立研究中一份值得注意的文献——〈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略考》,该文对陕甘宁边区教育文献中一再提到的由徐特立起草的《国难教育的原则和方案》,亦即《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的成文时间、署名等问题进行了考证,肯定了这个标题不同、内容一致的文件,一确系由徐特立于1937年亲自起草而成。这是陈桂生对徐研的贡献。基于不少从事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的同志没有见过这个文件的状况,现将科学教育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特立 陕甘宁边区 教育建设 文化教育 民主政治 教育思想研究 补习教育 社会教育 群众 教育文献
下载PDF
徐特立与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
6
作者 拓毅 《特立学刊》 1995年第3期14-15,共2页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在陕甘宁边区生活战斗了近十个春秋,为发展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将他在边区大力倡导与推动扫盲运动的史实作一简述。1935年,徐特立跟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在陕甘宁边区生活战斗了近十个春秋,为发展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将他在边区大力倡导与推动扫盲运动的史实作一简述。1935年,徐特立跟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针对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文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状况,立即着手开展了扫盲工作。他把新文字看做是扫盲的利器,于是,便在志丹县办起了夜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徐特立 扫盲运动 新文字运动 扫盲工作 识字 共产主义 扫除文盲 中央红军 教育建设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徐特立
7
作者 拓毅 《特立学刊》 1994年第2期51-53,共3页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包围,长驱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在陕甘宁边区这块红色根据地上成立了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人民的文化生活,从广大领域看,情形...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包围,长驱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在陕甘宁边区这块红色根据地上成立了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人民的文化生活,从广大领域看,情形是很落后的。例如医药卫生问题,由于旧社会遗留给边区人民的迷信、愚昧和不卫生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自然科学研究会 徐特立 延安 卫生习惯 中央政府 国民党 党中央 陕北 经济封锁
下载PDF
徐特立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
8
作者 拓毅 《特立学刊》 1994年第4期55-58,共4页
1945年11月1日,《边区教育通讯》创刊号上载登了徐特立的一篇文章——《读〈教育通讯〉创刊号的我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徐特立开宗明义地指出:"边区是中国本部文化教育最落后的一个区域。"陕甘宁边区文化落后,具体地讲,主... 1945年11月1日,《边区教育通讯》创刊号上载登了徐特立的一篇文章——《读〈教育通讯〉创刊号的我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徐特立开宗明义地指出:"边区是中国本部文化教育最落后的一个区域。"陕甘宁边区文化落后,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盲众多。全边区大约有150万文盲,一般县份,一百人中识字者难有一人,二、迷信严重,巫神猖獗。全边区共有巫神两千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特立 陕甘宁边区 文化建设 边区教育 文化教育 自然科学 死亡率 妇女 主要表现 迷信思想
下载PDF
“夜游神”
9
作者 拓毅 《延安文学》 2016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未结婚。因为到了晚上他就挨家挨户地去窜门,所以村人叫他"夜游神"。他要去的院落,多地处僻静,且多是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留守着年轻媳妇"守活寡"的人家。进得门,便说:"我没电视,来你家看看电视!"说罢... 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未结婚。因为到了晚上他就挨家挨户地去窜门,所以村人叫他"夜游神"。他要去的院落,多地处僻静,且多是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留守着年轻媳妇"守活寡"的人家。进得门,便说:"我没电视,来你家看看电视!"说罢,不管窑主人乐意不乐意,就坐在炕沿或板凳上,边看电视,边同窑主人搭讪。见窑主人爱理不理的样子,就知趣地怏怏走出窑门,向另一户人家走去。就这样,在一个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这样 活寡 地方生活 一对夫妻 出窑 一大一小 四处游荡 打扑克 给你 一只手
原文传递
陕北树木志
10
作者 拓毅 《延安文学》 2021年第3期216-225,共10页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增广贤文》中的名句,是说柳树极易成活,不经意插下几根柳椽,就能长成几棵大树。是的,柳树最"皮实",只要砍几根椽下来,...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增广贤文》中的名句,是说柳树极易成活,不经意插下几根柳椽,就能长成几棵大树。是的,柳树最"皮实",只要砍几根椽下来,插入泥土,就会很快生根、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广贤文》 杨柳依依 昔我往矣 树木志 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树 有心 名句
原文传递
游品三题
11
作者 拓毅 《陕西史志》 2001年第6期58-58,57,共2页
子洲县双湖镇北有峪约六七里深,峪两侧山梁逶迤且相互拥挤,峪便愈显狭窄,溪水亦愈见细瘦。越往深处,两侧的山梁便愈向一起集束,似作一种天地的缝合。峪之将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有巨碣突起,其状如茹,上覆黄壤,遍布地表苔藓... 子洲县双湖镇北有峪约六七里深,峪两侧山梁逶迤且相互拥挤,峪便愈显狭窄,溪水亦愈见细瘦。越往深处,两侧的山梁便愈向一起集束,似作一种天地的缝合。峪之将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有巨碣突起,其状如茹,上覆黄壤,遍布地表苔藓,间有杂草。石隙长异木,色黑如漆,枝柯僵硬,在痰风中发铜的韵律。寻问村人此为何物,村人皆能名其状,而莫能名其名。碣上有庙,壁画斑驳,廊损檐折,香火亦零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湖峪 子洲县 南丰寨 陕西 民间贸易 双云观 自然景点 地方志
原文传递
乡愁:心灵的风景
12
作者 拓毅 《乡镇论坛》 2015年第18期39-39,共1页
对故乡的依恋是乡愁,对故里亲人的思念是乡愁,对乡野孩提生活的记忆是乡愁,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是乡愁,具体到村口的老树:村中的井泉、浑圆的山峁、蜿蜒的村溪、幽深的街巷、古老的石磨、残破的院墙、孤独的草垛、高筑的... 对故乡的依恋是乡愁,对故里亲人的思念是乡愁,对乡野孩提生活的记忆是乡愁,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是乡愁,具体到村口的老树:村中的井泉、浑圆的山峁、蜿蜒的村溪、幽深的街巷、古老的石磨、残破的院墙、孤独的草垛、高筑的鹊巢、俊俏的燕影、静夜里的狺狺犬吠、黎明前的喔喔鸡啼……还有那些锈迹斑斑、钝不可使的农耕用具,俱是浓缩了的微型乡村风景,也是最具象的刻骨乡愁、铭心乡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风景 乡愁 心灵 风土人情 故乡 眷恋
原文传递
乡愁(外一篇)
13
作者 拓毅 《延安文学》 201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是一种文化记忆,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与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也有人说,乡愁是抽象的,是难以捉摸的。其实,在游子与思乡者的心中,乡愁是具象的,很具体,开眼就能看得见,伸手便可摸...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是一种文化记忆,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与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也有人说,乡愁是抽象的,是难以捉摸的。其实,在游子与思乡者的心中,乡愁是具象的,很具体,开眼就能看得见,伸手便可摸得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文化记忆 生活方式 思乡 游子
原文传递
绥平寨记
14
作者 拓毅 《陕西史志》 2004年第5期60-60,共1页
子洲县何集镇淮宁河南岸有故城曰绥平寨。据《宋史·地理志》载:“绥平寨东至怀宁寨四十里,北到临夏城六十里,南至丹头驿四十里,西至黑水堡四十里”。《清涧县志》亦载道:“绥平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其实,绥平寨属地早在... 子洲县何集镇淮宁河南岸有故城曰绥平寨。据《宋史·地理志》载:“绥平寨东至怀宁寨四十里,北到临夏城六十里,南至丹头驿四十里,西至黑水堡四十里”。《清涧县志》亦载道:“绥平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其实,绥平寨属地早在北魏神龟元年(518)就被设置为魏平县,为朔方郡郡治。北周时朔方郡撤销,改属安宁郡。唐初被梁师都占据,改置魏州。唐武德二年(619)总管段德操和梁师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一次大战。武德三年,唐于此设魏州,并且分设安故、安全二县。贞观二年(628)州、县均被撤销,魏州被改设为魏平关。宋初,魏平关被设立为绥平寨,属延川县辖。元符二年(1099)改属绥德军。金正大三年(1226)改设绥平县。元被并入怀宁县。金代乞即罗义率领的红巾军与金将李显忠亦曾在这里有过一次大战。民间传说,宋时,这里曾由宋代名门杨家小将杨文广驻守。一次,绥平寨突遭西夏军的偷袭,杨文广率领守军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城破军败。此次战事十分惨烈,以致血流成河,竞将下游20里处的一湾嫩柳染成了血色。据说,现在的红柳湾也就因此而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洲县 绥平寨 柳州城 地方志 地名考
原文传递
白草寨小考
15
作者 拓毅 《陕西史志》 2001年第3期58-59,共2页
历史上,子洲地临边陲,一直是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接壤地。特别是宋、金、元时期,这里战事频仍,可以说是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地盘的前沿阵地。这从宋、金、元时期设置的许多寨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关键词 白草寨 宋代 子洲县 陕西 地方志
原文传递
金鸡山小识
16
作者 拓毅 《陕西史志》 2002年第2期61-61,共1页
子洲县城四周鲜有胜境,目之所及,蔚然而有生气者,惟金鸡山耳。
关键词 金鸡山 子洲县 森林公园 自然景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