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戚纪胜 缪中荣 +4 位作者 吉训明 李慎茂 朱凤水 支兴龙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59-461,共3页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 血管内支架治疗 临床观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血流 颅外脑血管病 患侧上肢 阻塞性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董白晶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凌锋 焦力群 陈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6-87,共2页
关键词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段 左侧 吞咽困难 意识 患者 面部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14 位作者 张鹏 李萌 吉训明 缪中荣 王亚冰 卢小健 史怀璋 祁大勇 柳江 肖泉 秦晓红 宋庆斌 王玉林 张虹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388-394,共7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眼动脉瘤31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向阳 张鸿祺 +2 位作者 支兴龙 谌燕飞 王亚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眼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眼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9例;年龄18~74岁,平均52.3岁。其中13例有高血压病史,10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脑缺血表现。未破裂动脉瘤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眼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眼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9例;年龄18~74岁,平均52.3岁。其中13例有高血压病史,10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脑缺血表现。未破裂动脉瘤4例,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5例,Ⅳ~Ⅴ级4例。头痛24例,恶心、呕吐18例,有眼部症状者12例,有视力下降者8例,有视野缺损者4例,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者3例。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其中Neuroform支架27枚,Enterprise支架4枚;完全及次全栓塞28例,部分栓塞3例。29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32个月复查,无一例动脉瘤复发。应用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OutcomeScale,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恢复优或良者(GOS 5或4)26例(83.9%),一般者(GOS 3)2例(6.4%),差者(GOS 2)2例(6.4%),死亡(GOS 1)1例(3.2%)。结论通过支架对眼动脉瘤瘤颈重塑及弹簧圈的封堵作用,使动脉瘤得到致密栓塞,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5
作者 卢小健 张鸿祺 +2 位作者 支兴龙 李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54-458,共5页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支架治疗 外伤性 文献复习 CAVERNOUS 支架血管成形术 可脱性球囊 首都医科大学
下载PDF
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于伟东 张民 +5 位作者 赵丛海 高宇飞 支兴龙 张鸿琪 王悦 李朝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覆膜支架 治疗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傅传经 支兴龙 +2 位作者 高觉民 李铭 李建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20期17-19,共3页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1例。3-12个月复查造影随访,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12个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12个月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及12个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 支架 栓塞.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8
作者 贺民 凌锋 +2 位作者 支兴龙 张鸿祺 宋庆斌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5-446,共2页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3年 3月间 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 15例(94 % )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3年 3月间 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 15例(94 % )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得以成功栓塞 ,1例 (6 % )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支架置入得以治愈 ,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某些类型的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 ,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下载PDF
Neuroform自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逄锦峰 赵长福 +6 位作者 张爱荣 丁照义 支兴龙 张鸿祺 王雪鹏 宁显宾 张鹏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10369-10372,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男24例,女13例,年龄49... 目的:观察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男24例,女13例,年龄49-72岁,平均64岁。均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接受了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结果:全部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技术成功率达100%,37例患者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个月。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同时置入2枚支架,其中双侧椎动脉狭窄1例,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2例。1例患者术后3d,因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给予急诊溶栓治疗后完全恢复。支架置入后电话及门诊随访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尚未有病情加重回报。结论:Neuroform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提高了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基底动脉狭窄 自膨式样支架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10
作者 贺民 凌锋 +2 位作者 支兴龙 张鸿祺 宋庆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华西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306-307,共2页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 5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5例病人的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应用...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 5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5例病人的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均得以成功栓塞 ,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治疗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联合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例报告
11
作者 刘福兴 李萌 支兴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0-34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支架植入 颈动脉狭窄 动脉搭桥术 治疗 联合
下载PDF
覆膜支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2例
12
作者 于伟东 赵丛海 +4 位作者 张民 支兴龙 王悦 杨建波 张广宁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4期556-557,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覆膜支架 血管内治疗 支架治疗
下载PDF
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燕景锋 陈金龙 +1 位作者 支兴龙 张鸿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84,共2页
采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共8例,7例支架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消失,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1例支架未能置入。术后6个月造影,除1例颈内动脉闭塞,余病例载瘤(瘘)动脉畅通。认为覆膜支架置入术是... 采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共8例,7例支架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消失,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1例支架未能置入。术后6个月造影,除1例颈内动脉闭塞,余病例载瘤(瘘)动脉畅通。认为覆膜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CCF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疗法 覆膜支架
下载PDF
Neuroform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附30例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尚发军 张鸿琪 +1 位作者 支兴龙 凌锋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66-567,共2页
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20例致密填塞,10例部分栓塞,4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自膨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动脉瘤栓塞辅助材料,可以致... 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20例致密填塞,10例部分栓塞,4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自膨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动脉瘤栓塞辅助材料,可以致密栓塞动脉瘤,解剖治愈,但其长期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覆膜支架在颅颈血管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勇 支兴龙 +4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鸿祺 张鹏 王亚冰 吴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85-487,共3页
对主动脉、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某些病变,已开始使用各种覆膜支架进行治疗。由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病变血管的变化以及栓塞材料的不稳定性,使病变与正常动脉之间的移行部分难于处理,常会出现治疗不全、病变再通及复发等问题。而使... 对主动脉、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某些病变,已开始使用各种覆膜支架进行治疗。由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病变血管的变化以及栓塞材料的不稳定性,使病变与正常动脉之间的移行部分难于处理,常会出现治疗不全、病变再通及复发等问题。而使用覆膜支架可覆盖病变和相对异常的移行部分,建立一段人工的血流通道,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病变的目的。近年来,覆膜支架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采用覆膜支架治疗颅颈血管病共19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瘤 假性 动脉瘤 夹层 覆膜支架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应用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燕景锋 樊立华 +1 位作者 支兴龙 张鸿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带膜支架治疗的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消失,并保持载瘤(瘘)动脉...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带膜支架治疗的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消失,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1例患者带膜支架未能植入。结论带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手段,但带膜支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带膜支架
下载PDF
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小欣 缪中荣 +5 位作者 宋庆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 张鸿祺 张鹏 支兴龙 朱凤水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75-177,共3页
目的 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 目的 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较(n代表根据血管造影像片进行分析的"U"型襻的个数)。 结果 犬的颈外动脉"U"型襻形态和人的颈内动脉"U"型襻形态相似。 结论 犬的颈外动脉可以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和深入研究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 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动物模型 颅内血管狭窄
下载PDF
影响脑静脉窦血栓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附87例报告) 被引量:8
18
作者 支兴龙 王建祯 +2 位作者 凌锋 吉训明 何心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77-78,共2页
对89例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CVST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昏迷、神志改变、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颅内出血等改变时患者重残及病死率高,及早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结果 预后
下载PDF
感染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支兴龙 王建祯 +5 位作者 凌锋 吉训明 李慎茂 缪中荣 朱风水 何心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0例由感染所致的CVST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4例继发于乳突感染,2例继发于头面部疖肿感染,3例继发于中耳炎,1例由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导... 目的探讨感染性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0例由感染所致的CVST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4例继发于乳突感染,2例继发于头面部疖肿感染,3例继发于中耳炎,1例由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导致。患者最初主要为头痛、发热等局部感染表现,进而出现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头部CT、MRI、DSA等检查显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10例患者均行抗感染治疗,其中6例给予抗凝治疗,4例给予局部溶栓治疗。治疗后患者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头面部感染及全身性菌血症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CVST,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脑静脉窦血栓 抗凝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8
20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10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鸿祺 张鹏 李慎茂 朱凤水 支兴龙 宋庆斌 秦晓红 牛香美 张虹 朱雪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9个月,平均 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 80万~ 290万 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 100万 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 6个月,平均随访 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2%,死亡率为 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3%,病死率为 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27,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 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支架置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