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y in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Atmospheric Background
1
作者 支树林 朱杰 +1 位作者 刘岩 毛梦妮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76-88,共13页
Based on the lightning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Fengyun-4A(FY-4A)Lightning Mapping Imager(FY-4A/LMI)and the Lightning Imaging Sensor(LIS)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we extract the“event”type data as the... Based on the lightning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Fengyun-4A(FY-4A)Lightning Mapping Imager(FY-4A/LMI)and the Lightning Imaging Sensor(LIS)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we extract the“event”type data as the lightning detection results.These observation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 cloud-to-ground(CG)lightning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y in Southeast China,primarily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adjacent areas,from April to September,2017–2022.In addition,with the fifth-generation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data,we further delved into the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s in lightning activity and their primary related factors.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ightning frequency and density of the FY-4A/LMI,ISS-LIS and CG data are higher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Jiangxi,central Fujian Province,and western and central Guangdong Province,while they tend to be lower in eastern Hunan Province.In general,the high-value areas of lightning density for the FY-4A/LMI are located in inland mountainous areas.The lower the latitude is,the higher the CG lightning density is.High-value areas of the CG lightning density are more likely to be located in eastern Fujian and south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However,the high-value areas of lightning density for the ISS-LIS are more dispersed,with a scattered distribution in inland mountainous areas and along the coast of eastern Fujian.Thus,the mountainous terra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gh-value areas of the lightning density.The locations of the high-value areas of the lightning density for the FY-4A/LMI correspond well with those for the CG observations,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are also consistent.In contrast,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value areas of the lightning density for the ISS-LIS is more dispersed.The positions of the peak frequency of the FY-4A/LMI lightning and CG lightning contrast with local altitudes,primarily located at lower altitudes or near mountainsides.K-index an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can better reflect the local boundary layer conditions,where the lightning density is higher and lightning seasonal variations are apparent.There are strong correlations in the annual variations between the dew-point temperature(Td)and CG lightning frequency,and the monthly variations of the dew-point temperature and CAPE are also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monthly variations of CG lightning,while they are weakly correlated with the lightning frequency for the FY-4A/LMI and ISS-LIS.This result reflects that the CAPE shows a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CG lightning frequency during seasonal tran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NING satellite and ground detections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outheast China
下载PDF
一次影响江西的致灾性飑线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支树林 许爱华 +2 位作者 张娟娟 周芳 马中元 《暴雨灾害》 2015年第4期352-359,共8页
利用常规探测、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分析2012年4月10日发生在江西省中北部地区的一次致灾性飑线天气过程,着重分析该过程形成的有利环境条件及强对流持续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由槽前暖平流强迫触发... 利用常规探测、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分析2012年4月10日发生在江西省中北部地区的一次致灾性飑线天气过程,着重分析该过程形成的有利环境条件及强对流持续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由槽前暖平流强迫触发形成,并由飑线和非飑线上的超级单体风暴共同影响;强垂直风切变的存在、适宜的0/-20℃高度和"上干下湿"的结构配置是形成地面降雹和雷雨大风的有利环境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温度锋区在江西中北部地区的长时间维持,也是飑线及非飑线上的超级单体风暴在江西境内持续加强的有利条件之一。强对流回波形成于地面温度梯度较大处,且位于风场辐合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超级单体风暴 低槽 急流 中尺度温度锋区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支树林 陈娟 包慧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3-1214,共12页
文章利用常规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闪电定位、雷达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赣西地区致灾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以及冷... 文章利用常规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闪电定位、雷达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赣西地区致灾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以及冷空气影响,构成了此次大暴雨的天气背景条件。(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MβCS发展及加强的重要因子;多个结构密实、边界光滑的MβCS在赣西地区长时间维持,导致相应地区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此次大暴雨过程中TBB≤-62℃的冷云云团位置和强度对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尤以TBB≤-72℃的中心区与强降水中心区吻合最好。(3)此次暴雨过程5 min雨量分布与地闪数的分布较重合,地闪跃增时刻在地面降水增大前出现,提前时间约10 min左右。(4)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中尺度涡旋是导致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赣西地区存在显著的径向风辐合特征,且低空强西南风急流上叠加深厚径向风辐合区,有利于降水的加强和维持;另外在动力辐合和山地地形共同作用下,强劲的偏南风急流携带充沛水汽在赣西地区汇合,导致该地区出现连续性强降水。(5)最大雷达回波强度的变化对地面5 min雨强的变化有辅助参考,但预示性不明显;雷达风廓线产品对地面强降水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报辅助作用,在此次大暴雨过程中该产品对赣西地区强降水预报辅助作用的"提前量"达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垂直风切变 基本反射率 雷达风廓线产品
下载PDF
江西省地闪气候特征及其活动强弱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支树林 许爱华 +1 位作者 李俊 孙素琴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2期37-44,共8页
为科学评价雷电活动强弱和为雷电预报的效果检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2010年江西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分析了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变化,发现0.01°×0.01°经/纬度分辨率格点上的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9月18日17:00... 为科学评价雷电活动强弱和为雷电预报的效果检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2010年江西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分析了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变化,发现0.01°×0.01°经/纬度分辨率格点上的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9月18日17:00—18:00,为64次/h;相较其他时段而言,16:00—17:00闪电活动最强。基于地闪观测资料、探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雷达回波强度与地闪数的相关性统计特征发现,在0.1°×0.1°经纬度网格点上,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大值与相应时段内的地闪频数大值常不一一对应,但地闪频数大值多出现在强回波附近。格点上的12 min内的地闪数大都≤60个,以1—20个为最多;地闪数≥40个的格点数则明显减少;对应的0℃层以上最大回波强度集中于35—60 dBz,回波强度≤35 dBz或≥60 dBz的格点数则明显偏少。回波强度介于45—55 dBz的格点数明显大于回波强度>55 dBz以及<45 dBz的格点数,表明这个区间内的闪电活动最强。因此,借助0℃以上最大回波强度可简单地区分闪电活动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频数 回波强度 相关性 格点
下载PDF
FY-4A卫星闪电资料在台风飑线天气监测中的应用能力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支树林 包慧濛 李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8-1190,共13页
为更好地开展风云四号气象卫星(FY-4A)闪电资料的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结合地闪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受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于9月17日晚间在江西境内形成的台风飑线过程,对比分析了2种闪电资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差... 为更好地开展风云四号气象卫星(FY-4A)闪电资料的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结合地闪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受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于9月17日晚间在江西境内形成的台风飑线过程,对比分析了2种闪电资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差异,以及两者的频数与45 dBz以上强回波面积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了卫星闪电与TBB低值区和地面大风位置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地闪的位置多超前于卫星闪电,两者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卫星闪电的变化幅度远较地闪显著;卫星闪电基本位于TBB≤-72℃处及邻近区域;在对流强烈影响阶段,尽管卫星闪电频数的波动较大,但仍与强回波面积有同步增大的特征;伴随的雷暴大风大都发生在卫星闪电密集区的前沿,且偏于移动方向一侧,与相同时段的地闪相似,表明它们对判识雷暴大风的可能发生位置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闪电 台风飑线 地闪 雷暴大风 强回波面积
下载PDF
一次弱降雹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0
6
作者 支树林 汤达章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年第2期36-42,共7页
首先分析了多普勒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接将雷达反射因子作空间积分的算法;然后综合利用重新计算的VIL、VIL密度和不同高度的反射率密度(VIZ),来判断和识别强对流天气;最后通过对发生在江西... 首先分析了多普勒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接将雷达反射因子作空间积分的算法;然后综合利用重新计算的VIL、VIL密度和不同高度的反射率密度(VIZ),来判断和识别强对流天气;最后通过对发生在江西境内的1次弱降雹过程的分析,在日常临近预报流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VIZ、VIL和VIL密度等物理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物理量除了可以准确判断出有冰雹发生外,还可以根据其时间变化大致估算出地面降雹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率密度 VIL密度 温度层 冰雹
下载PDF
江西冰雹天气期间的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支树林 娄桂杰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3期36-41,共6页
利用江西省2003—2008年冰雹天气发生时的闪电探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地面降雹前后的闪电频数和强度等物理量,得到了对江西降雹过程中的闪电活动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对于江西大部分地区的雷暴过程,回波强度≥40dBz时,就有可能产... 利用江西省2003—2008年冰雹天气发生时的闪电探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地面降雹前后的闪电频数和强度等物理量,得到了对江西降雹过程中的闪电活动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对于江西大部分地区的雷暴过程,回波强度≥40dBz时,就有可能产生闪电。冰雹发生前后的短时间内正闪频数普遍远小于负闪频数,而且多数情况下正负闪频数比增大时,相应的冰雹直径也增大,即正闪比例的变化与冰雹成长过程有较好的关联。正闪强度大都强于负闪。降雹后负闪频数会减小,而正闪频数会有所增大。总闪频数和正负闪比例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可被用来估算地面降雹时间。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若正闪平均强度越强,则发生冰雹天气的可能性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闪电 频数 强度 陡度
下载PDF
台风“碧利斯”影响庐山降水的探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年第3期60-64,封3,共6页
通过分析台风“碧利斯”影响江西期间的自动气象站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探讨了造成庐山过程强降水较周围雨量明显偏多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碧利斯”过境时,雷达回波强度在庐山会有加强的现象,径向速度场表现为有风向和风速的切变存在... 通过分析台风“碧利斯”影响江西期间的自动气象站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探讨了造成庐山过程强降水较周围雨量明显偏多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碧利斯”过境时,雷达回波强度在庐山会有加强的现象,径向速度场表现为有风向和风速的切变存在;零等速度线的走向变化和降水的变化有关,且零等速度线的变化往往先于降水的变化,能预示降水的变化趋势。除“碧利斯”本身携带的大量水汽外,庐山迎风坡的地形抬升作用,以及鄱阳湖水域充沛的水汽供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中小尺度辐合在庐山较长时间的维持,是造成庐山降水普遍大于周边地区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降水 回波强度 径向速度 强热带风暴 "碧利斯"
下载PDF
江西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临近预报系统 被引量:1
9
作者 支树林 娄桂杰 盛志军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2期62-67,共6页
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的临近预报产品需求,探讨了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探空资料和雷达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特定高度层上的饱和度等参量以及回波特征,并发现这些特征量对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制作和建立... 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的临近预报产品需求,探讨了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探空资料和雷达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特定高度层上的饱和度等参量以及回波特征,并发现这些特征量对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制作和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临近预报业务流程,提供临近预报和服务产品为目的,介绍了江西省相关业务的进展情况,重点探讨了预报制作过程中绘图和文档制作的程序实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人工增雨 临近预报 方法 系统
下载PDF
浅谈文档查看程序的编制
10
作者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2年第2期31-32,共2页
介绍了1个自己编制的文档查看程序,并给出了具体的源程序代码。
关键词 文档 程序 编制
下载PDF
一次由“列车效应”引发的梅雨锋暴雨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素琴 郑婧 +4 位作者 支树林 许爱华 陈云辉 盛志军 于爱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利用Micaps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和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小尺度系统及其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移动缓慢、中层干冷空气... 利用Micaps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和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小尺度系统及其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移动缓慢、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强盛的西南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及地面辐合线维持是造成此次极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反射率因子表现为低质心、垂直发展旺盛、高效率的强回波连续经过同一地区;同时,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和热带降水回波特点;径向速度表现出锋面过境特征,"牛眼"结构表明了低空西南气流较强。当暖湿急流输送方向与地面辐合线平行时,孟加拉湾的水汽被低槽前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辐合线上空,使辐合线稳定、维持或发展。干冷气流入侵有利于对流单体的产生;大风速区和辐合区的发展有利于中小尺度对流单体及其次级垂直环流的维持、发展,且这些次级环流规则排列,从而"列车效应"得以维持。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活动、地面静止锋及其附近多条中尺度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维持,是形成"列车效应"的主要原因;降水回波处于东北—西南向的高能舌北侧移动,江西东北部特殊的地形作用促使"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列车效应 辐合区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强对流天气雷电参数和雷达回波特征个例分析 被引量:44
12
作者 罗树如 支树林 俞炳 《气象科技》 2005年第3期222-226,i002,共6页
分析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同时期的雷电参数结果发现:雷电参数对强对流天气反映更加敏感,雷电密集区的移动反映出强对流单体的移动趋势;雷电频数变化预示着强对流的不同发展阶段... 分析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同时期的雷电参数结果发现:雷电参数对强对流天气反映更加敏感,雷电密集区的移动反映出强对流单体的移动趋势;雷电频数变化预示着强对流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雷电极性的变化,可判断强对流的种类。因此,结合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雷电参数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雷电参数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增加了一种新的监测预警依据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雷电参数 雷达回波特征 个例分析 多普勒天气雷达 2003年4月 探测资料 对流过程 卫星云图 监测预报 监测预警 短时预报 中北部 江西省 密集区 频数
下载PDF
九江地区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马中元 许爱华 +2 位作者 贺志明 李德俊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3期52-56,I0004,I0006,共7页
使用常规地面观测、风能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23时—6日01时,江西九江地区出现的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涡槽后强大的西北气流、925hPa波动型辐合线和异常3h变压是造成... 使用常规地面观测、风能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23时—6日01时,江西九江地区出现的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涡槽后强大的西北气流、925hPa波动型辐合线和异常3h变压是造成这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动力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消散过程中,强烈下沉气流冲击地面形成阵风锋,即使对流云团消散后,这股下沉气流仍惯性移动,并继续影响下游长达百余千米范围;阵风锋前沿边界会造成大气折射率的改变,雷达可以从反射率和速度场上探测到这种不连续面的窄带回波。窄带回波移动速度可以定性判断地面大风级别,移速大风力大,移速小风力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大风 对流云团 阵风锋 窄带回波.
下载PDF
SWAN系统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产品在江西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俊 支树林 +4 位作者 郭艳 张瑛 盛志军 洪浩源 王欢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2期61-66,共6页
利用SWAN1.0系统对江西省2010年1—7月的25次降水过程进行反算。结果表明,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PE)产品在江西省的主汛期(4—7月)应用效果要好于非主汛期,QPE产品的1 h雨量值比实际观测值要小,偏差大约20%;对3块小流域的QPE检验,其中2块... 利用SWAN1.0系统对江西省2010年1—7月的25次降水过程进行反算。结果表明,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PE)产品在江西省的主汛期(4—7月)应用效果要好于非主汛期,QPE产品的1 h雨量值比实际观测值要小,偏差大约20%;对3块小流域的QPE检验,其中2块小流域的QPE产品误差与全省范围的误差差别很小,QPE对小流域短时中阵雨以上量级的降水具有较高可靠性。依据检验工作的结果,开发出的QPE修正产品可以作为江西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N系统 QPE 效果检验
下载PDF
台风“海葵”(2012)造成的景德镇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芳 陈翔翔 +1 位作者 郭达烽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年第3期35-42,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2年8月8—10日"海葵"台风引发的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阻挡,台风低压在安徽省南部地区长时间停滞,导致景德镇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水。强降...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2年8月8—10日"海葵"台风引发的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阻挡,台风低压在安徽省南部地区长时间停滞,导致景德镇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水。强降水发生期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深厚而强盛。台风登陆后在向西偏北方向行进的过程中,中心西侧有弱冷空气补充,大气层结由对流稳定变为对流不稳定,景德镇地区的强降水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应两次暴雨极值的出现,景德镇地区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降水的加强。向西南开口的"簸箕"地形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的抬升,从而导致此次台风暴雨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低压环流 物理量 地形
下载PDF
江西“06.19”强降水天气成因及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云辉 蔡菁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2期34-42,共9页
利用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NCEP资料,对2010年6月19日江西创历史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江西典型暴雨形势背景下,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附近,... 利用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NCEP资料,对2010年6月19日江西创历史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江西典型暴雨形势背景下,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附近,中尺度系统提前或同时于强降水生成;强降水位于低层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前端和水汽强辐合的重叠区域,与强上升运动区及θse≥78℃高能舌北侧密集锋区对应;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使降水加强,东西向直线排列的MCS不断向东移动造成持续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和邻低值中心大梯度区;中-β尺度强回波带稳定且具高降水效率,并形成"列车效应";辐合线、逆风区、中气旋和中层冷侵入等促进强降水发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中尺度 MCS 强回波
下载PDF
2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应冬梅 许爱华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3年第2期10-13,共4页
通过对4月5日和7日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对比分析,以及南昌WSR-98D产品中的组合反射率(CR)、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SRM)等产品的分析,得出江西省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的有利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及多谱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关键词 天气形势 物理量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雷电落点和强度临近预报方法初探 被引量:10
18
作者 林铍德 支树林 罗树如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年第4期57-60,共4页
利用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产品和江西省12个雷电监测站的闪电定位资料,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式,通过对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综合分析推理,结合物理量产品资料,建立了雷电灾害发生、雷电可能落点和强度预报方法... 利用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产品和江西省12个雷电监测站的闪电定位资料,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式,通过对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综合分析推理,结合物理量产品资料,建立了雷电灾害发生、雷电可能落点和强度预报方法,并用2003—2004年2—6月的资料作检验,0~1 h预报Ts评分为70.35%,1~3 h预报Ts评分为5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落点 强度 预报 雷达资料
下载PDF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强对流天气过程初探 被引量:5
19
作者 应冬梅 苏涵智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2年第3期5-7,共3页
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3月2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并对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过程和体会加以总结,以便为以后使用该雷达探测灾害性天气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多普勒 天气雷达 探测 强对流 初探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产品和雷电信息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罗树如 支树林 俞炳 《江西气象科技》 2004年第3期44-47,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和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到的同时期的雷电参数,得出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我省中北部的1次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的雷电参数演变特征,从而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提供了新的监测预... 通过对比分析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和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到的同时期的雷电参数,得出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我省中北部的1次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的雷电参数演变特征,从而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提供了新的监测预警依据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雷电参数 雷达回波 特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