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文佳媚 马学玲 刘亢丁 《武警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845-846,共2页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梗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文佳媚 高红华 高连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对7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梗死形态进行分型,评估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皮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对7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梗死形态进行分型,评估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皮质前型分水岭、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动脉病变率较高。结论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可以提示不同部位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下载PDF
扩容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连波 林佳才 +2 位作者 田沈 文佳媚 刘千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3321-332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扩容治疗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7月—2012年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并利用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02...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扩容治疗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7月—2012年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并利用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02例,两组在采取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基础上,对照组连续3 d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而治疗组连续3 d给予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对录入患者按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进行机制分型,并于入院、出院及出院后90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型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短期、长期神经功能改善及90 d 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低灌注机制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短期、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以及90 d 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低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能显著改善短期及长期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容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卒中 预后
下载PDF
成年缺血性烟雾病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高红华 高连波 文佳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成年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4例烟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分析烟雾病性脑梗死的分布特点以及DSA不同... 目的探讨成年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4例烟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分析烟雾病性脑梗死的分布特点以及DSA不同分期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结果DWI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累及42个大脑半球,梗死模式依次为皮层梗死(71.4%),分水岭梗死(71.4%),穿支动脉梗死(23.8%)。DSA显示急性梗死半球Mugikura 1~4期所占比例分别为:1期21.43%(9个),2期40.47%(17个),3期19.05%(8个),4期19.05%(8个)。各期1级侧支分别为8个(34.7%)、11个(47.8%)、3个(13.1%)和1个(4.4%),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3,P=0.006);2级侧支分别为4个(13.8%)、12个(41.4%)、7个(24.1%)、6个(20.7%),但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4,P=0.092);3级侧支分别为0个(0%)、0个(0%)、1个(33.3%)、2个(66.7%),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9,P=0.021)。结论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梗死模式以皮层梗死及分水岭梗死为主,提示其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共同参与。侧支循环的模式随烟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1、2级侧支循环多出现于烟雾病中期,3级侧支循环出现于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烟雾病 侧支循环 磁共振弥散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内动脉闭塞后脑梗死分布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高红华 文佳媚 高连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时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侧支循环对不同部位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均行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并引起同侧新发梗死。记录...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时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侧支循环对不同部位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均行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并引起同侧新发梗死。记录梗死分布部位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析颈内动脉闭塞引起同侧脑梗死的分布特征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的相关性。结果 45例中,颈内动脉闭塞后梗死分布依次为皮层微小梗死38例(84.4%),内分水岭梗死22例(48.9%),流域性梗死21例(46.7%),后分水岭梗死10例(22.2%),前分水岭梗死6例(13.3%),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10例(22.2%)。其中皮层微小梗死合并分水岭梗死23例(60.5%)。前交通动脉开放时无流域性梗死(0%,P=0.013);12例无一级侧支开放者发生流域性梗死11例(91.7%,P=0.003)。结论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与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机制共同参与了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前交通动脉开放可以降低流域性梗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闭塞 磁共振弥散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不同材料支架置入后颅内靶血管再狭窄的影像形态学评估 被引量:5
6
作者 高连波 刘一娜 +1 位作者 高红华 文佳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49-1652,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材料支架置入后颅内靶血管再狭窄影像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2003-05/2007-05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82例,按置入支架材料的类型分组:金属裸支架组74例(98支),药物涂层支架组108例(37支)。两组... 目的:比较不同材料支架置入后颅内靶血管再狭窄影像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2003-05/2007-05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82例,按置入支架材料的类型分组:金属裸支架组74例(98支),药物涂层支架组108例(37支)。两组患者分别于颅内动脉狭窄部位置入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随访15个月。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金属裸支架组比较,药物涂层支架组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超过支架边缘的弥漫增殖性病变明显减少,支架内局限性再狭窄和支架近端局限性再狭窄明显增多(P<0.05或0.01)。结论:金属裸支架置入处再狭窄发生率高,影像形态学以支架内弥漫和支架内弥漫累及两端为主;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低,影像形态学以支架内局限和支架近端局限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材料 颅内动脉 再狭窄 影像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学玲 刘亢丁 +3 位作者 江新梅 文佳媚 李桂玉 李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人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人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后无处理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移植无血清DMEM组(D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移植人MSCs组(E组),每组10只。D、E两组脑缺血周边区(右侧)分别移植无血清培养基5μL和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MSCs(4×105.μL-1)5μL;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人MSCs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存活情况;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各组大鼠术后1、3、7及28 d行为学变化。结果:成功地分离并纯化人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P3MSCs结果显示,CD44、CD29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CD31均呈阴性表达;移植的人MSCs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移植人MSCs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该组大鼠移植人MSCs后7 d时行为学评分低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周边注射人MSCs显著地改善大鼠脑缺血症状,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可更客观地评价大鼠长时间运动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大鼠 Wistar 脑缺血 行为学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红华 文佳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以及侧支循环对TIA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入院时的ABCD2评分及脑血管DSA影像学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4分组;根据DSA影像学结果,分...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以及侧支循环对TIA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入院时的ABCD2评分及脑血管DSA影像学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4分组;根据DSA影像学结果,分为责任血管狭窄≥50%组和<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以及侧支循环对TIA后2d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结果①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与<50%组比较,年龄≥60岁者所占比率高[分别为52.7%和27.6%,χ2=4.87,OR值=2.928,95%CI(1.109,7.733),P=0.027],既往有缺血性卒中史者所占比率高[分别为29.1%和6.9%,χ2=5.555,OR值5.538,95%CI(1.176,26.087),P=0.018]。②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与<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者所占比例高[分别为45.5%和20.7%,χ2=5.001,OR值=3.194,95%CI(1.125,9.070),P=0.025]。③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TIA患者2日内卒中发生率高于狭窄率<50%组(分别为36.4%和2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8,OR值=1.500,95%CI(0.562,4.006),P=0.417]。④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TIA患者2d内卒中风险与持续吸烟、ABCD2评分≥4分相关,侧支循环开放使2d内脑卒中风险降低,[OR值=0.179,95%CI(0.051,0.624),P=0.005]。结论①年龄及既往缺血性卒中史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②ABCD2评分≥4分与责任血管狭窄≥50%相关。③责任血管狭窄率≥50%组中,持续吸烟、ABCD2评分≥4分使TIA患者2d内脑卒中风险增加;侧支循环开放使TIA患者2d内脑卒中风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高红华 文佳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后行MRA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MRA对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35例患者70支大脑中动脉中,MRA显示正常血管2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后行MRA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MRA对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35例患者70支大脑中动脉中,MRA显示正常血管28支,病变血管42支,病变部位47处,MRA与DSA诊断符合53处,符合率70.7%,诊断偏高22处。MRA诊断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0;中度狭窄时各值分别为100%、71.4%、73.1%、17.6%、100%、3.5、0;重度狭窄时各值分别为100%、81.4%、82%、15.4%、100%、5.38、0;闭塞病变时各值分别为100%、96.8%、97.3%、86.7%、100%、31.25、0。MRA对大脑中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1.0、0.224、0.222、0.912。结论与DSA相比,MRA对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对轻度狭窄诊断效度最高,适于筛查;对于中、重度狭窄诊断效度降低,应进一步做DSA明确以决定治疗策略;对于闭塞病变诊断符合率虽高,但也应慎重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培蕊 马学玲 +3 位作者 王心蕊 文佳媚 陈柏竹 刘亢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6期9250-9254,共5页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已排除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新鲜骨髓(自愿提供),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原代细胞培养至增殖接近融合状态时,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DH5α中复制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染情况,并设质粒空载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1周后,造血细胞消失,贴壁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梭形外观,有粗大的细胞突起伸出。2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突起变长,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流式细胞术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CD44、CD29阳性,CD34、CD31、CD45阴性。VEGF165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CD44表达明显降低,CD31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用FITC标记后的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用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现了红色荧光。结论: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发生明显转变,CD31表达率明显增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这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缺血 基因转染
下载PDF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法筛选大鼠脑缺血相关蛋白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学玲 刘亢丁 +3 位作者 江新梅 文佳媚 李桂玉 李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鉴定局灶性脑缺血相关蛋白并筛选早期神经保护蛋白。方法应用先进的差异蛋白质组学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6h病灶侧大脑皮层和正常大鼠相应部位蛋白质变化;采用DeCyder-DIA软件、单因素方... 目的鉴定局灶性脑缺血相关蛋白并筛选早期神经保护蛋白。方法应用先进的差异蛋白质组学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6h病灶侧大脑皮层和正常大鼠相应部位蛋白质变化;采用DeCyder-DIA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ANO- VA,选择两组间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R>1.4的蛋白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结果脑缺血6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3个蛋白点符合统计学要求;经质谱分析仅鉴定出一个缺血组明显减少的蛋白点为α-微管蛋白。结论作为结构蛋白之一的α-微管蛋白在脑缺血早期即发生明显变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相关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差异双向凝胶电泳 Α-微管蛋白 大鼠 脑缺血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压力引导下拔出留置气囊导尿管的护理效果观察
12
作者 陈桂媛 文佳媚 高红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9期1860-186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患者在压力引导下拔出留置气囊导尿管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均夹闭尿... [目的]探讨脑血管患者在压力引导下拔出留置气囊导尿管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均夹闭尿管,留置尿管时间为2~6 d,平均3.5d,当病情平稳后,遵医嘱拔出气囊导尿管.观察组:接到医嘱后,嘱患者开始饮温开水800~1000mL,待患者有排尿感觉时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将尿管轻轻插入1~2 cm,再用20 mL注射器将气囊内液体抽出,不立即将尿管拔出,休息30~60 min,当患者有明显的排尿感觉时,轻轻按摩膀胱底部,顺势将尿管慢慢移出.对照组:接到医嘱后,用20 mL注射器将气囊内液体抽出,将尿管轻轻拔出;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后排尿疼痛性质、再次插管次数、血尿发生次数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拔出留置气囊导尿管后,观察组疼痛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烈疼痛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疼痛性质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因尿潴留再次插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尿路感染及血尿发生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压力引导下拔出留置气囊尿管的方法可有效降低尿道黏膜损伤,解除或减轻患者拔管后排尿疼痛感,显著降低拔管后因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留置 导尿管插入术/护理 压力 尿潴留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红华 文佳媚 高连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13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预后良好组1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年龄[(64.64±11.30)岁比(58.94士10.47)岁]、发病至治疗时间[(376.73±316.32)min比(176.00±59.74)min]、溶栓前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73±8.46)分比(11.224-5.20)分]、溶栓治疗24h内最大收缩压(SBP-)[(186.59±24.79)mmHg(1mmHg=0.133kPa)比(169.00±23.04)mmHg]、收缩压连续变异性(SBPV)[(17.11±3.90)mmHg比(13.334-4.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治疗24h内的SBP-、SBPV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压
原文传递
迂曲径路下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连波 高红华 文佳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3-625,共3页
目的 探讨在严重迂曲的血管径路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方法 对18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虹吸段严重迂曲,导丝/支架难以通过,其中5例在首先采用单导丝技术,无法... 目的 探讨在严重迂曲的血管径路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方法 对18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虹吸段严重迂曲,导丝/支架难以通过,其中5例在首先采用单导丝技术,无法使支架释放系统顺利到达狭窄病变后,改用双导丝技术来完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在严重迂曲血管径路下,标准的单导丝技术无法成功时,采用双导丝技术能够成功完成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结论 对严重迂曲血管径路的颅内动脉狭窄病变采用双导丝技术町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支架 迂曲血管径路 单导丝技术 双导丝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