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诺贝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文子尹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0期54-56,114,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非诺贝特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患者,根据收治时间先后次序分为两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分析非诺贝特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患者,根据收治时间先后次序分为两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非若贝特,并持续跟踪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视力,血脂水平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TG及LDL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诺贝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脂
下载PDF
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文子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9期153-155,共3页
目的: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龙川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床位编号,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通过甲钴胺进... 目的: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龙川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床位编号,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通过甲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前列地尔 糖尿病 神经病变
下载PDF
血脂水平监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文子尹 张亮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关系。方法:将所有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视网膜病变组(n=45)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45),比较两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关系。方法:将所有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视网膜病变组(n=45)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45),比较两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酯(TG),并建立Logt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脂指标与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视网膜病变组只有TG显著性增加;(2)视网膜病变组内分析,HDL-C病程小于5年组高于病程大于5年组,而其他指标均为病程小于5年组高于病程大于5年组;(3)甘油三酯是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危险因素(OR=2.23,95%CI0.79~4.93,P=0.043)。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TG显著升高,并随着病程的增加各个血脂异常加剧,且TG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安全及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戴海燕 李小媚 +1 位作者 张亮 文子尹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6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同时也可能给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带来额外的收益。由于二甲双胍存在乳酸酸中毒的风险,所以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上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证实。方法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 目的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同时也可能给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带来额外的收益。由于二甲双胍存在乳酸酸中毒的风险,所以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上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证实。方法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服用二甲双胍患者,服药后对患者乳酸浓度及APACHEII评分及1年的生存率进行评价。结果相对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70例患者治疗1年后乳酸浓度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通过治疗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均有下降,二甲双胍组下降幅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组1年生存率有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在慢阻肺患者应用是安全的,不会引起乳酸的升高,并且能降低APACHEII评分,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乳酸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繁宇 文子尹 叶文捷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5期635-636,共2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 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重复住院次数、左室射血分数值、NT-proBNP水平、 24 h尿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5)。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重症心力衰竭 治疗效果 预后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亮 曾繁宇 文子尹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1期57-59,共3页
目的系统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借助于血栓弹力图,测量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A)诱导途径中的血小板... 目的系统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借助于血栓弹力图,测量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A)诱导途径中的血小板抑制率。AR为血小板抑制率≤2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为血小板抑制率处于20%。50%,阿司匹林敏感(As)为血小板抑制率〉5晚,结合上述标准将150例患者进行分组,在分析AR发生率的基础上,对各组间的特征差异进行分析,并总结AR与AS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AR的发生率是34.0%(51/150).ASR发生率是19.3%(29/150);AR+ASR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AR与ASR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和hs—CRP水平。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其出现AR的危险因素包括PLT和炎症状态,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实验室指标,并及时调整临床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干预措施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亮 文子尹 曾繁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3期76-78,共3页
目的:研究在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和相应的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龙川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均每晚顿服拜阿司匹林,在连续用药1周后对其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检测... 目的:研究在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和相应的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龙川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均每晚顿服拜阿司匹林,在连续用药1周后对其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检测,结合检测结果筛选出105例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患者(将其随机地分入3组,A组35例改用氯吡格雷,B组35例改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疗法,C组35例继续使用拜阿司匹林和D组35例敏感者(续服拜阿司匹林),在连续用药10 d后,需要复查4组患者的MAR,对比4组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调整后,A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MAR要显著高于调整前,但是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MAR要显著低于调整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B组的AA诱导和ADP诱导MAR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D组相比,B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3组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患者容易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时地对其行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显著改善,并能够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