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的现代面相:青苗会传统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讨论
1
作者 陈婷 文忠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青苗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以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庄稼为主要目的,主持相关仪式,举办乡村活动,协调村落内外关系。在其传统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社会,传统青苗会的保护与生存,必须要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完成现代转型。最可行的... 青苗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以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庄稼为主要目的,主持相关仪式,举办乡村活动,协调村落内外关系。在其传统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社会,传统青苗会的保护与生存,必须要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完成现代转型。最可行的保护形式就是保护“文化生态”的完整。“文化生态”势必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在改善民生、保证民众享有现代化权利基础上,激励保留传统。青苗会适应时代,积极与新时代相融,与民众、村落发展相契合才是根本。探索新的策略,吸引民众主动融入青苗会,激发、强化与民众民俗生活的关联性,再次将根扎入民间生活。这样,青苗会在乡土社会长期以来树立的社区权威会重新焕发生机,会在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整合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苗会 传统社会功能 现代转型
下载PDF
土族“纳顿”舞蹈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7
2
作者 文忠祥 范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66-69,共4页
本文以民间舞蹈的视域对土族纳顿舞蹈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纳顿"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程式性,而且与信仰互相借助得到发展和传承,是土族社会伦理和民族心理的直接表达形式,是族群认同的纽带,表演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关键词 土族 纳顿 会手舞 面具舞 舞蹈
下载PDF
土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土族的空间观 被引量:15
3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村落景观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它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本文对土族村落空间结构从村落与村落之间、村落内部、庄廓及其内部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村落的同心圆结构。村落空间结构存在的一定意象可以让我们用... 村落景观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它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本文对土族村落空间结构从村落与村落之间、村落内部、庄廓及其内部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村落的同心圆结构。村落空间结构存在的一定意象可以让我们用与其相对应的“语言”来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村落 空间结构 空间观 民间信仰
下载PDF
论时间制度——以青海民和土族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在时间制度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青海民和土族农业生产的时间制度及其实践,探讨了时间制度的形成。同时,认为农时、农事及仪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村落的仪式年度周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 民和土族 时间制度 仪式 农时 农事
下载PDF
撒拉族教育文化与人口现代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文忠祥 辛海明 《西北人口》 2004年第5期34-36,40,共4页
本文认为撒拉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意识落后,由此提出要发展撒拉族的教育,实现人口现代化,必须树立教育优先意识、解决女童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力遏新生文盲的出现。
关键词 撒拉族 教育意识 人口现代化
下载PDF
神话与现实——由精卫填海神话谈中国人的海洋观 被引量:5
6
作者 文忠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204-209,共6页
精卫填海神话在表现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也是对于古人海洋观的展现。古人对于海洋的陌生和恐惧,导致中国人始终未能将海洋纳入主流视野予以观照。据此,当代在反思中国传统海洋观基础上,需要树立现代海洋观。
关键词 精卫填海 海洋观 神话
下载PDF
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通过对若干称谓语的演变的考察,认为称谓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并具有一定导向力量,大多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关键词 称谓语 演变 社会生活 导向力量
下载PDF
信仰民俗与区域社会秩序——以青海土族纳顿、醮仪、六月会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5-19,共5页
信仰民俗在土族社会中,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也发挥着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信仰民俗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社会生活形成健康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 信仰民俗 社会秩序 土族
下载PDF
民族文化与江河源地区生态策略选择 被引量:3
9
作者 文忠祥 《青海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64-66,9,共4页
通过分析江河源地区文化生态系统 。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江河源地区 生态策略 生态保护 文化生态系统
下载PDF
土族民间信仰中的洁净观念初探 被引量:6
10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长期以来,土族民间信仰中存在"不洁"和"洁净"观念。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洁净观念中人与恶灵的关系、"不洁"和"洁净"的二元对立及相互转化仪式,并对其心理根源和社会功能作了探讨。
关键词 土族 民间信仰 洁净观念 恶灵
下载PDF
浅析地理因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文忠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结合孕育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史,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而蒙古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 本文结合孕育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史,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而蒙古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传统文化 地理环境
下载PDF
村庙在土族村落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以民和土族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1-43,共3页
在土族聚居区,每个村落都有村庙,它以一系列无形的形式实现乡村特定范围的整合。
关键词 土族 村庙 组织体系 乡村秩序
下载PDF
论土族民间信仰象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25-31,共7页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土族民间信仰中的象征体系从象征思维、结构、具象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土族民间信仰象征内容十分丰富,且随着社会的演进,其程序亦不断发生异化。
关键词 土族 民间信仰 象征
下载PDF
过渡·边缘·多元:河湟文化特质辨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文忠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85-91,共7页
“河湟”作为一个地理、历史、文化概念,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蕴涵,而过渡地带是其地理环境属性,边缘地带是其文化相对属性,多元交融是其历史与现实属性。河湟文化在新时代具有其特定的现代价值。河湟地区多种文化的交相辉映,使得这里文... “河湟”作为一个地理、历史、文化概念,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蕴涵,而过渡地带是其地理环境属性,边缘地带是其文化相对属性,多元交融是其历史与现实属性。河湟文化在新时代具有其特定的现代价值。河湟地区多种文化的交相辉映,使得这里文化异彩纷呈,并因历史上的共生共荣,使得这里文化聚合共生。历史上古已有之的文化聚合力,为河湟文化的多元共生、异彩纷呈提供了主要的文化动力。面对历史新时代,这种文化聚合力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平台提升的深厚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 河湟文化 过渡地带 边缘地带 多元共融
下载PDF
“非常态”的民间消解——土族求雨仪式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文忠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4期181-185,共5页
为应对严重干旱而举行的土族求雨仪式,是应对"非常状态"的一种民间措施。基本包含持续干旱下的"失常"、全村动员、求取圣水、(下雨)、谢神等过程,其中赤脚、鹅卵石、柳枝、圣水等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不定时举行... 为应对严重干旱而举行的土族求雨仪式,是应对"非常状态"的一种民间措施。基本包含持续干旱下的"失常"、全村动员、求取圣水、(下雨)、谢神等过程,其中赤脚、鹅卵石、柳枝、圣水等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不定时举行的求雨仪式,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借鉴和杂糅,充满巫术色彩,具有不确定性,但能够强化村民对村落的向心力和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 求雨仪式 非常态 村落向心力
下载PDF
论河湟地区时空设置 被引量:2
16
作者 文忠祥 《青藏高原论坛》 2013年第1期114-122,共9页
时空设置,展现各族民众给自然物(包括时间和空间)赋予文化意义的多样性。他们首先设定自然物具有神秘的性质,赋予时间和空间神秘的力量,造就了生活环境中的信仰空间和信仰时间。进一步,对于信仰的时空进行禁忌化、民族化、象征化,形成... 时空设置,展现各族民众给自然物(包括时间和空间)赋予文化意义的多样性。他们首先设定自然物具有神秘的性质,赋予时间和空间神秘的力量,造就了生活环境中的信仰空间和信仰时间。进一步,对于信仰的时空进行禁忌化、民族化、象征化,形成了支撑各民族时空设置的相应的时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 村落 空间设置 时间制度
下载PDF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 被引量:1
17
作者 文忠祥 辛海明 《青海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21-25,共5页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时空转换信仰意识在逐步累积、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顿 仪式 整合 升华
下载PDF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 被引量:7
18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9-32,共4页
作者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纳顿的整体考察,阐述了纳顿具有与区域农作物成熟时间相吻合的时序性;与农业用水密切相关的组织体系;典型重农轻商的思想表现;为感谢保佑庄稼丰收而酬神、谢神、娱神的功利目的;与农时极端吻合的各种... 作者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纳顿的整体考察,阐述了纳顿具有与区域农作物成熟时间相吻合的时序性;与农业用水密切相关的组织体系;典型重农轻商的思想表现;为感谢保佑庄稼丰收而酬神、谢神、娱神的功利目的;与农时极端吻合的各种祭祀活动等农事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三川 土族 纳顿 农事色彩
下载PDF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一) 被引量:4
19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根据民和土族纳顿上演的面具舞“庄稼其”及“杀虢将”的相关传说故事,对二者进行了释读。认为“庄稼其”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逐步走上农耕生活的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现象。“杀虢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历... 本文根据民和土族纳顿上演的面具舞“庄稼其”及“杀虢将”的相关传说故事,对二者进行了释读。认为“庄稼其”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逐步走上农耕生活的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现象。“杀虢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历史生活,以及历史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人神关系。“杀虢将”是土族先民造神过程中尚未成型的信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土族 纳顿 面具舞 “庄稼其” “杀虢将”
下载PDF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7-54,共8页
民和土族纳顿的三国戏系列面具舞能够进入土族纳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时国家统治教化需要是重要因素,民间凭借国家倡导借机发展民间信仰是内在因素,而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土族地区乃至于被融合进土族是其进入并获得立足进而得... 民和土族纳顿的三国戏系列面具舞能够进入土族纳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时国家统治教化需要是重要因素,民间凭借国家倡导借机发展民间信仰是内在因素,而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土族地区乃至于被融合进土族是其进入并获得立足进而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条件、重要保障,土族完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的彻底转变是接受三国戏并一直上演的经济基础。纳顿中的"五官舞"再现土族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土司接受中央王朝封授这一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土族 纳顿 面具舞 三国戏 五官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