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正常上访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丁胜 文思宛 罗思源 《唯实》 2009年第2期83-88,共6页
对近两年来贵阳市非正常上访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重访与缠访数量居高不下;诉求的合理性和行为的违法性交织;部分上访人行为偏激;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和危害性较大;处置难度增大。必须通过信访强权、建立健全非正... 对近两年来贵阳市非正常上访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重访与缠访数量居高不下;诉求的合理性和行为的违法性交织;部分上访人行为偏激;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和危害性较大;处置难度增大。必须通过信访强权、建立健全非正常上访应急处理机制、注重信访维稳考核的科学合理性及建立非正常上访专项资金几方面开展有效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常上访 信访 应急处理机制 社会稳定
下载PDF
“强省会”与打造“千园之城”升级版
2
作者 文思宛 《贵阳文史》 2022年第1期1-1,共1页
本期特约专题聚焦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公园建设。熟悉,是因为公园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场景。陌生,是指公园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伴随时代发展而深化的课题。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公园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 本期特约专题聚焦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公园建设。熟悉,是因为公园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场景。陌生,是指公园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伴随时代发展而深化的课题。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公园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承载了社会文化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助推发展功能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功能 生态环境功能 个人日常生活 助推发展 升级版 不可替代性 公园 地位和作用
下载PDF
从文化设施建设看城市文化
3
作者 文思宛 《贵阳文史》 2021年第4期1-1,共1页
本期特约专题聚焦贵阳的地标性文化场馆,旨在通过追溯贵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历程,加深对城市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探寻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进而为“文化强市”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它可以向人们展示... 本期特约专题聚焦贵阳的地标性文化场馆,旨在通过追溯贵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历程,加深对城市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探寻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进而为“文化强市”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它可以向人们展示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从跨越600多年历史的“文明书院”、抗战时期的“五大馆”,到新中国建立后兴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影剧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市 公共文化设施 工人文化宫 城市文化发展 图书馆 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场馆 影剧院
下载PDF
探寻贵阳城市变迁的足迹……
4
作者 文思宛 《贵阳文史》 2021年第1期1-1,共1页
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的时代背景下,回顾贵阳城市变迁历程,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贵阳文史》本期推出专题“贵阳的城市变迁”。本期专题紧扣一个“变”字,以多方位、多角度呈现贵阳城市的变迁历程。文章中有重... 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的时代背景下,回顾贵阳城市变迁历程,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贵阳文史》本期推出专题“贵阳的城市变迁”。本期专题紧扣一个“变”字,以多方位、多角度呈现贵阳城市的变迁历程。文章中有重新梳理的史料,有图文并茂的特稿,有对亲历者的专访,有城市建设者的回忆,也有“老贵阳”的见闻口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变迁 变迁历程 图文并茂 特稿 城市建设者 贵阳 多角度 亲历者
下载PDF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贵阳之路”
5
作者 文思宛 《贵阳文史》 2020年第4期1-1,共1页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中国的抗疫战绩举世公认。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会满足于“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由“阻击战”阶段过渡到“常态化”阶段,巩固扩大“战疫”成果,需要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我们...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中国的抗疫战绩举世公认。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会满足于“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由“阻击战”阶段过渡到“常态化”阶段,巩固扩大“战疫”成果,需要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我们面临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业 风景这边独好 疫情防控 常态化 反思不足 总结经验
下载PDF
守"非遗"根脉 建"文化强市"
6
作者 文思宛 《贵阳文史》 2022年第5期1-1,共1页
近年来,贵州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文化强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发展
下载PDF
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被引量:2
7
作者 文思宛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84,共2页
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纸媒等传统媒体纷纷在改革编采组织构架、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流程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样的变革必然带来从业人员自身的变化,如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习使用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 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纸媒等传统媒体纷纷在改革编采组织构架、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流程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样的变革必然带来从业人员自身的变化,如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习使用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适应媒体融合后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等。有一些媒体,已经出现全媒体编辑部、全媒体编辑、全媒体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媒体编辑 传播流程 现代科学 独家新闻 传统思维模式 工作方式 境内外媒体 组织构架 媒体竞争力
原文传递
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浅议转型时期媒体人的坚守
8
作者 文思宛 《中国新闻年鉴》 2016年第1期487-488,共2页
媒体融合是时代潮流,传统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新闻媒体更是属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这就是主流媒体的政治属性(或可称为上层建筑属性)。无论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时代潮流,传统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新闻媒体更是属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这就是主流媒体的政治属性(或可称为上层建筑属性)。无论媒体融合怎样发展、传统媒体如何转型,这一基本属性和功能不会改变。除此而外,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也不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转型时期 “变”与“不变” 传统媒体 政治属性 时代潮流 新闻媒体 上层建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