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5周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文惠园 姚静 +1 位作者 沈阳 瞿小妹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通过对2~15周岁儿童、青少年进行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检查,探讨在不同年龄组以及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屈光度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入选本科屈光门诊就诊儿童、青少年894例[平均年龄为(7.3±2.9)岁;男性462例、女性432例]。睫状肌... 目的通过对2~15周岁儿童、青少年进行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检查,探讨在不同年龄组以及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屈光度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入选本科屈光门诊就诊儿童、青少年894例[平均年龄为(7.3±2.9)岁;男性462例、女性432例]。睫状肌麻痹前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包括球镜(DS)、柱镜(DC)和等效球镜(SE)],睫状肌麻痹后采用电脑验光联合检影验光再次测量双眼屈光度。所有病例右眼纳入统计分析,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采用Wilcoxon分析,年龄和屈光状态对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量的影响采用混合线性模型Bonferroni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睫状肌麻痹后DS(Z=-24.082,P<0.001)、DC(Z=-10.795,P<0.001)和SE(Z=-24.850,P<0.001)均较睫状肌麻痹前发生显著的远视漂移。DS和SE变化量均受患者年龄(F=10.967,P<0.001;F=9.786,P<0.001)、屈光状态(F=56.864,P<0.001;F=56.292,P<0.001)及年龄×屈光状态的交互影响(F=2.121,P=0.014;F=2.009,P=0.021)。进一步分析发现,2~4周岁儿童睫状肌麻痹后DS和SE远视漂移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ost hoc P值均<0.05)。远视患儿睫状肌麻痹后DS和SE远视漂移量显著高于正视和近视患儿(post hoc P值均<0.01)。年龄(F=2.048,P=0.106)、屈光状态(F=1.341,P=0.253)及年龄×屈光状态的交互效应(F=0.479,P=0.927)对睫状肌麻痹前后柱镜屈光度变化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15周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前后DS、DC和SE变化差异显著。DS和SE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影响,且年龄越小和远视SE越高的患儿,睫状肌麻痹后远视漂移越明显。年龄和屈光状态对睫状肌麻痹前后柱镜屈光度变化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 儿童 青少年 睫状肌麻痹 调节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