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西瓜的气象条件与优质高产技术
1
作者 文永仁 王建彬 邵才 《云南农业科技》 1999年第6期18-21,共4页
关键词 西瓜 气候条件 栽培技术 质量 产量
下载PDF
1323号强台风菲特登陆后迅速衰亡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文永仁 魏娜 +1 位作者 张雪蓉 麦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16-1323,共8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路径资料和NECP-FNL 1°×1°格点资料,分析了1323号强台风菲特(Fitow)登陆过程中环境条件、水汽和动能收支及其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其登陆后迅速消亡的原因。结果表明,"菲特"的...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路径资料和NECP-FNL 1°×1°格点资料,分析了1323号强台风菲特(Fitow)登陆过程中环境条件、水汽和动能收支及其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其登陆后迅速消亡的原因。结果表明,"菲特"的消亡过程涉及与中纬度高空槽及另一台风的相互作用。登陆前,"菲特"从中纬度高空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斜压位能,并从与另一台风丹娜丝(Danas)之间的偏东风低空急流中获得水汽输送,同时,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及较小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为其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菲特"登陆后,一方面与台风丹娜丝之间的水汽通道断裂失去潜热能的供应,另一方面冷空气侵入到台风中心,台风动能转化为斜压位能,同时高、低空风场配置加大其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台风失去其结构特征而迅速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菲特 登陆 迅速消亡 双台风 冷空气
下载PDF
一次孟加拉湾风暴Akash(0701)对我国西南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吕爱民 文永仁 李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孟加拉湾地区是全球热带气旋频繁活动的海域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常对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孟加拉湾风暴Akash(0701)于2007年5月15~17日引发了云南、广西等地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本文利用地面降水资料、NCEP(theNation... 孟加拉湾地区是全球热带气旋频繁活动的海域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常对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孟加拉湾风暴Akash(0701)于2007年5月15~17日引发了云南、广西等地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本文利用地面降水资料、NCEP(theNationalCentersforAtmosphericPrediction)/NCAR(the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再分析资料和JMA(JapanMeteorologicalagency)卫星TBB(BlackBodyTemperature)资料,研究Akash对我国西南地区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Akash与青藏高原低槽密切配合的形势下。Akash登陆减弱期间其对流云团移上青藏高原,加强槽前云系引发强降水。受孟加拉湾风暴高层辐散影响,南亚高压加强并北上控制我国西南地区,这增强了降水区的高空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同时孟加拉湾风暴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降水区的水汽净流入、湿斜压性增长以及强烈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这次强降水产生的有利条件。研究还发现,低纬高原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偏南风的强迫抬升加剧了降水区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强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风暴 强降水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我国台风路径突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文永仁 戴高菊 +1 位作者 龚月婷 陶长滨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7-1035,共9页
台风路径突变包括其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显著变化,是当今台风路径预报的难题。突变路径预报的巨大误差常导致台风防御失败,这与其机理认识不足等原因有关。本文回顾了我国关于台风突变路径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从台风与多尺度环流系... 台风路径突变包括其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显著变化,是当今台风路径预报的难题。突变路径预报的巨大误差常导致台风防御失败,这与其机理认识不足等原因有关。本文回顾了我国关于台风突变路径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从台风与多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台风内部动力机制以及下垫面状况等方面,总结了关于台风路径突变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物理过程和动热力结构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对台风路径突变的发生概率、预报技术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关于路径突变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路径突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探空气球施放筒设计
5
作者 文永仁 赵毅勇 +3 位作者 陈士英 王继凤 祝景先 戴玉芝 《气象科技》 2013年第4期635-638,652,共5页
探空气球的充灌和施放是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空观测中雷达跟踪探空仪、探空信号接收和数据处理都已经实现自动化,只有探空气球的充灌和施放是人工操作,气球充灌氢气有一定危险性,且至少需要一个观测员来完成施放气... 探空气球的充灌和施放是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空观测中雷达跟踪探空仪、探空信号接收和数据处理都已经实现自动化,只有探空气球的充灌和施放是人工操作,气球充灌氢气有一定危险性,且至少需要一个观测员来完成施放气球工作。该文在分析探空气球充灌和施放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探空气球施放筒的设计方案,以及在业务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为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全程自动化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观测 探空气球 机械施放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运动及其突变的若干统计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戴高菊 文永仁 李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33,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2010年共62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的运动特征进行统计,包括TC路径折角和移速的时空分布,折角与移速、气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近海和大陆TC异常路径的类...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2010年共62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的运动特征进行统计,包括TC路径折角和移速的时空分布,折角与移速、气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近海和大陆TC异常路径的类型、地理分布等特征。最后就TC路径突变的折角标准及其发生概率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TC年平均移速略呈下降趋势,而平均折角年际变化在1980年代末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2)平均移速随纬度增高而增大,TC生成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和南海)为移速低值区;平均折角在日本岛以东洋面较小,南海、台湾岛附近较大。(3)西北太平洋TC12h平均折角为14.51°,左、右折频次分别占总数的44.57%和55.43%。两者在0—90。区间随角度增大偏折频次减少,而〉90°有所增多。(4)一般移动快的TC折角较小,而折角大的TC移动慢;较强TC折角小,而折角大的TC较弱。(5)TC在我国近海和大陆出现的突变路径主要包括西行北(南)折、北上东(西)折、打转和停滞等,其中西折出现频次最多。(6)TC折角〉45°的出现概率〈4.6%,〉30°的出现概率〈13.19%。若区分左、右折,则〉45°的概率都〈2.8%,〉30。的概率〈11%。TC路径的突然转折是小概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偏折 移速 突变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川藏高原一次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黉 李英 文永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7-579,共13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16年9月8日川藏高原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多站出现8级雷暴大风、10 mm以上小时强降水且伴有最大直径为18 mm的冰雹,是川藏高原...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16年9月8日川藏高原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多站出现8级雷暴大风、10 mm以上小时强降水且伴有最大直径为18 mm的冰雹,是川藏高原一次混合型强对流过程。对流系统发生在500 hPa弱冷平流和低层切变线影响下,中低层深厚湿层、环境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和垂直风切变为超级单体的形成和维持提供有利条件。初始北侧多单体和南侧弱对流在地面辐合线上生成,向东南移入适宜环境后,北侧多单体发展成线状对流系统,与南侧单体合并且促使其迅速发展成超级单体。成熟超级单体低层具有清晰的前侧入流缺口、钩状回波和中气旋特征。强回波区随高度前倾,呈显著的上冲云顶突起、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风暴内中层径向辐合、上升气流减弱和反射率因子核心快速下降预示下击暴流的产生。中层干空气的夹卷和水凝物快速下落的拖曳作用加强下沉气流,结合峡谷地形的狭管效应,引起地面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高原 雷暴大风 超级单体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Typhoon Vicente(1208)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uring the Beijing Extreme Rainfall of 21 July 2012 被引量:12
8
作者 文永仁 薛霖 +2 位作者 李英 魏娜 吕爱民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293-304,共12页
The heaviest rainfall in recent six decades fell in Beijing on 21 July 2012, reaching a record of 460 mm within 18 h. This rainfall was a typical remote precipitation event related to Typhoon Vicente(1208).Observati... The heaviest rainfall in recent six decades fell in Beijing on 21 July 2012, reaching a record of 460 mm within 18 h. This rainfall was a typical remote precipitation event related to Typhoon Vicente(1208).Observation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Vicente influenced distant heavy rainfall by transporting water vapor northward to the Beijing area. This moisture transport was mainly 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cente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low-level southeasterly moisture channel. A set of numeric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prescribed typhoon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cente and the WPSH and its effects on this rainstorm proc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PSH interacting with typhoon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may exert varying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southeasterly moisture channel, resulting in a change in rain rate and location over the Beijing area. Specifically, in the presence of an enhanced typhoon,the WPSH shows remarkable withdrawal to the east, which is favorable for a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he southeasterly moisture channel, thereby increasing moisture supply for the rainstorm. The WPSH tends to stretch westward in a zonal pattern if the typhoon is weakened or removed, hindering the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he moisture channel. Thus, the rainfall area may be expected to expand or contract, with corresponding increases or decreases in rain rate over the Beijing area with a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typho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remote precipitation subtropical high moisture transpor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