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北大荒文学风格” 被引量:2
1
作者 文立祥 《文艺评论》 1985年第3期61-66,共6页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提出了风格是“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那么,“北大荒文学”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它集中体现在一个“荒”字上。“荒”字,不但体现了“北大荒”的社区特点(“荒”字有“边...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提出了风格是“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那么,“北大荒文学”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它集中体现在一个“荒”字上。“荒”字,不但体现了“北大荒”的社区特点(“荒”字有“边陲”之意,《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乞赐褒奖,以慰边荒。”),而且还体现了“北大荒”的历史内容(“荒”字有“未开垦”之意,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北大荒文学”是在特定的社区环境中和特定的历史范畴内产生的,因此,“荒”的风格特征就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确定的个性内容——粗犷、浑朴、悲壮、豪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荒文学 精神特质 文学风格 献身精神 历史内容 风格特征 作家 三国志 文学道路 黑龙江
下载PDF
论肖红小说的乡土特色 被引量:1
2
作者 文立祥 于耀生 《学习与探索》 198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在致罗清桢的信中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我们从鲁迅的上述意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地方色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鲁迅不但这样主张,而且也据此评论过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他把这样的创作叫做“乡土文学”。随着文艺运动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在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家中,鲁迅特别看重东北女作家肖红。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方色彩 乡土特色 肖红小说 民族性格 三十年代 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 中国现代文学 风俗画
下载PDF
试论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2
3
作者 文立祥 于耀生 《绥化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38-45,共8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行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出身、经历、教养、创作历程不尽相同,但都专注于描写妇女的屈辱和灾难、觉醒和抗争,都在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对于这种文学现象,有人称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行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出身、经历、教养、创作历程不尽相同,但都专注于描写妇女的屈辱和灾难、觉醒和抗争,都在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对于这种文学现象,有人称之为“女性文学”。恩格斯指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61页)事实也真是如此。妇女在过去的社会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创作历程 肖红 文学传统 妇女解放 阶级压迫 小团圆 生活道路 《呼兰河传》 《生死场》
下载PDF
论散文诗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文立祥 于耀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7-52,共6页
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为人只有通过美的东西才能获得财富。在散文诗“小小的规模中我们能看见美的本形,在短短的尺寸里也能有完美的生命。”探寻散文诗的美学特征,能使我们获得对散文诗美的把握、美的享受、美的力量,能... 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为人只有通过美的东西才能获得财富。在散文诗“小小的规模中我们能看见美的本形,在短短的尺寸里也能有完美的生命。”探寻散文诗的美学特征,能使我们获得对散文诗美的把握、美的享受、美的力量,能使我们沿着一种美好的境界向往而飞升。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我们考察散文诗的美学特征,应从散文诗的诗意美与散文美的和谐统一入手。散文诗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于抒情性,洋溢着一种真实自然酌质朴美 如果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那么,情感则是文学的重要因素。整个文学创作的审美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它是以情感为始终的,没有情感,任何文学都不成其为文学;投有情感,也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特征 诗意美 诗美 叶笛 审美过程 审美意义 音乐美 林庚 绘画美 立体多维
下载PDF
论文学形象塑造的自律性
5
作者 文立祥 《北方论丛》 CSSCI 1993年第6期52-58,共7页
文章认为艺术彤象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即形象的自律性。这种自律性的科学依据由“生活逻辑规律”、“性格逻辑的自动调节”、“艺术直觉的解动作用”等三种因素构成。
关键词 文学形象塑造 自律性 逻辑规律 艺术直觉 科学依据 性格逻辑
下载PDF
论散文诗的表现手法(中)
6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30-35,共6页
5.意识流意识流是英文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意译。始见于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并在他的心理学专著《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做了发挥。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意识... 5.意识流意识流是英文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意译。始见于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并在他的心理学专著《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做了发挥。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是一种“思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手法 思想流 机能派心理学 意象群 威廉·詹姆斯 细节描写 CONSCIOUS 诗创作 契诃夫论文学 独自一人
下载PDF
论散文诗的表现手法(下)
7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7-44,共8页
11.人物的写意性勾勒散文诗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但为散文诗的特质所规范,因此它不可能也不允许象小说、戏剧那样,通过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加以描绘。它只能借鉴中国传... 11.人物的写意性勾勒散文诗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但为散文诗的特质所规范,因此它不可能也不允许象小说、戏剧那样,通过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加以描绘。它只能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法,在立意上求新,以意造形,以形写神,遗貌取神,快速流动,简笔勾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 诗人情感 古典诗歌 现代散文 现代新诗 写意性 以形写神 写意画 契诃夫论文学
下载PDF
谈散文诗的表现手法
8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34-36,共3页
散文诗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可以吸收散文和诗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吸收其它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可谓集文学表现手法之大成。 1.象征象征是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的,由理性的联系、联想、约定构成,或者偶然性而... 散文诗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可以吸收散文和诗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吸收其它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可谓集文学表现手法之大成。 1.象征象征是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的,由理性的联系、联想、约定构成,或者偶然性而非敌意的相似而构成的;特别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示看不见的事物这样一种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命力 散文和 文学表现 象征手法 姐妹艺术 诗创作 通感 捣衣 表现艺术 作者思想感情
下载PDF
在“文学就是人学”的土地上耕耘——评白庆祥报告文学集《世纪末的忧患》
9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62-65,共4页
最近,从诺敏河畔的黑土地上跨入文坛的青年作家白庆祥,捧出了他多年精心结撰的报告文学集《世纪末的忧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集子里,虽无名噪一时的惊人之作,但大都是有思想、有激情、有文采的篇章。作为有着记者生涯多年... 最近,从诺敏河畔的黑土地上跨入文坛的青年作家白庆祥,捧出了他多年精心结撰的报告文学集《世纪末的忧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集子里,虽无名噪一时的惊人之作,但大都是有思想、有激情、有文采的篇章。作为有着记者生涯多年的他,也许由于职业的特点,他紧贴着现实生活,站在时代的高度,循着历史的踪迹,从最广阔的背景上,及时地准确地满腔热情地反映了家乡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作家 现实生活 人物形象 创作思想 家乡人民 诺敏 记者生涯 人物画廊 可杀不可辱 时代洪流
下载PDF
论文学创作的三要素
10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40-44,共5页
作家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时,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扎实的生活基础、进步的世界观、相当的艺术素养。这三个条件,乃是文学创作的三要素。作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能进入创造过程,并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一、... 作家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时,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扎实的生活基础、进步的世界观、相当的艺术素养。这三个条件,乃是文学创作的三要素。作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能进入创造过程,并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扎实的生活基础所谓扎实的生活基础,就是指作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把熟悉人、了解人的工作放在首位,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①从而成为“生活的富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学 斗争形式 艺术素养 审美活动 文学作品 精神活动 艺术描写 长篇巨制 永久的生命 叶文玲
下载PDF
散文诗的抒情手法
11
作者 文立祥 白庆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42-45,36,共5页
散文诗具有情理与形象契合的审美因素。它的创作多半都要做出哲理的思索,抽象的理性意念都要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形象。因此它更加讲究表现手法;同时,它又有适于运用表现手法的特点。由于散文诗属于开放系统,因此它的吸收能力极强—... 散文诗具有情理与形象契合的审美因素。它的创作多半都要做出哲理的思索,抽象的理性意念都要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形象。因此它更加讲究表现手法;同时,它又有适于运用表现手法的特点。由于散文诗属于开放系统,因此它的吸收能力极强——它不仅可以吸收散文和诗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吸收其它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散文诗吸收了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也就成了散文诗自己的表现手法。由此,我们可以说,散文诗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姐妹艺术 散文和 审美因素 艺术形式 抒情方式 咏物 文学作品 那家伦 借景抒情 《原诗》
下载PDF
我是怎样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书育人的
12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62-67,共6页
一、从课程性质、学生现状、培养目标的联系中确定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文学理论是高等学校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和必修课。文学理论是一定阶级的文学观点和美学理想的理论形态,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 一、从课程性质、学生现状、培养目标的联系中确定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文学理论是高等学校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和必修课。文学理论是一定阶级的文学观点和美学理想的理论形态,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征。我们讲授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革命的战斗性,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文学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可以使我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薰陶和科学方法论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观点 基础理论课 语言文学 哲学观点 美学理想 学生现状 《红岩》 高山下的花环 《青春之歌》
下载PDF
时代呼唤着乡土诗——试论乡土诗的美学特征
13
作者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85年第Z1期18-23,共6页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每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诗人,去反映在历史的大潮中破浪前进的“四化”航船,去描摹充满了祥瑞和幸福的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大地,去讴歌洋溢着希望和憧憬的中国...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每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诗人,去反映在历史的大潮中破浪前进的“四化”航船,去描摹充满了祥瑞和幸福的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大地,去讴歌洋溢着希望和憧憬的中国人民的张张笑脸。诗,要展示时代的雄伟姿态和绚丽色彩;诗,要塑造富有时代声息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写时代的典型感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追求的诗人,就要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为指导,追踪社会前进的脚步,按照时代的形象塑造诗歌,把时代的诗献给诗的时代。乡土诗就是诗人们从这时代的瀚海中掬起的凝聚着醇厚乡情的闪烁着时代风彩的浪花。新的生活呼唤着乡土诗,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乡土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历史责任感 美学特征 形象塑造 艺术形象 沐浴节 诗创作 月是故乡明 古典诗词 五彩斑斓
下载PDF
真正挖掉了奴隶的心——试论萧红笔下的王婆形象
14
作者 姜森 文立祥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85年第3期56-61,共6页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一生持笔如矛,勤奋战斗,常用沉郁的笔调描写人民的疾苦和反抗。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出版了她的代表作《生死场》,确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萧红 现代文学史 形象 奴隶 《生死场》 现实主义 女作家 代表作
下载PDF
殷红的血迹,战斗的诗章——论中篇小说《血迹》
15
作者 刘小宾 文立祥 《绥化学院学报》 1984年第3期52-56,共5页
李翔云同志的中篇小说《血迹》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发行了五万六千册,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特别在小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八二年五月二十四日省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放以后,更是吸引了万千小听众。他们从殷红的血迹中,仿佛看到了东... 李翔云同志的中篇小说《血迹》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发行了五万六千册,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特别在小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八二年五月二十四日省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放以后,更是吸引了万千小听众。他们从殷红的血迹中,仿佛看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火红的战旗;他们从激动人心的故事里,仿佛看到了小说主人公铁双的战斗英姿——铁双成了他们的好朋友,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在铁双身上,他们受到了启迪,受到了鼓舞,获得了奋发向上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身 历史感 节目播放 翔云 人物形象 抗日斗争 叙述语言 艺术力量 历史意识 东北抗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