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黄多糖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1
作者 吕弯弯 赵茂娇 +4 位作者 李科 冯仕红 文雨薇 秦雪梅 杜昱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63-871,共9页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生、熟地黄水提物及多糖,并测定生、熟地黄多糖相对分子量及单糖组成。将7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SS组)、美沙拉嗪组(5-ASA组)、生...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生、熟地黄水提物及多糖,并测定生、熟地黄多糖相对分子量及单糖组成。将7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SS组)、美沙拉嗪组(5-ASA组)、生地黄水提物组(RR组)、熟地黄水提物组(PR组)、生地黄多糖组(RRP组)、熟地黄多糖组(PRP组),每组10只。第1~7天,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饮用3%的DSS;第8~14天,空白组和DSS组小鼠饮用无菌水,5-ASA组、RR组、RRP组、PR组和PRP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生地黄水提物、生地黄多糖、熟地黄水提物及熟地黄多糖,给药剂量均为200 mg/kg。实验过程中每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粪便硬度及直肠出血情况(疾病活动指数);测量小鼠结肠长度;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LPS水平。结果生、熟地黄多糖分子量均可分为约200 kD和4 kD。生地黄多糖由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甘露糖、鼠李糖、木糖、岩藻糖7种单糖所组成,熟地黄多糖由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甘露糖、木糖、岩藻糖6种单糖组成。与空白组相比,DSS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001),DAI评分显著提高(P<0.0001),小鼠结肠长度缩短(P<0.05),脾脏质量增加(P<0.0001),结肠组织中MPO酶活性和血清中LPS含量升高(P<0.05)。与DSS组相比,5-ASA组、RR组、RRP组和PR组疾病活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PRP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最低(P<0.0001);PR组结肠长度显著增长(P<0.05);5-ASA组、RR组、PR组脾脏指数显著下降(P<0.01);多糖组(RRP和PRP组)下降最多(P<0.001);RR组、RRP组、PR组和PRP组结肠中MPO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PR组血清中LPS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生、熟地黄多糖及水提物均能够改善结肠病理组织,且熟地黄水提物及多糖对结肠炎小鼠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地黄多糖 葡聚糖硫酸钠 小鼠 美沙拉嗪
下载PDF
黄芪多糖APS-Ⅰ、APS-Ⅱ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抗炎活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文雨薇 李科 +4 位作者 吕弯弯 冯仕红 秦雪梅 杜昱光 李震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759-4770,共12页
目的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中分离制备出2种多糖APS-Ⅰ(相对分子质量>2×10~6)、APS-Ⅱ(相对分子质量1×10~4),明确APS、APS-Ⅰ、APS-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 目的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中分离制备出2种多糖APS-Ⅰ(相对分子质量>2×10~6)、APS-Ⅱ(相对分子质量1×10~4),明确APS、APS-Ⅰ、APS-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APS-Ⅰ、APS-Ⅱ进行分离制备,并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糖醛酸含量、单糖组成以及糖苷键连接方式测定。建立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分别给予APS、APS-Ⅰ、APS-Ⅱ,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结肠长度、脾脏指数、肝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测定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Th1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Th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0水平;采用qRT-PCR检测结肠组织TNF-α、IFN-γ、IL-4、IL-10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bet,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蛋白表达,比较APS、APS-Ⅰ、APS-Ⅱ疗效。结果APS中共有2个组分APS-Ⅰ、APS-Ⅱ,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10~6、1×10~4,糖醛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6.25%、1.62%。单糖结果显示,APS-Ⅰ和APS-Ⅱ均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APS-Ⅰ中甘露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占比均大于APS-Ⅱ。糖苷键结果显示,APS-Ⅰ以1,4连接的葡萄糖和1,6连接的半乳糖为主,APS-Ⅱ以1,4连接的葡萄糖为主。与模型组比较,APS-Ⅰ可显著改善结肠长度降低、体质量减轻、DAI评分增加、脾脏和肝脏指数增加等临床症状(P<0.05、0.01、0.001),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及TNF-α、IFN-γ水平(P<0.01、0.001),升高结肠组织中IL-4、IL-10水平(P<0.05、0.01、0.001),下调结肠组织TNF-α、IFN-γmRNA表达和T-bet蛋白表达(P<0.05、0.001),上调IL-4、IL-10 m RNA表达和GATA-3蛋白表达(P<0.05、0.01)。而APS-Ⅱ在MPO活性、IFN-γ水平以及IL-4、IL-10 mRNA表达和T-bet、GATA-3蛋白表达方面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APS-Ⅰ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优于APS-Ⅱ。结论APS-Ⅰ是APS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成分,其活性可能与其糖醛酸含量、多糖的种类以及糖苷键连接方式有关,APS-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Ⅰ 黄芪多糖-Ⅱ 甘露糖 鼠李糖 半乳糖醛酸 葡萄糖 半乳糖 阿拉伯糖 溃疡性结肠炎 Th1/Th2免疫平衡
原文传递
课程思政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明雪 文雨薇 +4 位作者 张丹 侯芳洁 郭龙 景松松 郑玉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第10期28-29,共2页
以中药专业中药炮制学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为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药专业 中药炮制学
下载PDF
体外模拟消化对黄芪多糖APS-Ⅱ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冯仕红 李晓飞 +5 位作者 李科 吕弯弯 文雨薇 秦雪梅 杜昱光 李震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514-5524,共11页
目的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中分离制备APS-Ⅱ,探究其体外消化后产物的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模拟唾液、胃液和肠模型研究APS-Ⅱ经唾液、胃液和小肠液消化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还原糖含... 目的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中分离制备APS-Ⅱ,探究其体外消化后产物的结构和免疫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模拟唾液、胃液和肠模型研究APS-Ⅱ经唾液、胃液和小肠液消化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还原糖含量、官能团和表面形态的变化,同时进行体外免疫活性实验,比较APS-Ⅱ经体外消化以后的形式及活性的变化。结果唾液对APS-Ⅱ无明显影响;而在胃消化0~6 h的过程中,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从5.956×10^(3)降至3.745×10^(3),还原糖含量从0.333 mg/mL增加至0.348 mg/mL,红外光谱显示在1649~1029 cm^(-1)吸收峰强度不同,游离单糖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GalA)被释放;甲基化结果显示发现APS-Ⅱ经唾液、胃液消化后,糖苷键以1,4葡萄糖连接为主;肠液消化产物中糖苷键存在1,3半乳糖连接。体外免疫活性实验表明,肠液消化产物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以及释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能力较强。结论APS-Ⅱ在胃肠道中可以被消化,且经胃肠液消化后免疫活性增强,推测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连接方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APS-Ⅱ 体外消化 结构变化 免疫活性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APS-Ⅱ在M细胞上的转运吸收机制初探
5
作者 吕弯弯 李科 +4 位作者 冯仕红 文雨薇 秦雪梅 杜昱光 李震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20-2827,共8页
通过建立M细胞模型,探究黄芪多糖APS-Ⅱ在体内的吸收机制。首先将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通过超滤法分为2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多糖APS-I(>2000 kDa)和APS-II(10 kDa),并制备出黄芪多糖APS-Ⅱ(10 kDa),然后对其进行... 通过建立M细胞模型,探究黄芪多糖APS-Ⅱ在体内的吸收机制。首先将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通过超滤法分为2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多糖APS-I(>2000 kDa)和APS-II(10 kDa),并制备出黄芪多糖APS-Ⅱ(10 kDa),然后对其进行荧光标记;同时通过Caco-2细胞和Raji细胞构建M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采用转运抑制剂对M细胞模型进行处理,探究黄芪多糖APS-Ⅱ在M细胞上的转运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结构与活性验证FITC已成功标记到了APS-Ⅱ的末端,同时M细胞模型构建成功,并发现APS-Ⅱ可以被M细胞所转运,通过5-(N-乙基-N-异丙基)阿米洛利(EIPA)、染料木素(genistein)、dynasore和诺考达唑(nocodazole)4种转运抑制剂说明APS-Ⅱ可能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APS-Ⅱ M细胞 转运抑制剂 吸收机制
原文传递
仿野生黄芪与移栽黄芪的糖谱差异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虎峰 李科 +5 位作者 吕弯弯 冯仕红 文雨薇 李震宇 秦雪梅 杜昱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41-148,共8页
目的:建立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多糖、寡糖、单糖特征糖谱,分析二者的糖谱差异,为黄芪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18批仿野生黄芪和12批移栽黄芪的多糖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征,建立2种黄... 目的:建立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多糖、寡糖、单糖特征糖谱,分析二者的糖谱差异,为黄芪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18批仿野生黄芪和12批移栽黄芪的多糖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征,建立2种黄芪多糖的特征图谱,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0 kDa的多糖组分APS-Ⅱ的峰面积占比进行差异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PS-Ⅱ峰面积占比临界值。采用三氟乙酸(TFA)将APS-Ⅱ进行部分酸水解,基于HPLC-ELSD建立2种黄芪寡糖特征图谱,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差异寡糖特征。采用TFA将2种黄芪的APS-Ⅱ完全酸水解并衍生化处理,基于HPLC建立2种黄芪单糖特征图谱,对2种黄芪单糖峰面积占比进行PCA及OPLS-DA处理,分析二者APS-Ⅱ单糖组成的差异。结果:黄芪多糖特征糖谱表明,APS-Ⅱ的峰面积占比为主要差异,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APS-Ⅱ峰面积占比分别为89.17%~97.17%和80.14%~91.96%。ROC曲线确定2种黄芪APS-Ⅱ峰面积占比差异的临界值为92.28%;对APS-Ⅱ寡糖组分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聚合度≥10的寡糖峰面积占比为主要差异,仿野生黄芪为11.835%~19.092%,移栽黄芪为2.778%~7.017%;单糖特征糖谱分析结果表明,2种黄芪均由6种单糖组成,葡萄糖和阿拉伯糖为差异单糖组分,仿野生黄芪中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峰面积占比分别为85%~93.9%、2.7%~5.8%,移栽黄芪为74.3%~87.3%、5.3%~10.7%,提示2种黄芪多糖组分APS-Ⅱ的结构可能有所不同。结论: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间的糖谱差异可能与APS-Ⅱ的含量及结构相关,本研究可为黄芪糖类物质研究及药材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多糖 糖谱 寡糖 单糖 品质评价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