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多黏菌素NP法在肠杆菌科和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评价
1
作者 方人驰 田学斌 +7 位作者 陈栎江 赵雅洁 郑相阔 王冲 董郭枫 刘海洋 曹建明 周铁丽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20期2161-2165,I0003,共6页
目的评价快速多黏菌素NP法检测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性能,并初步探究其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多黏菌素耐药株42株,其... 目的评价快速多黏菌素NP法检测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性能,并初步探究其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多黏菌素耐药株4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20株、鲍曼不动杆菌8株;同期多黏菌素敏感株12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各50株、鲍曼不动杆菌2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多黏菌素E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使用快速多黏菌素NP试剂(含1%葡萄糖)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对多黏菌素E的耐药性,并评价分别含1%、2%、4%葡萄糖浓度的快速多黏菌素NP试剂对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E耐药性的效果。结果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结果为标准,快速多黏菌素NP法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多黏菌素E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34/34)、99%(99/100)和99.3%(133/134);采用4%葡萄糖浓度的快速多黏菌素NP试剂,培养至16 h时对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耐药性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也可达到100%(8/8)、90%(18/20)和92.9%(26/28)。结论快速多黏菌素NP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优点,在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黏菌素耐药性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经改良后也可应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黏菌素耐药性检测,为当前临床快速可靠检测病原菌对多黏菌素耐药性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敏试验 多黏菌素 肠杆菌科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下载PDF
龙血竭对分离自伤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郑相阔 田学斌 +5 位作者 方人驰 陈栎江 张思琴 陈涛 曾未良 周铁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078-1083,共6页
目的探究龙血竭对分离自伤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龙血竭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伤口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26株,琼脂稀释法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 目的探究龙血竭对分离自伤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龙血竭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伤口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26株,琼脂稀释法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试验、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和细菌泳动试验分别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泳动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5000μg/mL;512μg/mL龙血竭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生长量;各浓度的龙血竭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经龙血竭处理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pelA、algD、algU的表达量有所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在含≥128μg/mL龙血竭的泳动平板表面的扩散直径减小。结论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通过降低pslA、pelA、algD、algU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可以降低细菌的泳动能力,进而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伤口感染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 伤口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形成能力
下载PDF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特征及体外联合抗菌活性研究
3
作者 徐雯雅 徐春泉 +5 位作者 林婕 张秀彩 曹建明 方人驰 张艺之 周铁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08-512,共5页
目的研究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5-2018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3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 目的研究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5-2018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3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计算逐年耐药率;通过棋盘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及各自单用时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MIC值,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联合抑菌效果。结果2015-2018年间,我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联用后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与头孢他啶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都存在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联合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将对临床联合用药治疗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菌素 多重耐药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联合用药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联合黏菌素对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体外抗菌活性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春泉 方人驰 +4 位作者 曾未良 刘世星 林奕帅 陈丽琼 周铁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98-902,共5页
目的研究黏菌素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分别联用时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1—2018年间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Vitek 2-Compact全自... 目的研究黏菌素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分别联用时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1—2018年间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共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1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对19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稀释法评估黏菌素分别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19株菌株对一、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26.3%和31.6%;黏菌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对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美罗培南/黏菌素与亚胺培南/黏菌素组合各对1株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碳青霉烯类与黏菌素的联合使用对碳青霉烯类和黏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可作为此类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 黏菌素 阴沟肠杆菌复合群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喻凯航 陈栎江 +5 位作者 方人驰 毕文姿 张秀彩 张艺之 周铁丽 曹建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31-236,共6页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Z=-2.61、Z=-2.27,均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P=0.188)。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致病性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