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心微针辅助酮洛芬贴片经皮给药的促透效果评价
1
作者 陈朴 方任华 +2 位作者 江昌照 叶金翠 蒋秀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5-1141,共7页
目的以药物酮洛芬为模型药物,研究并评价实心微针辅助透皮贴剂给药在体内、外的药物促透效果。方法采用大鼠皮肤渗透实验,考察微针的长度、预处理压力、预处理时间以及针型对酮洛芬的体外促透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大鼠在体皮肤经不同微... 目的以药物酮洛芬为模型药物,研究并评价实心微针辅助透皮贴剂给药在体内、外的药物促透效果。方法采用大鼠皮肤渗透实验,考察微针的长度、预处理压力、预处理时间以及针型对酮洛芬的体外促透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大鼠在体皮肤经不同微针预处理后,酮洛芬贴片于大鼠背部皮肤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评价其体内促透效果。结果离体皮肤渗透试验结果显示,经微针预处理后贴片的药物经皮渗透速率和渗透量显著提高(P<0.05),渗透时滞显著缩短(P<0.05),促透效果与微针预处理的压力、时间、微针长度与类型相关,在压力为1~7 N、时间1~5 min、针长200~300μm条件下,多次实验药物24 h的累积渗透量增加1.16~3.09倍,渗透时滞缩短0.20~2.50 h。根据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当300μm滚轮微针预处理皮肤后ρ_(max)(10.86±0.80)μg·mL^(-1)和AUC_(0→t)(108.10±17.06)μg·h·mL^(-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ρ_(max)(0.42±0.03)μg·mL^(-1)和AUC_(0→t)(7.46±0.98)μg·h·mL^(-1)(P<0.05),达峰时间(t_(max))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ρ_(max)和AUC_(0→t)分别提高25.9倍和14.5倍。结论实心微针预处理皮肤可显著提高酮洛芬贴片经大鼠皮肤的体外渗透和在体皮肤吸收,在体促透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酮洛芬 经皮给药 药物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原文传递
超声导入对酮洛芬凝胶药物经皮促透效果的研究
2
作者 蒋秀梅 方任华 +6 位作者 牛文信 王维青 安悦 杨晶 王浩然 江昌照 叶金翠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8-1514,共7页
目的研究物理经皮促透手段低频低功率超声对酮洛芬凝胶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以酮洛芬凝胶为模型药物,比较超声处理和未处理组的离体经皮渗透量。并建立大鼠胶原蛋白致炎模型,评价2组药效学差异。最后通过药动学研究观察超声对酮洛... 目的研究物理经皮促透手段低频低功率超声对酮洛芬凝胶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以酮洛芬凝胶为模型药物,比较超声处理和未处理组的离体经皮渗透量。并建立大鼠胶原蛋白致炎模型,评价2组药效学差异。最后通过药动学研究观察超声对酮洛芬凝胶体内过程的影响。结果与未进行超声处理相比,超声处理可将酮洛芬凝胶在给药24 h的离体皮肤累积渗透量提高3.5倍;使药动学中的AUC_(0-t)从(4289.02±763.58)ng·h·mL^(-1)提高至(11301.10±3386.30)ng·h·mL^(-1),T_(max)从(6.0±1.4)h提前至(3.0±2.0)h;另外,超声处理4 h后能显著提高酮洛芬凝胶在大鼠炎症模型中的抗炎作用,快速有效地降低蛋清致炎后的肿胀程度。结论本研究从皮肤渗透试验、药效学评价和药动学等方面证实了低频低功率超声可显著提高酮洛芬凝胶的经皮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强其药效强度,是酮洛芬凝胶经皮给药的有效促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洛芬凝胶 超声导入 离体渗透 药效学 药动学
原文传递
仿生学在微针领域的应用
3
作者 杨晶 王维青 +3 位作者 安悦 方任华 江昌照 叶金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053-1060,共8页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具有提高药物渗透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然而,微针技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面临硬度不足、给药精度差等问题。仿生学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系统功能和行为基础,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可有...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具有提高药物渗透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然而,微针技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面临硬度不足、给药精度差等问题。仿生学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系统功能和行为基础,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可有效实现系统间的创新性整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思路。目前,仿生微针在医药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辅助伤口愈合、外科手术及生理/病理监测等。文章汇总了采用仿生学改善微针性能的研究,探讨了仿生微针的临床发展前景,为微针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学 微针 生物结构 药物递送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2004-2012年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包叶江 陈卫平 +3 位作者 方任华 陈卓 姜立民 姜慧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4469-4471,4477,共4页
目的分析2004-2012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丙型肝炎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丙型肝炎流行与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 目的分析2004-2012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丙型肝炎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丙型肝炎流行与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全国累计报告丙型肝炎发病数为1 024 195例,其中死亡1 075例,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从2004年的3.03/10万上升至2012年的14.96/10万,年均增长率为22.09%;丙型肝炎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由2004年的3.42%上升至2012年的14.60%;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丙型肝炎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38∶1,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率最高的85岁以上患者为30.65/10万;丙型肝炎职业构成以农民最多,占37.50%。结论我国丙型肝炎发病率持续升高,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切断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目前预防控制最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流行特征 分析 控制策略
原文传递
我国2004年-201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被引量:53
5
作者 姜慧芬 陈卓 +1 位作者 方任华 姜立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年第3期408-411,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2004年-2012年乙肝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乙肝提供建议。方法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乙肝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乙肝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2012年乙肝疫情处于高发状态... 目的分析我国2004年-2012年乙肝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乙肝提供建议。方法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乙肝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乙肝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2012年乙肝疫情处于高发状态,全国累计报告乙肝发病数为9767979例,占肝炎总发病数的81.32%,报告发病率范围为70.50/10万-89.00/10万,平均发病率为82.10/10万;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各地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青海、甘肃、新疆,最低的是西藏;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岁-39岁报告病例占乙肝总病例数的46.69%,0岁-14岁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83∶1;报告病例职业构成中农民、工人和学生最多。结论我国乙肝处于高发状态,确保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高接种率,推广重点人群的疫苗预防接种,才能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特征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