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嘉峪关是谁选址兴建的
1
作者 方家印 《文史天地》 2006年第1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嘉峪关 “丝绸之路” 兴建 选址 长城文化 万里长城 交通要道 交汇点 祁连山 明代
原文传递
我在农业学大寨中的经历
2
作者 方家印 《文史天地》 2014年第6期76-79,共4页
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诵念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的毛主席指示,回到了我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新寨公社的一个彝族村寨,怀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激情参加到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关键词 农业学大寨 经历 1975年 高中毕业 彝族村寨 毛主席 兴仁县 出生地
原文传递
一个回乡知青的三年经历
3
作者 方家印 《文史天地》 2012年第8期75-78,共4页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直到1978年4月上大学才离开。在这短短的3年中,我亲历了回乡知青生活、农业学大寨、毛主席逝世、赤脚医生、割资本主义尾巴、恢复高考等重大事件...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直到1978年4月上大学才离开。在这短短的3年中,我亲历了回乡知青生活、农业学大寨、毛主席逝世、赤脚医生、割资本主义尾巴、恢复高考等重大事件。现仅从个人角度,记叙如下。回乡知青知识青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提起知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仅指下乡知青。其实,知青有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之分。下乡知青,是指有城镇非农业户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生活 农业学大寨 经历 高中毕业 1975年 六七十年代 非农业户口 彝族村寨
原文传递
政协帮扶奔富裕
4
作者 方家印 《贵州民族与宗教》 2001年第2期32-32,共1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顶坛一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海拔较低,高温干旱,水贵如油,满目石头,耕地破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开门看见花江河,有水喝不着。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歌谣,就是顶坛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贵州 中国 政协工作 扶贫工作 市场规模 农村
原文传递
关于黔西南民族教育事业的联想
5
作者 韦安礼 方家印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42-145,共4页
我国解放40年来的民族教育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以册亨县为例,解放前,全县总人口8万人,翻尽史册寻找,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一个高中生,没有一个初中生,小学生数量也微乎其微。少得十分可怜的这部份小学生,又绝大部份都是在不正... 我国解放40年来的民族教育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以册亨县为例,解放前,全县总人口8万人,翻尽史册寻找,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一个高中生,没有一个初中生,小学生数量也微乎其微。少得十分可怜的这部份小学生,又绝大部份都是在不正规的乡村私塾学校就读。这类学校只开“国语”一门课,其他课程均不设置,由此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教育事业 黔西南州 民族学校 民族班 少数民族山区 民族中学 民族地区 民族小学 兴义 民族行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