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低浓度HBsAg血清中7项乙肝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成军 孙关忠 +4 位作者 陈瑜 肖士海 沈国柱 曾贤铭 方广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HBsAg血清中7项乙肝标志物表现模式,以揭示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对252份低浓度和387份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的7项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为表述方便,将乙肝标志物检测项目的第1~5项,依次用1、2、3、4、5作为该模式...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HBsAg血清中7项乙肝标志物表现模式,以揭示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对252份低浓度和387份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的7项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为表述方便,将乙肝标志物检测项目的第1~5项,依次用1、2、3、4、5作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高浓度HBsAg组和低浓度HBsAg组在人群中的比例分别为10.2%和0.7%左右,两组血清学乙肝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分别有10种和7种,各模式在两组间的检出率不完全相同,且两组间各模式的Anti-HBc-IgM、HBVDNA检出率亦不尽相同,但两组各模式均以145模式为最高,其次为135和15模式。低浓度组中,约70%的145、15模式分布在1.0~2.0μg/L范围内,近65%的135模式分布在2.0~5.0μg/L范围内,其他模式则多数分布在≤1.0μg/L以下。结论高浓度和低浓度HBsAg携带者的血清学乙肝标志物表现模式在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低浓度HBsAg感染人群宜引起重视,应将包括Anti-HBc-IgG在内的乙肝标志物检测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HBV HBSAG PCR 乙肝标志物
下载PDF
临界定值血清作为ELISA定性检测HBsAg结果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成军 孙关忠 +6 位作者 陈瑜 方广荣 肖士海 曾贤铭 沈国柱 袁兴旺 谢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z1期4-7,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以临界定值血清为结果判断标准的方法 (定值血清界值法 )。方法 :采用三种厂家的 EL ISA试剂对经多聚酶链反应 (PCR)和 Abbott Axsym Syste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微粒子酶免疫发光法 ,MEIA) ,确证的12 4份低浓度 HBs Ag血... 目的 :建立一种以临界定值血清为结果判断标准的方法 (定值血清界值法 )。方法 :采用三种厂家的 EL ISA试剂对经多聚酶链反应 (PCR)和 Abbott Axsym Syste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微粒子酶免疫发光法 ,MEIA) ,确证的12 4份低浓度 HBs Ag血清进行检测 ,分别用 cut off界值法和定值血清界值法判断结果 ,并进行评价。 结果 :与cut off界值法比较 ,定值血清界值法能有效地消除 EL ISA试剂效期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χ2 =0 .0 0~ 3.2 7,P>0 .0 5 ) ,进一步增强了厂家之间 (χ2 =0 .0 0~ 3.2 0 ,P>0 .0 5 )、实验室之间对低浓度 HBs Ag血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结论 :定值血清值法客观、科学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临界值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抗凝与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
3
作者 刘贤志 张纪军 +2 位作者 郭晓晖 方广荣 张梅萍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年第07Z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海普宁)治疗急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急性脑梗死171例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海普宁)治疗96例及常规治疗组75例治疗各7天.两组7天后继续应用生脉注射液40ml+NS 250ml,IV,gtt,...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海普宁)治疗急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急性脑梗死171例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海普宁)治疗96例及常规治疗组75例治疗各7天.两组7天后继续应用生脉注射液40ml+NS 250ml,IV,gtt,Qd,14天.结果 抗凝治疗组经治疗21天后基本治愈者16.67%,显著好转率为77.72%,恶化及死亡率为2.0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第7天后有非常显著好转(T=7.16,P<0.001);常规治疗组21天后基本治愈率为12.00%,显著好转率为56.00%,恶化及死亡率分别为10.8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14天后有显著提高(T=1.96,P<0.05).抗凝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均无颅内出血.抗凝治疗组的显效率非常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χ2=38.19,P<0.001).3个月时复发率,常规治疗组显著高于抗凝治疗组(10.67%和1.04%, χ2=6.01,P<0.05).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优,且复发率明显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时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和用法掌握恰当,则可避免并发颅内出血,并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急性脑梗死 常规治疗 肝素抗凝 疗效比较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 颅内出血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抗凝与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
4
作者 刘贤志 郭晓晖 方广荣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1期216-217,共2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海普宁)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171例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海普宁)抗凝治疗96例及常规治疗组75例治疗各7天。2组7天后继续应用生脉注射液40ml+0.9%氧化钠250ml,静脉滴注,1天1次,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海普宁)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171例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海普宁)抗凝治疗96例及常规治疗组75例治疗各7天。2组7天后继续应用生脉注射液40ml+0.9%氧化钠250ml,静脉滴注,1天1次,14天。结果:抗凝治疗组经治疗21天后基本治愈者16.67%,显著好转率为77.72%,恶化及死亡率为2.0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第7天后有非常显著好转(T=7.16,P<0.001)。常规治疗组21天后基本治愈率为12.00%、显著好转率为56.00%,恶化及死亡率分别为10.8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14天后有显著提高(T=1.96,P<0.05)。抗凝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均无颅内出血。抗凝治疗组的显效率非常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x2=38.19,P<0.001)。3个月时复发率,常规治疗组显著高于抗凝治疗组(10.67%和1.04%,x2=6.01,P<0.05)。结论:本组资料提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优,且复发率明显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时,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和用法掌握恰当,则可避免并发颅内出血,并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