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航下经皮顺行前柱螺钉联合后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方志勋 钱胜龙 +3 位作者 汪国栋 裴璇 柯烯 刘曦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70-376,共7页
目的比较导航下经皮顺行前柱螺钉联合后路重建钢板与单纯后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 目的比较导航下经皮顺行前柱螺钉联合后路重建钢板与单纯后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5~69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25例,高处坠落伤8例,挤压伤3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联合固定组(19例)和单纯后路组(17例),联合固定组使用导航下经皮前柱螺钉联合后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路组使用单纯后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随访12~44个月,平均22.1个月。联合固定组手术时间(136.4±8.7)min显著长于单纯后路组(96.2±13.5)min,骨折愈合时间(12.7±2.5)周显著短于单纯后路组(14.9±2.4)周,完全负重时间(17.4±2.8)周显著短于单纯后路组(20.0±3.9)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根据Matta影像评分,联合固定组解剖复位16例,不完全复位3例,解剖复位率为84.2%;单纯后路组解剖复位13例,不完全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解剖复位率为76.5%,两组患者Matta影像学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显示联合固定组患侧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单纯后路组(P均<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患侧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1%(4/19),单纯后路组为23.5%(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结论使用后路重建钢板联合经皮顺行前柱螺钉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能使患者骨折愈合更快,功能康复更佳。导航技术能有利于前柱螺钉的精确置入,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骨折固定术 钢板 导航系统
下载PDF
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的数字化解剖研究
2
作者 郑益钒 陈嘉楠 +4 位作者 裴璇 周唯 方志勋 程翼鹏 刘曦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 目的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面M、D、E和N,切割低位髋臼后壁区形成断面F、G、H、I和J。在断面上测量进钉角度和进钉长度。结果在断面M、D、E和N上距臼缘5.0mm的进钉点,男女螺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不应超过80°、70°、60°与50°,男女进钉长度分别不应超过40.0与35.0 mm。在断面F、G、H、I和J上,男女距臼缘5.0、10.0、20.0与30.0 mm的进钉角度应分别小于50°、60°、80°和90°。断面F至J中,男性进钉点螺钉长度应分别小于40.0、35.0、30.0、30.0与40.0 mm;女性应分别小于35.0、30.0、25.0、25.0与35.0 mm。结果在髋臼后柱壁不同进钉位点,应采取不同的进钉角度与长度以防螺钉误入髋关节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后壁 数字化 解剖测量
下载PDF
外侧平台非负重区截骨复位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程翼鹏 方志勋 +5 位作者 陈煜 包·苏要拉吐 柯烯 裴璇 刘曦明 汪国栋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34-440,共7页
目的比较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手术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男性29例,女性19例... 目的比较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手术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41.6岁。道路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伤9例,摔伤17例,其他伤8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31例,Ⅵ型17例。采用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5例(截骨组),采用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3例(开窗组)。比较两组患者植骨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2 d及6个月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胫骨平台后倾角(PSA)。采用Rasmussen解剖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截骨组植骨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6±2.4)cm^(3)、(13.9±1.8)周少于或短于开窗组(5.3±2.0)cm^(3)、(15.1±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手术时间(153.4±19.2)min,开窗组(161.8±19.0)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后2 d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及PSA分别为(0.7±0.1)mm、(9.4±1.5)°优于开窗组(0.8±0.1)mm、(10.4±1.5)°;截骨组术后6个月分别为(1.0±0.1)mm、(10.2±1.9)°优于开窗组(1.2±0.1)mm、(11.1±1.8)°。两组患者术后2 d及6个月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深度、PS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截骨组Rasmussen解剖评分为别为(16.4±1.4)分、(15.7±1.4)分、(16.0±1.1)分,分别优于开窗组(15.4±1.6)分、(14.2±1.5)分、(15.0±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截骨组胫骨平台HSS评分为(88.2±4.8)分优于开窗组(84.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与胫前开窗复位内固定均是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前者具有植骨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面复位更佳及膝关节远期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截骨术 内固定
下载PDF
O臂导航与C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疗效比较
4
作者 周唯 汪国栋 +5 位作者 裴璇 方志勋 陈煜 包苏要拉吐 陈嘉楠 刘曦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比较O臂导航与C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46例DenisⅡ区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O臂导航系统(O臂导航组)、27例采用C臂导... 目的比较O臂导航与C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46例DenisⅡ区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O臂导航系统(O臂导航组)、27例采用C臂导航系统(C臂导航组)辅助下经皮植入加长骶髂螺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盆骨折Tile分型、合并伤发生情况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导航辅助系统准备时间、每枚骶髂螺钉植入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螺钉位置准确性、骨折复位质量及愈合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与C臂导航组相比,O臂导航组术中导航辅助系统准备时间、每枚螺钉植入时间与X线透视时间均缩短(P<0.05),且螺钉位置准确性及骨盆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螺钉植入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2.0个月。影像学复查示,两组骨折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退出、断裂以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臂导航辅助植钉相比,O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可明显缩短术中准备时间、螺钉植入时间以及X线透视时间,能提高操作精度,导航图像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C臂导航系统 O臂导航系统 骶髂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经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7
5
作者 裴璇 汪国栋 +4 位作者 钱胜龙 程翼鹏 方志勋 柯烯 刘曦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0-416,共7页
目的探讨经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3例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 目的探讨经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3例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6~62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5例,其他伤2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5例,Ⅵ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8 d,平均5.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及6个月后外侧柱关节面塌陷深度、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inclination angle,PSA),采用Rasmussen解剖评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术后2 d及6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195 min,平均152.8 min;术中出血量50~175 mL,平均109.5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3.7周。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失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出现关节僵硬,膝关节活动度10°~100°;其余患者膝关节活动度0°~125°。术后2 d及6个月的后外侧柱关节面塌陷深度、PS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S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2 d(P<0.05)。结论对于伴后外侧柱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经外侧平台非核心负重区截骨复位内固定具有充分显露后外柱骨折块、关节面复位效果佳、术中充分植骨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截骨 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嘉楠 方志勋 +2 位作者 柯烯 汪国栋 刘曦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97-903,共7页
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固定术 打印 三维 治疗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