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苷通过TLR4/IL-6信号通路改善癫痫幼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损伤
1
作者 赵学廉 方敬献 +1 位作者 朱洋洋 武跃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甘草苷改善癫痫幼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对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幼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苷组、激动剂组和激动剂+甘草苷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幼鼠... 目的探讨甘草苷改善癫痫幼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对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幼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苷组、激动剂组和激动剂+甘草苷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幼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幼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组织病理形态,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标记测定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TLR4、IL-6、IL-1β、TNF-α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激动剂组幼鼠海马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数减少,甘草苷组和激动剂+甘草苷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甘草苷组幼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血清IL-1β、TNF-α和HMGB1表达水平,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以及Bax、TLR4、IL-6、IL-1β、TNF-α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激动剂+甘草苷组幼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血清IL-1β、TNF-α和HMGB1表达水平,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以及Bax、TLR4、IL-6、IL-1β、TNF-α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甘草苷可减轻癫痫幼鼠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元损伤程度,改善认知功能和空间记忆能力。甘草苷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IL-6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苷 癫痫 神经元 认知功能 Toll样受体4/白细胞介素-6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八段锦的联合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影响
2
作者 薛芬 袁培英 +4 位作者 孙辉 梁欣 方敬献 杨朴 鲁娟娟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8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八段锦的联合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1月入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且《“中风”危险评分卡》筛查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目的探讨基于八段锦的联合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1月入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且《“中风”危险评分卡》筛查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八段锦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干预时间为6周,分别在住院第二天时及干预出院1月后复查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脑卒中可干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临床指标变化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中高危人群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BMI>28 kg/m^(2)、吸烟及缺乏运动等)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指标SBP(mm Hg)、DBP(mm Hg)、HbA_(lC)(%)、LDL-C(nmol/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高危人群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功能(RE)等生活质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在采取基于八段锦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后,能够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指标和可控制高危因素,规范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行为习惯,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质量,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预防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段锦 健康管理模式 脑卒中 高危人群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病人脑脊液ICAM-1、 MLKL表达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朱洋洋 刘梦 +1 位作者 杨道迪 方敬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病人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20名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病人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2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病人的ICAM-1、分别对两组肾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去甲肾上腺素、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其与MLKL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病人的ICAM-1、MLKL、IL-1β、TNF-α、IL-6、肾素、肾上腺素、AngⅡ、去甲肾上腺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肾素、肾上腺素、AngⅡ、去甲肾上腺素、IL-1β、TNF-α、IL-6与MLKL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MLK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中ICAM-1表达的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蛋白激酶样结构域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关性
下载PDF
GPNMB通过PI3K/Akt通路调节小胶质细胞M2极化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梦 朱洋洋 方敬献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83-2488,共6页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蛋白B(GPNMB)调节小胶质细胞M2极化减轻缺血性脑卒中(CIS)后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氧缺糖(OGD)培养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Western blot测定组...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蛋白B(GPNMB)调节小胶质细胞M2极化减轻缺血性脑卒中(CIS)后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氧缺糖(OGD)培养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Western blot测定组织与细胞GPNMB的表达情况;分别向大鼠脑组织注射腺病毒相关病毒(AAV)包裹的Gpnmb或sh RNA-Gpnmb过表达或抑制GPNMB,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转棒疲劳试验(Rotarod)与胶带去除试验测试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测定脑梗死比例,免疫荧光与RT-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标志物,Western blot测定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通路表达情况;体外OGD培养小胶质细胞,过表达Gpnmb的同时使用LY294002抑制PI3K表达,测定M1/M2极化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大鼠/正常培养细胞比较,MCAO模型/OGD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GPNMB表达均上调(P<0.05);在MCAO大鼠脑组织内过表达Gpnmb后,mNSS评分下降,Rotarod延迟降落时间延长,胶带去除试验中接触时间与去除时间缩短,且脑梗死比例降低,小胶质细胞M1极化水平降低,M2极化水平升高,PI3K/Akt通路激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PI3K表达能逆转过表达Gpnmb促进体外小胶质细胞M2极化的效果(P<0.05)。结论:GPNMB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M2极化,从而减轻CIS后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NMB 缺血性脑卒中 M2极化 PI3K/AKT通路 神经损伤
下载PDF
脑脊液NSE、HBP、HMGB-1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情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成志 谢强梅 方敬献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肝素结合蛋白(HB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细菌性脑膜炎(BM)的诊断价值及这些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4例脑肿瘤术后2~3 d出现疑似... 目的:探讨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肝素结合蛋白(HB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细菌性脑膜炎(BM)的诊断价值及这些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4例脑肿瘤术后2~3 d出现疑似细菌性颅内感染症状的患者,按照颅内感染诊断标准分为BM组(32例)和无菌性脑膜炎组(8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以及脑脊液NSE、HBP、HMGB-1水平,分析BM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病情BM患者脑脊液NSE、HBP、HMGB-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NSE、HBP、HMGB-1水平对BM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脑脊液白细胞、蛋白质、多核细胞比例、糖、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压积(PCT)、NSE、HBP、HMGB-1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将脑脊液白细胞、蛋白质、多核细胞比例、糖、CRP控制后,脑脊液PCT、NSE、HBP、HMGB-1水平变化仍与BM有关(P<0.05);脑脊液HBP诊断B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5,大于脑脊液NSE、HMGB-1的AUC(P<0.05);脑脊液NSE、HBP、HMGB-1联合评估BM病情的AUC最大,为0.984。结论:脑脊液NSE、HBP、HMGB-1水平异常高表达均与BM发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或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估患者病情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肝素结合蛋白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细菌性脑膜炎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道迪 方敬献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6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单盲分组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予常规治疗联合应...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单盲分组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予常规治疗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组37例,予常规治疗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及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包括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对比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评分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54、7.791、11.747,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联合治疗组(89.19%)高于常规治疗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8,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ACI患者未增加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改善患者预后有利,治疗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住院并发症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方敬献 许世玲 杨朴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7期558-559,共2页
目的:探讨住院并发症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137例脑出血患者出院时巴塞尔指数和残疾指数和出院时减少的脑卒中评分百分数进行评定,并统计病死率,分析有无住院并发症,两组预后的差别。结果:有住院并发症者出... 目的:探讨住院并发症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137例脑出血患者出院时巴塞尔指数和残疾指数和出院时减少的脑卒中评分百分数进行评定,并统计病死率,分析有无住院并发症,两组预后的差别。结果:有住院并发症者出院时脑卒中评分百分数减少明显低于无并发症者(P<0.01),出院时及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均低于无并发症者(P<0.01),残疾指数明显高于后者(P<0.01),有并发症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0.05)。结论:脑出血住院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增加病死率,积极防治住院并发症对预后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方敬献 赵学廉 张钦昌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发生率...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5例,感染发生率为6.82%,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12.61%),感染部位以肺部占首位,其次为泌尿系感染。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是年龄>65岁、有糖尿病史、慢性基础疾病多、住院时间>2周者、有烟酒嗜好史、意识障碍及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58.96%。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为高龄、意识障碍、住院时间过长、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减少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方敬献 杨朴 许世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2期69-70,共2页
目的研究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应用尼莫地平、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14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低能量氦... 目的研究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应用尼莫地平、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14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14d,治疗前后2组分别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及肝肾功能检测,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CHOL、TG、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氖激光 脑梗死 血脂 血液流变学 治疗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0
作者 方敬献 杨朴 赵学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4期76-77,共2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入院首次负荷量阿司匹300m...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入院首次负荷量阿司匹300mg、氯吡格雷300mg嚼服,对照组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mg,均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28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记录2组症状及体征进展的发生率,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进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丁苯酞加负荷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阻止梗死的进展,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抗血小板药物
下载PDF
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敬献 赵学廉 张钦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24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总结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对55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同期选择5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对比观察2组检测指标的差... 目的探讨总结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对55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同期选择5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对比观察2组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55例酒精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肢带肌萎缩、肌力减退和肢体麻木等,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肌电图在静息状态、轻收缩相、重收缩相各相异常发生率较高,2组肌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组无论是MCV还是SCV传导速度减慢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酒精重度患者常出现周围神经损害,以神经末端损害为主,表现为对称性肢带肌萎缩、肌力减退和感觉障碍等,神经电生理改变以肌电图异常、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降低最为典型,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损害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敬献 张钦昌 赵学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0—2013-05收治的25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主要症状、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情况。结果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亚...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0—2013-05收治的25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主要症状、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情况。结果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亚急性起病,以颅内高压症状多见(头痛、恶心、呕吐,约占80%),约40%患者有视乳头水肿,少部分患者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CVST最常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其次是上矢状窦。磁共振平扫(MRI)加静脉显影(MRV)能清晰显示病灶。抗凝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一般不增加出血风险。结论 CVST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神经科急症,症状无特异性,易造成漏诊和误诊,MRI+MRV是CVST较好的诊断方法,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特征 影像 治疗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量增加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敬献 王炎平 杨朴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23期26-26,共1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量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分别于发病后6小时内及24小时内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分析两组平均动脉压、首次CT检查出血量...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量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分别于发病后6小时内及24小时内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分析两组平均动脉压、首次CT检查出血量及血肿形态、血肿位置、早期渗透性利尿剂使用情况与出血增加的关系。结果:血肿扩大多发生在6小时以内(85.3%),血肿扩大组平均动脉压141.75±18.69mmHg,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120.02±17.74mmHg,P<0.05;血肿扩大组患者躁动不安、血肿形态不规则、破入脑室及外侧裂及早期使用渗透性利尿剂也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组(P<0.05)。结论:高平均动脉压、首次CT检查血肿体积、患者躁动不安、血肿形态不规则、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渗透性利尿剂早期使用可能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出血量 相关危险因素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敬献 张纪中 王希瑞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6期54-54,共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5%,其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本文对2000-03~2003-01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的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内科 患者 SAH 脑血管病 临床特征 误诊 临床表现 总结分析
下载PDF
早期持续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敬献 许世玲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8年第15期33-33,共1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内进行康复干预,最迟在发病1周内进行。方法包括肢体被动...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内进行康复干预,最迟在发病1周内进行。方法包括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翻身、坐起训练、坐立及站立平衡训练、行走步态训练及作业疗法,根据病人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同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并对家属进行培训、指导,出院后在家继续康复,并定期随访指导。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QLI、B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康复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早期持续康复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干预要及早进行,长期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脑卒中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方敬献 张钦昌 张文召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5期9-10,共2页
目的:总结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4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情况、CT表现、血压、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绝大多数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部位多位... 目的:总结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4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情况、CT表现、血压、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绝大多数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部位多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其主要病因。结论:针对其危险因素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可防止其发生及发展成血管性痴呆及假性球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死 病因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下载PDF
小剂量替罗非班与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升 刘梦 +1 位作者 郑远征 方敬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8期23-25,共3页
目的对比替罗非班和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7—2016-10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且1周内病情进展,神经功能缺损较前加重。其中28例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后接受双抗治疗为... 目的对比替罗非班和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7—2016-10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且1周内病情进展,神经功能缺损较前加重。其中28例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后接受双抗治疗为实验组,32例仅接受双抗治疗为对照组。治疗3d、7d后,比较2组NIHSS评分、BI指数、血小板计数、各项出凝血指标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治疗3d后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间NIHSS评分及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进展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保护素含量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学廉 方敬献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PG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7月~ 2014年7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为病例组,年龄在40 ~ 81...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PG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7月~ 2014年7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为病例组,年龄在40 ~ 81岁之间,为脑梗死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CT和/或MRI证实,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2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 25例;选择年龄、性别与脑梗死组患者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均符合入组标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OPG浓度,分析脑梗死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及脑梗死LAA与SAO组间血清OPG水平的差别.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PG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间,LAA组OPG水平高于SAO组,LAA组及SAO组OP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血清OPG水平与年龄有线性相关关系并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增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血清OPG水平升高更为明显.OPG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提示跟年龄关联的因子可能调节者血清OP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TOAST分型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注射液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学廉 方敬献 朱洋洋 《哈尔滨医药》 2020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注射液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9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戒烟、低脂饮食及营养脑细胞...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注射液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9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戒烟、低脂饮食及营养脑细胞、阿托伐他汀控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判断其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为(3.63±0.83)mmol/L、(2.23±0.44)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3±0.76)mmol/L、(2.52±0.43)mmol/L,HDL-C水平(1.19±0.17)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3±0.15)mmol/L(P<0.05);治疗后两组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积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高切、低切及红细胞比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血浆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两组的肝肾功能指标ALT、AST、CK、UA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肝肾功能损伤。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注射液较单独用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更好,能有效降低血脂,调节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丹参注射液 脑动脉硬化症 血脂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其rDNA转录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继中 张钦昌 方敬献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6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RDNA转录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