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4
1
作者 方星楠 余为 陈新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483,共9页
根据2017年1—7月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利用渔场经纬度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不同月份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评估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并基... 根据2017年1—7月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利用渔场经纬度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不同月份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评估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并基于捕捞努力量与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频率分布关系,分析茎柔鱼每月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适宜范围及其月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7月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广义加性模型统计结果表明,两个环境因子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1—7月茎柔鱼适宜海表面温度范围随月份推移先增后减,4月海表面温度最高,为26.8~27.2℃;适宜叶绿素a质量浓度范围在前5个月不变,均为0.14~0.16 mg/m^(3),而6、7月分别为0.16~0.18、0.18~0.20 mg/m^(3)。笔者分析了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时空变动规律,可为准确定位渔场位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场重心 环境因子 赤道 东太平洋
下载PDF
海燕视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继文 田涛 +4 位作者 姜城 方星楠 孙宇 范继涵 曲鹏健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8期48-52,共5页
海燕(Asteroidea)是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有棘目海燕科的一种海洋类无脊椎底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和黄海一带。海燕喜食软体动物,包括一些贝类的软体组织,已成为贝类和贝类养殖的敌害。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海燕的视觉行为,可以掌握其行为... 海燕(Asteroidea)是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有棘目海燕科的一种海洋类无脊椎底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和黄海一带。海燕喜食软体动物,包括一些贝类的软体组织,已成为贝类和贝类养殖的敌害。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海燕的视觉行为,可以掌握其行为规律,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海燕对贝类养殖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使用黑、红、蓝、绿4种颜色的水槽对海燕进行了视觉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海燕对黑、红、蓝、绿4种颜色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正常颜色选择实验中,海燕在不同颜色停留时间为黑色>蓝色>红色>绿色。使用4种颜色对海燕进行摄食驯化,红色和蓝色随着摄食驯化的时间增长,海燕在这2种颜色停留的时间越长,黑色和绿色的驯化结果并不理想,随着驯化时间的增长,海燕在这2种颜色区域停留的时间并没有加长。实验证明,海燕对颜色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燕 视觉 摄食驯化 颜色选择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中尺度涡的特征分析
3
作者 吴静怡 陈新军 方星楠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6-785,共10页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是我国重要的作业渔场,中尺度涡与渔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流场几何的涡旋判别方法,利用2012—2018年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85°W~125°W,5°S~5°N)的中尺度涡进行识别,...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是我国重要的作业渔场,中尺度涡与渔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流场几何的涡旋判别方法,利用2012—2018年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85°W~125°W,5°S~5°N)的中尺度涡进行识别,筛选出生命周期大于一周的涡旋,分析了该海域中尺度涡旋的空间分布、半径范围、生命周期和迁移路径及速度等基本特征,并讨论其与该区域内重要经济头足类渔场分布的关联。结果显示,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反气旋涡的数量要多于气旋涡;涡旋的生命周期较短,绝大多数不超过一周;涡旋的半径主要集中在250~310 km,迁移速度主要为6~18 cm/s,迁移距离为25~50 km;在靠近南北纬5°的海域表现出两条涡旋活动较为频繁的“热点区域”,而在纬度为零的海域几乎没有涡旋存在。同时,涡旋的生命周期和半径表现出明显的年间变化。本研究为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头足类渔场形成、分布和渔情预报等研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东太平洋 涡旋特征 渔场
原文传递
赤道和秘鲁海域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水温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张艳婧 余为 方星楠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远洋鱿钓渔船重要的捕捞对象。茎柔鱼渔场易受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且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依据2012—2018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对比分...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远洋鱿钓渔船重要的捕捞对象。茎柔鱼渔场易受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且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依据2012—2018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对比分析水温对秘鲁和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内SST呈现明显的年际和月间变化,赤道海域SST明显高于秘鲁海域。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的SST范围存在明显差异:12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3~24℃和20~21℃;1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3℃和21~23℃;2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4~25℃和23~24℃。同时,研究发现Ni1o 3.4指数与SST呈显著的正相关,但秘鲁海域SST的变化具有滞后性。此外,拉尼娜事件改变了茎柔鱼两个渔场内的SST分布范围,从而影响了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主要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的SST会降低,适宜的水温面积会扩张;捕捞努力量在不同经纬度上会明显增加;渔场空间上相对正常气候年份更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海表面温度 渔场变动 拉尼娜事件 赤道和秘鲁海域
原文传递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1 位作者 余为 刘连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4-993,共10页
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N~48°N和150°E~170°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 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N~48°N和150°E~170°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为9月0.9∶0.1、10月0.7∶0.3、11月0.8∶0.2,显然每月SST贡献率都是最高的,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0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西北太平洋 栖息地指数模型 不同权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原文传递
2005—2016年中国东海鲐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及与海表面温度的关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宜锴 方星楠 +1 位作者 余为 李曰嵩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0-720,共11页
根据2005—2016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我国东海鲐鱼捕捞数据,结合关键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计算各年鲐鱼渔场经纬度重心,量化鲐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进一步分析捕捞努力量在经度、纬度以及SST... 根据2005—2016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我国东海鲐鱼捕捞数据,结合关键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计算各年鲐鱼渔场经纬度重心,量化鲐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进一步分析捕捞努力量在经度、纬度以及SST上的分布规律,并基于聚类法筛选出代表年份,评估异常气候事件对鲐鱼渔场内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鲐鱼渔场重心具有明显的年际和月间变化,7—9月渔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且主要分布渔场SST为25~28℃。聚类分析将各月份渔场重心分为4类,其中2007和2015年渔场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此外,鲐鱼渔场内SST与尼诺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代表年份2007和2015年分别对应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渔场内SST上升,渔场重心逐渐北移;而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内SST下降,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域。研究表明,中国东海鲐鱼渔场时空分布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调控的海表面温度变化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时空分布 聚类分析 拉尼娜 厄尔尼诺 海表面温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